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同志電影的新類型突破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 [7/10]


說來有點弔詭,已經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台灣,近年來卻沒有聚焦在同志情侶上的商業愛情電影,彷彿同志題材已經被侷限在文藝電影裡,或是只能當作擦邊球、宣傳噱頭上的支線劇情。《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這個困境做出非常成功的突破,把同志愛情電影拍的就像一般純愛片一樣甜美可口,打破同志電影和一般觀眾之間的一道牆,同時保留「特別身份」的坎坷淒美,議題上仍有專屬於它的討論價值。

過去的同志電影有一個現象是,對於異性戀來說有時難以帶入情緒,甚或會有點尷尬、故事發展太過浪漫離奇、沉溺在悲觀主義、離觀影者親身經驗太遠等等問題,讓同志電影和一般觀眾之間總會有些隔閡。另外對一位鋼鐵直男來說,就算我的心理上是完全支持同志,在看到情慾畫面時,生理上難免還是會有無法控制的尷尬。
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沒有讓我有這種尷尬,它的故事安排完全聚焦在兩人的感情上,和以往同志議題往往只有陪襯的功能截然不同,從相遇、相處、遺憾到重逢,都在他們的兩人世界中,連配角的存在都只是為了映襯出他們刻骨銘心的初戀。兩人所經歷的情境和一般人相去不遠,在戀愛過程中會有的難忘回憶,像是在MTV偷親嘴、一起交流彼此的夢想、因為受傷憤而逃離到遠方,有了這些一般人比較容易想像、甚至曾經有過的經歷,共鳴度提高不少,自然就可以體會到「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有了前面扎實的情感鋪陳,後面的情慾畫面就一點也不尷尬了,我第一次看到同志情慾畫面會有「Wow...好美...」的想法,那我從沒有懂過的美,《刻在》讓我感受到了。


除了畫面和故事很美,同志電影不能被忽略的議題,還是來自於是否能被社會所接納。故事建立在剛解嚴的時代,雖然表面上已恢復自由,實際上則是戒嚴的餘燼延燒,大部分人民的觀念仍停留在戒嚴時期的保守,而權威人士仍然繼續作威作福,打壓與時代不符的聲音。這樣的時代背景其實和同志的處境相同,雖然同志婚姻已經合法化,但還是沒有讓這個社會的所有人接納,甚至還會出現惡意扭曲的言論。導演很聰明的將同志會遭遇的逆境轉嫁到時代背景上,用時代的窠臼去取代民眾迫害所帶來的憤世嫉俗,讓觀影過程中沒有同志被社會遺棄的不適感,又同時保有議題的討論度。

當時我是和一位同志朋友一起看這部片,看完的當下覺得電影很OK,但又很怕自己是陷入「這就是拍給主流意識的人看的片,但同志看了其實會不爽」的偏誤,好險這位同志朋友並沒有這樣覺得,我想這要歸功於導演本身的經驗,不僅可以站在同志的立場,同時又可以顧及一般觀眾的感受。但其實最後一段的安排我覺得滿出戲的,問題出在這兩位演員,他們其實演的沒有破綻,實力派的演技也沒話說,但因為太常看到這兩位在銀幕上的表演,甚至還和其他戲中的造型相同,所以看他們演這樣的角色會覺得違和感太重,當下我是用「奇文共賞」來作為這段的註解。但後來想想這段的存在還是有它的必要性,因為有了這一段遺憾中帶點圓滿的收尾,才能讓《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這個片名成立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le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過任何藝術展的經驗,有些展覽艱澀難懂,如果沒有導覽大概就是走馬看花,然後一頭霧水的走出場,而有些展覽則是相當通俗,取材於我們生活周遭的事物,讓我們更能貼近藝術。《惡之畫》有點介於中間地帶,欣賞這幅畫的過程你會對它的創作脈絡有點摸不著頭緒,但對於它想傳達的概念卻又不是那麼陌生。
《消失的情人節》回歸到最純樸的浪漫,沒有揪心卻能深得你心,當你走出戲院時看到大家都帶著好心情離場,不免覺得雖然《消失的情人節》已經錯過了情人節,但其實它才是最適合情人節看的電影啊!
《怪胎》的拍攝有處女座的偏執,而電影整體則是帶有符合天秤座的公平,並且說了一個表面奇幻,但其實寫實到不行的精彩故事。
其實很早就看完《做工的人》,也想好好寫一篇文來推薦,但看到網路上有一篇文章,標題是「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取標題最後兩字,以下簡稱歧視文),看完之後心中有太多忿忿不平,所以決定先把原著看完,再來好好針對歧視文發表一下意見,才拖了很久才寫下這一篇。
片名的原文是「清白」,但我覺得台灣的片名「翻供」特別好,兩個字就串起了所有重要角色在整部片中所經歷的過程,同時符合律師這個職業的形象用詞,以及主角對工作的信念轉變,並在觀眾心裡下了個定錨,帶點誤導作用,讓結局的安排遠比片名的表面意義來的深奧。
美好的想像終究動人心弦,如同好萊塢的形象,這邊是完成夢想的Dreamland,雖然這世界並不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追尋自己想要的,並堅持做正確的事,看完有了正向的希望,才是《好萊塢》想帶給我們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過任何藝術展的經驗,有些展覽艱澀難懂,如果沒有導覽大概就是走馬看花,然後一頭霧水的走出場,而有些展覽則是相當通俗,取材於我們生活周遭的事物,讓我們更能貼近藝術。《惡之畫》有點介於中間地帶,欣賞這幅畫的過程你會對它的創作脈絡有點摸不著頭緒,但對於它想傳達的概念卻又不是那麼陌生。
《消失的情人節》回歸到最純樸的浪漫,沒有揪心卻能深得你心,當你走出戲院時看到大家都帶著好心情離場,不免覺得雖然《消失的情人節》已經錯過了情人節,但其實它才是最適合情人節看的電影啊!
《怪胎》的拍攝有處女座的偏執,而電影整體則是帶有符合天秤座的公平,並且說了一個表面奇幻,但其實寫實到不行的精彩故事。
其實很早就看完《做工的人》,也想好好寫一篇文來推薦,但看到網路上有一篇文章,標題是「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取標題最後兩字,以下簡稱歧視文),看完之後心中有太多忿忿不平,所以決定先把原著看完,再來好好針對歧視文發表一下意見,才拖了很久才寫下這一篇。
片名的原文是「清白」,但我覺得台灣的片名「翻供」特別好,兩個字就串起了所有重要角色在整部片中所經歷的過程,同時符合律師這個職業的形象用詞,以及主角對工作的信念轉變,並在觀眾心裡下了個定錨,帶點誤導作用,讓結局的安排遠比片名的表面意義來的深奧。
美好的想像終究動人心弦,如同好萊塢的形象,這邊是完成夢想的Dreamland,雖然這世界並不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追尋自己想要的,並堅持做正確的事,看完有了正向的希望,才是《好萊塢》想帶給我們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我曾認真思考結婚的意義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說是兩個人愛的證明及保障。但結婚為什麼卻又變成了愛情的墳墓?是兩個人一起捨棄生活中再有愛情一詞的覺悟,廝守彼此,共同實現社會責任及遵守家庭約定。同一個屋簷下裡面除了浪漫與激情之外,也被相互攤開的平凡與現實填滿。
Thumbnail
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傳統喪葬習俗上,同志伴侶面臨著許多挑戰。在喪禮時可能面臨家人和親屬的不諒解,和無法實現殯葬自主等問題。
Thumbnail
在我的記憶中,2020年《刻你》檔期好像有一部重映片,當時的我沒有太在乎,但我一直覺得那是《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的海報。 開始看同志電影後,《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這個片名一直深深吸引著我,早在看電影前就拿這九個字做了很多的...創作? 難以說盡我對這個片名的喜歡,好霸氣,好曖昧。
Thumbnail
「不要死,我在這裡等你。」 台灣的同志電影走得比社會認同還要快,也難怪說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台灣和「同志」密不可分的綁束在一起,我們都在一波波浪潮中找尋自己的認同,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的事,在許多人眼裡看來就是造反。 所以台灣其實不缺同志電影,尤其在後同志時代,在BL劇成為大宗以後。於是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評論最近上映的香港女同志電影《從今以後》,同志權益的主題明確,但在女同敘事上存在明顯缺陷,包括單薄刻板的女同志形象,單一美好的女同志關係,故事以女同退讓不反抗作結。另外,電影語言缺乏深度,所用意象較為直接,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Thumbnail
這部電影美好地保留了這段男男間誠摯的情感,讓紀念陳俊志的這部電影多了更多情感的層次,不單只是討論「喜歡同性到底可不可以!」而是再去探究男男間的情感,也是會有女性之間那樣的手帕交,那樣遠大於愛情的友誼!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我曾認真思考結婚的意義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說是兩個人愛的證明及保障。但結婚為什麼卻又變成了愛情的墳墓?是兩個人一起捨棄生活中再有愛情一詞的覺悟,廝守彼此,共同實現社會責任及遵守家庭約定。同一個屋簷下裡面除了浪漫與激情之外,也被相互攤開的平凡與現實填滿。
Thumbnail
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傳統喪葬習俗上,同志伴侶面臨著許多挑戰。在喪禮時可能面臨家人和親屬的不諒解,和無法實現殯葬自主等問題。
Thumbnail
在我的記憶中,2020年《刻你》檔期好像有一部重映片,當時的我沒有太在乎,但我一直覺得那是《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的海報。 開始看同志電影後,《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這個片名一直深深吸引著我,早在看電影前就拿這九個字做了很多的...創作? 難以說盡我對這個片名的喜歡,好霸氣,好曖昧。
Thumbnail
「不要死,我在這裡等你。」 台灣的同志電影走得比社會認同還要快,也難怪說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台灣和「同志」密不可分的綁束在一起,我們都在一波波浪潮中找尋自己的認同,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的事,在許多人眼裡看來就是造反。 所以台灣其實不缺同志電影,尤其在後同志時代,在BL劇成為大宗以後。於是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評論最近上映的香港女同志電影《從今以後》,同志權益的主題明確,但在女同敘事上存在明顯缺陷,包括單薄刻板的女同志形象,單一美好的女同志關係,故事以女同退讓不反抗作結。另外,電影語言缺乏深度,所用意象較為直接,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Thumbnail
這部電影美好地保留了這段男男間誠摯的情感,讓紀念陳俊志的這部電影多了更多情感的層次,不單只是討論「喜歡同性到底可不可以!」而是再去探究男男間的情感,也是會有女性之間那樣的手帕交,那樣遠大於愛情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