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不讀書,長大才當記者。這句話可能在台灣適用,但非常不適用於這個作者「娜歐密‧克萊恩」。娜歐密身為記者的她獲獎無數,是紐約時報的簽約作家。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及公共知識份子。從她的文字,不難看出她非常關心中下階級人民。偏向左翼思想的她,對於造成階級剝削,將利益操控在少數人之手的現況,感到痛心。這本書除了可以看到她的中心思想之外,還看到了許多讓人不寒而慄的新自由市場的真相。
極度自由的市場,是芝加哥學派的倡導者傅利曼的終極目標。他相信市場的完全開放,可以將一切的不正常導向正軌,比如:惡性通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等。在他的思想裡面,這些都是因為政府的那隻手伸入市場導致的,所以,應該要採取完全放任的態度才行。這樣的思想,到底跟災難經濟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放眼望去,許多已開發的民主國家都不是完全自由的資本主義市場,政府為了顧及弱勢族群會介入控制房價、民生物資、福利發放、建立公共建設等。政府要有錢做這些事情,就需要把一些重要且賺錢的國家資產握在手裡,比如:石油、礦產。
在傅利曼的芝加哥學派裡,自由市場必須有三個要素:開放市場、消減國家支出、私有化。
眼見大多數的國家是社會福利跟資本主義的混血兒,傅利曼的理論無從施展,該怎麼辦呢?他深諳要找到這樣的市場,必須先讓這個市場「被震撼,破壞殆盡,然後重新開始」。這時候,他的第一個實驗場出現了-智利。皮諾契將軍推翻阿葉德政權之後,對經濟完全不懂的皮諾契急需一個經濟專家來輔佐他,推廣「大破大立」的芝加哥學派,理所當然的雀屏中選了。皮諾契聽從他們的建議,取消社會福利支出,然後物價開始飛漲,許多人流離失所,失業率大增,比阿葉德在位時,一切的經濟數據都更加殘破。但大家不敢反抗,集權國家哪經得起反抗?皮諾契的殘暴,讓所有人都閉上嘴巴。在這場震撼經濟治療中最先獲利的,就是那些芝加哥學派的學者們操縱的企業。
智利的經濟經過好多年終於好轉,百貨公司林立,進口車滿街開,被國際譽為「經濟奇蹟」,殊不知這個奇蹟建立在嚴重的貧富不均之上。窮人難以度日、流離失所的人數比阿葉德時期還要高。
而這一切,世界的大佬美國,則是幫他們在背後撐腰。美國(尤其福特基金會)提供各種獎學金給中南美洲國家的年輕人們,讓他們可以讀美國的大學,接受「芝加哥學派的經濟洗禮」。阿根廷、巴西也是其中之一。芝加哥學派一直在等待,政權潰散市場大動蕩的一天,好讓他們可以大顯身手。
就如同《巴西:毋望教訓》的報告中提到的:「因為經濟政策極度不受人口中最多數族群的歡迎,所以不得不藉暴力來執行。」
這些芝加哥學派掌權的政權,無不使用「暴力」「恐怖統治」來達成手段。而且這些震撼必須來的非常快,最好一夕之間風雲變色。就跟書中提到的「震撼心裡療法」的心理醫生一樣,先把病人的心理跟大腦用各種方式殘害肢解之後,再重新建構人格的方式如出一徹。而這些方式比如電療、剝奪一切感官(甚至是時間感)、化學藥劑。除了心理醫師的病人接受這種療法之外,戰俘也接受了一樣的療法。
芝加哥學派繼續將他們的觸角深入到了冷戰後共產主義垮台的那些國家。讓新上任的政權無法轉移債務,接著逼迫他們執行新自由主義三部曲,才能獲得債務的疏通資金或是免除舊集權政權的債務。而這些國家比如波蘭,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死傷人數也是不乏上萬人,包含許多抗爭的學生們。
這一連串的悲劇引發了許多問題。「新自由主義原本就是一種暴力的意識形態嗎?它的目標是否有什麼成分,會導致此主暴力的政治整肅,和伴隨而來的人權清洗運動的循環?」我們以為自由經濟可以跟自由民主劃上等號,但在這些事件中,會發現往往是跟集權、軍政府、血腥肅清、災難(不論天然人為)相伴而行。難以抹滅掉其一。
就像前言裡面提到的卡崔納颶風下後,紐奧良的議員貝克說的:「我們終於清光了紐奧良的國民住宅。我們無法辦到的事,上帝辦到了。」地產開發商坎尼查洛也說:「我想我們有了一片可以重新開始的空白石板。有了這片空白石板,我們會有龐大的商機。」就在居民們都還流離失所,領取愛心餐點時,說了這些「振奮人心」的話。而這些居民不伐中低階層的人們,建商新蓋好的新房子還不一定買得起,居民們的將來到底是一片灰矇。
這是要闡述資本主義是罪惡嗎?倒也不一定,資本主義確實引領了許多的進步,當然也可能只是時代趨勢下必然的產物。但新自由主義的過度極端,或許已經跟引導國家進步沒有太大的關係了。或許就像我們的老祖宗的智慧一樣物極必反吧。人民的福祉、國家的進步,對芝加哥學派來說,與其說是個要努力達成的目標,不如說只是個資本市場下的犧牲品。在自由的經濟裡,總是要有一大群窮人來供養那鳳毛麟角的有錢人。即使我們看清了也討厭這件事,又能如何呢?新自由主義放任這件事情的發生,但社會福利國家如北歐則是盡力讓所有人都過著幸福的生活。我還是投給傅利曼痛恨的「混血兒經濟」一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