2020-09-1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畢設週記-04 〔計劃書初擬〕(下) 2020.09.14

下篇來了~
前情提要一下,延續之前放網型的思辨,找到一些脈絡,提出兩個方案。
  1. 高定服飾品牌產業生態?
  2. 如何由建築創造台灣服裝產業的能見度?
將以這兩大方向持續深入研究,找出更多問題,並擇一做為主要議題。
方案一已於上篇說明,以下開始方案二的提案。

《 如何由建築創造台灣服裝產業的能見度?》
放網型的思辨中,大略提及時尚產業中的設計類工作者於台灣面臨的困境。
本土設計師必須經歷各大國際時裝周的洗禮,才有機會嶄露頭角,但參與一次時裝周的經費不容小覷,又回到經費的問題。
動機目的
給予服裝產業工作者被重視且嶄露頭角的舞台。
設計產業
如上述所說,除了經費問題,是每個創業及創作者會遇到的難題,但台灣並沒有合適的平台,不管是宣傳作用,或是呈現該設計的舞台,沒有足以創造商機,或是足以供設計者表達自我、交流的空間。
生產線
台灣的服裝生產線,缺少的除了台灣特色傳統工藝的再發揮,包含了工廠的運作,因高成本人力許多都轉往國外,許多成熟的成衣代工技術,因此荒廢,或許因應社會結構變化,適時的轉型是必要的,將研發及技術發揚光大。
女裝品牌「SHAO YEN」共同創辦人莊國琳說:「台灣即使有很強的布料研發與成衣代工廠商,但普遍缺乏品牌經驗,也沒有國際時裝周,本土設計師必須要參與國際時裝周才能吸引買家下單,這是台灣時尚業的瓶頸。」
這一段話道出台灣服裝產業的兩大困境。
議題分析
服裝品牌需要舞台,主要目的是商機,有強烈的設計意圖或是傳達意念,沒有賺錢,品牌就無法支撐。
所以要做到推廣台灣服裝產業,有兩個面向。
  1. 推廣時裝產業與栽培新銳設計師,提供服裝產業良好的創業及交流空間,讓台灣時裝產業完整充實。
  2. 商機來自曝光度,經典的手法是時裝周。
良好的創業及交流空間
這又分為兩種討論方向,
  1. 初創業的服裝品牌所需要的空間為何?創立服裝品牌所需要的週邊環境為何?
  2. 屬於服裝產業的交流方式為何?初創業的品牌與外界需要甚麼形式的連結?
第一點,為服裝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環境、空間性質...等,須研究台灣大部分的品牌類型為何,所需條件?服裝生產線的未來能突破的空間為何?如何能將生產線和品牌做到精準的連結
第二點,在第一點有完善的研究後,應該會順其自然的,有脈絡出現。
主要思考,要提升服裝產業所需條件,符合產業現狀,也能迎接未來
時裝周
先談談時裝周的本質與目的,有一個大前提,時裝周的目的即為曝光而產生商機。
時裝周必備條件:
  1. 良好的設計商品展示
  2. 媒體聲量 - 大量媒體、出席人士、設計師(品牌)
  3. 商業系統 - 設計師、品牌、Showroom與買手
「服裝物料供應商需要品牌,品牌需要展會以跟選貨店對接,取得運營資金,選貨店需要展會的群聚好作採購,展會需要媒體及政府的支持還有品牌的參與,媒體需要廣告依存,廣告需要品牌方給予案源,這樣構成一個時裝產業的商業循環。」 -時尚設計師JennLee李維錚
時裝周目的及影響:
  1. 設計師在銷售上的助力
  2. 落實地方時裝產業鏈的統整
  3. 展示該國的時尚力量
「時裝週就像一個櫥窗,能展示該國的時尚力量,也是提供新晉設計師顯現自我的絕佳平台。」GQ總編Blues
這邊就提到了地域性對於時裝周的影響
台灣文化的獨特與稀有性
延續時裝周的影響,落實地方時裝產業鏈的統整及展示該國時尚力量。
「火鍋理論」,台灣就如民間食物 - 火鍋,台灣文化是由很多不同國的文化攪拌內化而成,我們需要想辦法將這MIXTURE概念帶出來,進而呈現台灣文化的獨特與稀有性。 -NE.SENSE造型總監Michael
以設計舉例,將「台灣文化」送進國際時裝週的江奕勳Angus Chiang,看到他的這系列作品,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國小作業簿、珍珠奶茶、電子花車、檳榔文化、彩繪變電箱、專屬台灣的網路文化、辦桌...等,很經典的台化元素。另一個例子,高端街頭時尚品牌Necessity Sense將亞洲經典電影《墮落天使》、《古惑仔》...等,甚至以張雨生做為系列服裝的主題。
江奕勳以「辦桌」為題,遮棚帆布的藍白與紅白作為系列的主要色彩表現,利用花紋及材質將「台化」氛圍發揮極致。
江奕勳以「辦桌」為題,遮棚帆布的藍白與紅白作為系列的主要色彩表現,利用花紋及材質將「台化」氛圍發揮極致。
或許在推廣台灣服裝產業的手法,也可以朝此方向前進。
台北時裝周
於2018舉行第一屆台北時裝周,但成效與投入的心力似乎不成比例。
台灣遇到的困境有,
  1. 獨特性 - 各大時裝周皆有其優勢、目的及獨特性,如何在展演中,尋找並呈現屬於台灣,且非看不可的元素?
  2. 地緣關係 - 周邊的上海時裝週蓬勃發展,砸大錢也無法吸引國際媒體及買手的注意,若沒有商機,則連品牌也無意願參與活動。
再來是我對於「時裝周」的思考,時裝「周」的形式目的為聚集曝光度及買手。
近年來時裝周所產生的資源浪費,及因周期而造成的設計疲乏問題,需多品牌決定退出時裝周並自行舉辦時裝秀,但仍是以「秀」的形式。若聲量較小的台灣品牌也以此方法進行,沒有品牌名聲支撐,恐怕辦秀會變成辦家家酒。
若跳脫時裝「周」的形式,該如何聚集媒體和買手?除了「秀」的形式是否有別種呈現方式?
預期成果
有兩個目的:
  1. 給予服裝產業良好的創業及交流空間。
  2. 思考何種形式的「秀」是最適合台灣品牌及區位,並有何種空間需求。
除了以上兩個基本該有program上的思考,還有如何塑造台灣時裝產業的獨特性,這個承載著代表台灣的時尚力量的新據點,該如何呈現?
暫且稱之為服裝產業推廣中心吧,雖然覺得聽起來俗俗的~

綜合兩個提案,皆為推廣服裝產業。
第一個提案《 高級定製服飾品牌產業生態 》主要服務及探討對象為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對建築操作手法與服裝之間的玩味。
第二個提案《 如何由建築創造台灣服裝產業的能見度?》主要服務台灣的服裝產業工作者,並期望藉此將其推廣,如何呈現即將成為台灣服裝產業據點的獨特,如何表達台灣的獨特性,是操作重點。
好難抉擇阿,我的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