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怎麼從生活中力行垃圾減量的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07年我從台北回到高雄後回到家與家人同住。搬離家數年在外生活,要重新與家人一起生活,免不了會有一些生活上的衝突,特別是我離家時才剛成年,成年以前有很多生活上的規矩都得聽命於家人。
一個人住外面(期間也與伴侶同住)什麼都要自己來,對一個時不時會加班、討厭回家又下樓、週末睡到自然醒或出門玩的上班族來說,「倒垃圾」大概是我人生中最討厭的事!於是我盡可能的不製造垃圾,常被家人覺得是環保魔人!
剛住回家時,與家人的磨合多有衝突,扣除其他生活習慣外,我最常叨唸的是:「為什麼又拿免洗筷回來?」「你不要買個早餐就拿兩個塑膠袋回來。」最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人要收,我就會是被罵的那個人,但我常常不明白「為什麼要拿垃圾回來整理它們,然後再等垃圾車來拿去丟?」於是我常常叨唸著家人的習慣,但多半都會遭來白眼,或者投以「你幹嘛那麼固執」的眼光。(因為沒人要收就我要收,我明明就懶惰得要死。)
我天生有不怕人家覺得我討厭的特質XDDDD。我會不厭其煩的一直重複講同樣的事。
你出門買東西回家吃(你從外面買東西回家吃),家裡就有餐具,為什麼你要拿餐具?(包括杯碗盤)
這個道理邏輯其實很簡單嘛,家裡有的東西你幹嘛拿呢?拿回來還要收還會刺破垃圾袋不是很蠢嗎?母親剛開始會說:「出門會用到嘛!方便啊!」或者「人家就放了啊!」前者我會告訴她:「出門的時候我們可以帶自己的啊!」後者我會跟她說:「妳可以抽出來放回去,或者提前跟對方說。」
光是這個「不要拿免洗餐具回家」的叨唸,我應該在家人不斷被我唸得厭煩中講了快兩年之久。最後終於讓家人買外食的時候,再不拿任何餐具。
買外食不帶任何免洗餐具做到了,那麼另一件事可不可以一樣的執行?
我們出門吃外食的時候,從家裡出發能不能自備餐具?特別是你吃完飯就回家的時候。
我常常在週末假日看到早餐店聚集了許多衣著簡便居家的客人,用著早餐店的杯子、吸管,一次性的餐盤,心裡都會冒出那個疑問:「為什麼你從家裡出門了,怎麼不會隨手帶個杯子呢?」(其實你拿著自己的杯子去裝紙杯的飲料,吃得更輕鬆喔。下次試試。)
我會盡可能在點餐的時候不點「一定要有包裝」或「包裝好」的東西(例如包裝好的三明治,內用我一定不會吃這東西。)
我會盡量在找店家吃東西吃時,挑選沒有任何免洗餐具的店家。若遇上全瓷器的店家,我都會特別拍照打卡,並稱讚店家一番。
起初,家人跟我出門吃飯,覺得我有些舉動實在太吹毛求疵而感到困擾,例如:
一個標榜有質感的店家,收費不低,費用一個人三五百起跳的,卻讓我用免洗杯喝東西,我就會去跟店家說:「你們應該換成內用杯。」不只有時候會遇到店家覺得我太過苛求,還會引來同行人的不諒解,總是揶揄我說跟我出門壓力很大。(還好是也沒有人會跟我出門啦!)
早期法規還沒限制內用不提供吸管時,大部分的店家都會附上吸管(有的還直接幫你插進杯子裡了,我一定會在心裡咒罵他。)我也會不厭其煩的說:「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吸管,你應該把吸管收起來,有人向你要再給,而不要先給一個方便的選項。」(我也很不明白為什麼寬口、矮一點的杯子需要附吸管?千萬不要跟我說杯子很髒,這答案實在太不符邏輯了。)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去跟別人說這件事,只會被討厭。」而從來不試試先從自己身邊的人開始提倡起。但我的經驗告訴我,即使真的有人會因為這樣討厭我,但很多人是因為「沒有想到可以這樣做」而「習慣」原來的作法,認為「只能這樣子了」,只要多試幾次,並且身體力行給其他人看:「沒有很難啊!」而且「還不用整理垃圾呢!」就真的會看到改變。
「垃圾減量」這件事因為「環境保護」這個詞而被賦予太崇高的意義。但事實上「減少製造垃圾」最重要的改變是:
你再也不用花時間去處理那些從外頭帶回家的垃圾,再也不需要還要去分辨哪些東西要回收哪些又是垃圾(回收的你還要洗!)更不用掙扎常常要倒垃圾很疲累。
那麼,有些人說:反正在外面吃嘛,丟在外面讓別人處理就好。這就又是另一個議題了。等到你開始從生活習慣中思考「垃圾減量」並習慣它後,你會發現要再改變另一個習慣也就不難了。
後來母親如果出門張羅晚餐,都會帶著鍋碗盒子去打包。我花了很長的時間看到了這個成果,也深感欣慰啊!而且一定會給母親拍拍手,鼓勵鼓勵!
P.S
前天去一個青年海洋論壇看到高中生紛紛提出自己對「海洋垃圾危機」所做的反思,我想這類文章還是得繼續寫下去才是。
圖:週末回家張午餐,買了粽子和碗粿帶了盒子去裝。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81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線線的生活日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4.0K會員
868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在很多東西修都比買新的還貴,有時候心裡都覺得對不起地球,於是就試著自己改裝了。
但不只吸管,內用飲料也該禁用一次性的杯子,特別是連鎖速食店、咖啡店都該帶頭做起。有些店家「冷飲」堅持只給外帶杯,若我沒帶杯子出門,我這麼愛喝冰的人,會改點熱飲為的就是省下那個杯子。
現在很多東西修都比買新的還貴,有時候心裡都覺得對不起地球,於是就試著自己改裝了。
但不只吸管,內用飲料也該禁用一次性的杯子,特別是連鎖速食店、咖啡店都該帶頭做起。有些店家「冷飲」堅持只給外帶杯,若我沒帶杯子出門,我這麼愛喝冰的人,會改點熱飲為的就是省下那個杯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接觸斷捨離這個議題,覺得我也可以試試看斷捨離,理由如下 生活太如意,小廢物隨手可得 1)對於小廢物沒有免疫力,所以擁有太多裝飾品,多到展示櫃已經呈現擁擠狀態,美其名是多采多姿,但在沒有興趣的人看來,實在是一些不知所云的物品,無法從中感受到個人特質或美感。 居家不大,已無空間 2)從與公婆同住
Thumbnail
每次丟垃圾時嘗試斷捨離無用也無愛的物品 從2023年1月開始我給自己新的內化計畫,就是要學著斷捨離。 -----要學著斷捨離這件事其實說起來太過籠統,所以我給自己的具體行動就是,每次倒垃圾時都丟掉一個並非新製造的垃圾,但實際上堆在那邊沒有用處也沒有愛的物件。 也就是說,把大方向轉成可以具體執行
  我們從哪裡生出那麼多需要丟掉的東西?一些是商品包裝、一些是免洗餐具,還有衛生紙,總會有衛生紙。其他的呢?可能壞了、不能再運作了、或者過期的食物與調味品(如果是廚餘記得丟到廚餘),也可能因為時間變換,那些過去你喜歡的東西或你常用的東西對你失去了價值,它成了垃圾,無論過去你因何緣故曾經主動想要獲得。
Thumbnail
多年前,仍居住在蘇州時,「扔東西」是一件容易的事:紙類和瓶瓶罐罐拿給想收集去賣錢的清潔阿姨;淘汰下來的舊衣服舊鞋子,讓同事寄回鄉下給他們的親戚;讀過的書和雜誌也有愛書人願意收。任何物品只要是功能仍完整,就一定有人不嫌棄,想接收,即使是壞掉的電器也有人願意接收後再拿去修理。 我不必費什麼力氣就能幫家
Thumbnail
自從走塑環保政策強制實施後,外賣餐具的質素大幅下降。紙餐具不但有異味,而且用來進食也不方便。政府的走塑措施相當擾民,沒有完善的配套,強制市民必須忍受質素低劣的紙餐具。個人對走塑措施的強制性感到十分不滿,建議給予市民可自行選擇購買即棄餐具與否。
Thumbnail
走出家門,我一點也不想跟鄰居寒暄。勉強擠出一絲笑容,鄰居又開始怕尷尬硬要扯話題,這種社交對我這個沒能量的人來說是很大的負擔,這時候就一律回答「我不知道」。 今天我給自己的任務就是接小孩,然後買便當。我很少在外面買便當,但今天我告訴自己,只要一家人能準時坐在餐桌吃飯,其餘的都不重要。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Thumbnail
一個人回到老家,老家很大,有廣場,家裡的房間在二樓。 晚上洗澡時,發現忘了帶牙刷,想說要不要到樓上房間拿,我常常在這裡猶豫,覺得一兩天沒刷牙應該還好,就不用那麼麻煩跑上去拿,又覺得每次都這樣懶懶地掠過自己對自己的清潔,想要多練習為自己行動一點XD很煩,光小小的事情就會讓自己在那邊游移不定,但後來,
Thumbnail
過去曾經有短暫地挑戰過無塑生活,其實並不算困難,只是需要以這項需求來重新規劃生活,例如要帶哪些餐具、要在哪裡洗滌餐具、在哪些餐廳用餐不會製造塑膠垃圾等等;我想有些壓力的地方,是在於我們需要讓店家改變他們的作業SOP,有些店家會因此不滿,但也有許多人會稱讚我們環保,我遇到的經驗是後者居多。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接觸斷捨離這個議題,覺得我也可以試試看斷捨離,理由如下 生活太如意,小廢物隨手可得 1)對於小廢物沒有免疫力,所以擁有太多裝飾品,多到展示櫃已經呈現擁擠狀態,美其名是多采多姿,但在沒有興趣的人看來,實在是一些不知所云的物品,無法從中感受到個人特質或美感。 居家不大,已無空間 2)從與公婆同住
Thumbnail
每次丟垃圾時嘗試斷捨離無用也無愛的物品 從2023年1月開始我給自己新的內化計畫,就是要學著斷捨離。 -----要學著斷捨離這件事其實說起來太過籠統,所以我給自己的具體行動就是,每次倒垃圾時都丟掉一個並非新製造的垃圾,但實際上堆在那邊沒有用處也沒有愛的物件。 也就是說,把大方向轉成可以具體執行
  我們從哪裡生出那麼多需要丟掉的東西?一些是商品包裝、一些是免洗餐具,還有衛生紙,總會有衛生紙。其他的呢?可能壞了、不能再運作了、或者過期的食物與調味品(如果是廚餘記得丟到廚餘),也可能因為時間變換,那些過去你喜歡的東西或你常用的東西對你失去了價值,它成了垃圾,無論過去你因何緣故曾經主動想要獲得。
Thumbnail
多年前,仍居住在蘇州時,「扔東西」是一件容易的事:紙類和瓶瓶罐罐拿給想收集去賣錢的清潔阿姨;淘汰下來的舊衣服舊鞋子,讓同事寄回鄉下給他們的親戚;讀過的書和雜誌也有愛書人願意收。任何物品只要是功能仍完整,就一定有人不嫌棄,想接收,即使是壞掉的電器也有人願意接收後再拿去修理。 我不必費什麼力氣就能幫家
Thumbnail
自從走塑環保政策強制實施後,外賣餐具的質素大幅下降。紙餐具不但有異味,而且用來進食也不方便。政府的走塑措施相當擾民,沒有完善的配套,強制市民必須忍受質素低劣的紙餐具。個人對走塑措施的強制性感到十分不滿,建議給予市民可自行選擇購買即棄餐具與否。
Thumbnail
走出家門,我一點也不想跟鄰居寒暄。勉強擠出一絲笑容,鄰居又開始怕尷尬硬要扯話題,這種社交對我這個沒能量的人來說是很大的負擔,這時候就一律回答「我不知道」。 今天我給自己的任務就是接小孩,然後買便當。我很少在外面買便當,但今天我告訴自己,只要一家人能準時坐在餐桌吃飯,其餘的都不重要。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Thumbnail
一個人回到老家,老家很大,有廣場,家裡的房間在二樓。 晚上洗澡時,發現忘了帶牙刷,想說要不要到樓上房間拿,我常常在這裡猶豫,覺得一兩天沒刷牙應該還好,就不用那麼麻煩跑上去拿,又覺得每次都這樣懶懶地掠過自己對自己的清潔,想要多練習為自己行動一點XD很煩,光小小的事情就會讓自己在那邊游移不定,但後來,
Thumbnail
過去曾經有短暫地挑戰過無塑生活,其實並不算困難,只是需要以這項需求來重新規劃生活,例如要帶哪些餐具、要在哪裡洗滌餐具、在哪些餐廳用餐不會製造塑膠垃圾等等;我想有些壓力的地方,是在於我們需要讓店家改變他們的作業SOP,有些店家會因此不滿,但也有許多人會稱讚我們環保,我遇到的經驗是後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