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德還是修功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之前幫忙結緣經書到大陸一間有名的道場,認識了該道場的一位師姐。她從小生長在澳門學佛的人家,自己對佛法也深信,且每日有唸誦《藥師經》的習慣。我曾簡單地和她分享精舍推廣的「因果債、功德還」,她覺得很好奇,因此我們單獨約出來交流各自的修行方式,我也拿了《因果濟世集》和《六祖壇經》與她結緣。
溝通後瞭解到,原來她是希望有功德的事都做一下。比如她供養三寶,幫佛像貼金身,幫寺廟鋪路,捐藥師佛像等等,並很滿意她生了3個小孩,2個大兒子都已長大,目前在美國留學。但這麼多年,基本上小孩不用自己帶,所以有大把的自由時間,還能不時有機緣幫做工程的先生接到工程項目。看得出她覺得人生能這麼順,和自己努力修福不無關係。聽到精舍的方便法可以用印經的方式,師姐表示她還沒印過經,聽說印經可以得智慧,這個她也要做起來。
看到師姐的狀態,想到了剛接觸精舍時的我,也同很多剛接觸精舍的有緣人一般,都是生活中碰到了困擾,希望能找到解決辦法。精舍推廣「因果債、功德還」的方法,確實很殊勝,有效的幫忙大家解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問題,讓大家對佛法升起信心,有動力持續地誦經修行下去。我那時會覺得好像找到了靠山,有佛法就有辦法,很多時候還是用求的心,希望生活、工作、家庭皆順遂,福報滿滿,無病無痛,小孩乖巧懂事等等。
唸誦《金剛經》和《六祖壇經》讓我漸漸明白阿伯說的:「修行是學習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進而提升心性,不是求佛幫你改變現狀。」年初讀到《六祖壇經》中的這段:「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有好一段時間都以為做任何渡眾的事情是在修福。且認為修行就是福慧雙修,修自己是在修智慧,渡別人是在修福報。
後來看到阿伯在群組裡說:「諸功德中,渡眾第一」時,還疑惑到渡眾不是福德哦?前段時間才明白過來,原來同樣渡眾這件事,實則看自己渡眾時是否有著相。著相渡眾則修得是福德,離相渡眾則修得是功德。如果渡眾時覺得自己渡到別人了,功德無量了,實則無功德;若渡眾時不認為自己有渡到誰,實無眾生可渡,則是真功德。
同樣,寺院的功德箱等諸多供養方式,如果覺得錢捐了、佛像捐了、路舖了等,自己可以多些福報,或可以求菩薩幫幫忙什麼的,這就是修福而無功德;如果錢捐了,沒記在心上,沒覺得自己會得個什麼,這就修了功德。
《六祖壇經》中六祖大師說到:「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五祖大師則說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現在參與精舍的渡眾業務時,都提醒自己不要有這個渡了眾生的心;捐錢給慈善機構也不要記在心上;幫了別人也不要希望別人改日會回報於我。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中說到:「修行就是要修得心性的解脫,要得到解脫,就要從佛法中尋覓。口誦心要行,無相、無念、無住,隨順因緣,該來就來,該去就去,莫執來去,莫執有無。」在每日的工作、生活、渡眾業務中去修行,漸漸做到無相、無念、無住;看得破,放得下,無所執著。
以上分享完畢,感恩精舍佛菩薩,感恩阿伯,感恩牟尼精舍及精舍師兄姐們。
(分享完畢)
學佛修行一陣子後,您可以再反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一、我為什麼學佛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二、做善事、幫助大眾,是為了求福報?還是為了什麼要去做?
相信許多一開始接觸佛法的人都一樣,學佛可能是有目的的,比如為了解決當前的困境,或者求個未來順遂的福報…等,一開始大家都是有目的才來學佛修行,佛法確實也讓我們許多事所求如願,只要用對方法,大多能達到我們所希冀的願望。
然而,學佛修行若只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求福德難免是屬於狹隘的修行,佛教導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性的光輝,且是人人皆有的。佛法若只用來追尋個人的利益,或是只為自己找到解脫輪迴的方法,而沒有推廣佛法的發心;又或者去幫助他人,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這些說到底,仍屬於自私自利的心態,但是如此真的就能得到智慧與解脫嗎?
我們看到諸佛菩薩不捨眾生,發願來娑婆世界渡眾生,來回不知多少次,顯示的形象亦無數,佛菩薩渡了這麼多的眾生,卻未曾聽說過佛菩薩在邀功的!
一般人開始學佛以後,有一種人修行很勤奮,但牢記自己做了多少事。比如聽說唸佛功德很大,便每天花很多時間用功唸佛,而因此沾沾自喜,逢人誇耀,卻不知唸佛功德在心中,是需要內心與佛號相呼應才是真唸佛。
另有人熱衷於做佛事、善事,用許多錢財布施,每天都忙著跑各處的道場,常常忙著報名參加這個法會、那個講座,還有各式各樣的活動,搞得自己很忙。參加這些都很好,但若只是「有報名參加」就很心安,而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就懷疑是否布施得還不夠,或是佛法不靈?遇到問題仍習慣性地怪東怪西,抱怨連連,這樣都僅是在佛法邊緣打轉,並不了解修行的實益。
《金剛經》:「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在經典中不只一次提醒我們,放下一切妄想執著,才能得大自在清淨。我們從「有為法」中入了佛門修行,又再從佛法中認識到「無為法」。
無為法不是什麼都「無為」了!不是兩手一攤,什麼都不管、都不做就是無為。而「有為法」也不是不對,說起來無為法是建立在有為法上面的。
意思是,我們仍要遵守五戒,一樣要修十善,各種佛法的修行、各種善心善舉都要盡心盡力去完成,但是無論做了多少事,都不會存有「我做了多少,可以得到多少回報」或者「上天會很眷顧我」…等等各種有所求的妄念。
《金剛經》提到:「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佛為眾生說了許多法,但《金剛經》:「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看到「無所得」、「無有說法」是否會心慌呢?心中會想,我來學佛就是希望得到一生平安,做好事也是為了求各種順利。其實學佛修行、做好事,不特定去祈求,很多時候自然也有其順利的發展。
但是,我們眾生最大的束縛,就是糾結在對於各種事項、名相的「執著」。然而,這些執著實際上是虛妄的,因為終究是「夢幻泡影」中的一個泡泡,但那個「堅固執著」的心,會束縛著我們。「有求」的心讓我們不自在,甚至永遠只是在修點福報,卻未曾真正在修功德。如分享文所引述《六祖壇經》:「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花語滿天維摩說法》裡面提到:「求道學佛應該沒有利害的觀念。有求皆苦,無欲則剛。一個人活在世間上一無所求,有求皆苦,沒有利害,也無功德思想,人就是應該做好事。有很多人學佛卻還抱怨沒有好的報應,你花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學佛不同。學佛是學空法,一切放下,連放下的觀念也放下。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無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馳了。」
(引用完畢)
有求皆苦,那麼不求就不苦了!不求,是放下我們習慣執著的心,如:父母放下對子女過多的操心,兒孫自有兒孫福。貧困者放下對富足的渴求心,只要現在開始不吝布施,自然能存下未來的福報資糧。貪求享受的放下對各種享樂的慾望心,欲望愈多會永無止境地用享受滿足自己,實則身心愈苦。修行者放下對法的執著,不用佛法衡量別人,不自以為修佛法就有高人一等的貢高心。
淨空法師:「有為法就是生滅法,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找不到一樣東西是不生不滅的,找不到。這一切生滅法全是假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真正知道了,不能把這一切萬法放在心上,這就對了。《金剛經》的作用就在此地,不把它放在心上,它是假的。
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什麼是真實智慧?什麼是無為法身?『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國土清淨;眾生世間清淨,佛清淨、菩薩清淨,是清淨的世界。『今云一切皆成佛,極顯此二種清淨也』。世尊為我們顯示出清淨到極處,就是惠能大師見性時的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今天極樂世界的依報,它的環境是自性清淨心現出來的,能現的自性清淨,所現的境界它怎麼會不清淨?我們今天所居的國土,跟西方極樂世界是同樣的清淨,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這就是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把這個世界變成不清淨,是這麼一回事情。
修福不著相,這是功德;如果著相,是福德。功德,做了之後沒有分別執著,心地清淨,若無其事,這個力量幫助你超越三界、六道輪回,那叫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別的,事是一樣的,念頭不一樣。」(引用完畢)
無為,是清淨心的展現,讓我們做的、修的是功德;有為,卻讓原是修功德的,變成了福德。原來,修福德還是修功德?盡是在我們是否有一念私心,或是全然清淨心!我們平時是在修福德還是修功德?請問問自己的心!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若過去世在家庭這方面都沒有考過,則每世都會被出同樣的考題,考驗家庭是否能經營得圓滿。這就是修行,這就是人生,所以要在歷鍊中漸漸生出智慧。夫妻要互相信任,家人同心同德,家庭圓滿,修行的果位才會提升。」
以下為一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有一句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以前的我總是覺得大額消費買東西就是要殺價,沒有殺價就真的吃虧了,所以只要買貴一點,或是單價比較高的東西,我一定會跟店家殺價。如果價殺得多,我就會覺得很高興,好像自己很厲害似的。殊不知,這是一個很不好的行為!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流行疾病從庚子年初開始爆發,從個人、家庭、國家到全球,無一倖免。剛查看數據,截至109年9月中旬,全球確診病例數突破3,000萬人。換言之,超過台灣的人口數感染此病,其中近95萬人往生。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原本只是想做個實驗,看看救護生命是否真的有好處,於是便自我要求吃素,而且不殺生(螞蟻、蚊子、蟑螂),再加上護生(蛤蜊)。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能遇到牟尼精舍,真是莫大的福報。一直以來都想寫一篇感應文,這次終於等到合適的時機了。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近期在唸誦《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想更深入了解經義,因緣際會下看了釋達觀法師講述的《六祖壇經講記》   以下引用:釋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45)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若過去世在家庭這方面都沒有考過,則每世都會被出同樣的考題,考驗家庭是否能經營得圓滿。這就是修行,這就是人生,所以要在歷鍊中漸漸生出智慧。夫妻要互相信任,家人同心同德,家庭圓滿,修行的果位才會提升。」
以下為一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有一句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以前的我總是覺得大額消費買東西就是要殺價,沒有殺價就真的吃虧了,所以只要買貴一點,或是單價比較高的東西,我一定會跟店家殺價。如果價殺得多,我就會覺得很高興,好像自己很厲害似的。殊不知,這是一個很不好的行為!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流行疾病從庚子年初開始爆發,從個人、家庭、國家到全球,無一倖免。剛查看數據,截至109年9月中旬,全球確診病例數突破3,000萬人。換言之,超過台灣的人口數感染此病,其中近95萬人往生。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原本只是想做個實驗,看看救護生命是否真的有好處,於是便自我要求吃素,而且不殺生(螞蟻、蚊子、蟑螂),再加上護生(蛤蜊)。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能遇到牟尼精舍,真是莫大的福報。一直以來都想寫一篇感應文,這次終於等到合適的時機了。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近期在唸誦《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想更深入了解經義,因緣際會下看了釋達觀法師講述的《六祖壇經講記》   以下引用:釋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45)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佛法知識鑽研很重要,但是要善用此生,直了成佛。「善用此生」是看自己今生的因緣,還有大概多少時間、多少心力,可以完成這樣的修行,還有周圍的人。爸爸、媽媽重要,能拉他去讀佛學院嗎?也許可以,就是很少;那爺爺、奶奶呢?他們需要他們的法門,用慈悲心來看自他的因緣,冷靜地審諦、觀察。
Thumbnail
我從一個人來學佛,度第二個人......學佛到今天,今天各縣市道場都在做善事、做護生法會,都在誦經迴向,我要有一點功德,有的時候是因為各位。那要怎麼算(功德)?沒辦法算!這個時候再來普皆迴向:「我如果有一點點小小的善功、善德,我願意迴向一切的如母有情眾。」迴向到什麼程度?一個毛孔都不留!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佛菩薩慈悲化現五個種姓或其他的財神來護佑修行人,不是暫時解決經濟上或生活所需的問題而已,主要是幫助你邁向佛法的解脫道。實踐佛法精神、實踐菩薩道,就是符合財神保佑、賜福給你的要件。 「我要修行、我要做善事、我要持戒。」資財短缺的時候,財神就會保佑,很多同修都有感應。要修行,離不開行善利他,所以布施是
Thumbnail
參加一次如法的薈供法會,所產生的功德與福德不亞於自己獨自修持三十年所獲得的功德與福德。薈供是修行者最快累積福報的方法,可以改變個人命運、健康、家庭、事業。本文內容介紹了薈供的定義、功德、以及參加薈供法會的地點。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不管是佛的形象、舍利、塔廟我們都應該要供養,也要勸導眾生一起來作供養,因為供佛福德無量無邊,所以一定要親手去做,就算時間不允許,也要用其它方式盡量參與,把握這樣的修福機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佛法知識鑽研很重要,但是要善用此生,直了成佛。「善用此生」是看自己今生的因緣,還有大概多少時間、多少心力,可以完成這樣的修行,還有周圍的人。爸爸、媽媽重要,能拉他去讀佛學院嗎?也許可以,就是很少;那爺爺、奶奶呢?他們需要他們的法門,用慈悲心來看自他的因緣,冷靜地審諦、觀察。
Thumbnail
我從一個人來學佛,度第二個人......學佛到今天,今天各縣市道場都在做善事、做護生法會,都在誦經迴向,我要有一點功德,有的時候是因為各位。那要怎麼算(功德)?沒辦法算!這個時候再來普皆迴向:「我如果有一點點小小的善功、善德,我願意迴向一切的如母有情眾。」迴向到什麼程度?一個毛孔都不留!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佛菩薩慈悲化現五個種姓或其他的財神來護佑修行人,不是暫時解決經濟上或生活所需的問題而已,主要是幫助你邁向佛法的解脫道。實踐佛法精神、實踐菩薩道,就是符合財神保佑、賜福給你的要件。 「我要修行、我要做善事、我要持戒。」資財短缺的時候,財神就會保佑,很多同修都有感應。要修行,離不開行善利他,所以布施是
Thumbnail
參加一次如法的薈供法會,所產生的功德與福德不亞於自己獨自修持三十年所獲得的功德與福德。薈供是修行者最快累積福報的方法,可以改變個人命運、健康、家庭、事業。本文內容介紹了薈供的定義、功德、以及參加薈供法會的地點。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不管是佛的形象、舍利、塔廟我們都應該要供養,也要勸導眾生一起來作供養,因為供佛福德無量無邊,所以一定要親手去做,就算時間不允許,也要用其它方式盡量參與,把握這樣的修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