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消業障,讓仇人變親人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接觸精舍,從網路問事到現場問事,持續五年之久。因為我先生長年在國外工作,我生兩個兒子,第二胎承諾家父,若生男從母姓,就這樣大筆一揮,我和兩個兒子被圈回娘家,和家母同住,互相照顧(共業圈)。
    原本以為三姐妹只生一胎,大姐意外生了第二胎,女兒生下來沒有人帶,母親豪氣地說:「生下來我幫妳」,孩子就從母姓。因為我小兒子從母姓,大姐悄悄地把女兒改回父姓。孩子帶到幼稚園,畢業要回原生家庭,但是大姐夫妻必須有一人放下工作,配合小孩作息。
    我對大姐從小的照顧之情一直感念在心,便和母親主動商量,如果大姐夫妻不介意,可讓小孩留著和我們同住,互相照顧。這樣也正合媽媽的心意,讓他們夫妻平日可以好好工作賺錢,假日才接小孩回去同住。也因此,家中多了一人。
    五年前二姐夫因故身亡,看似美滿的家庭為什麼會變這樣?我和母親的精神陷入恐懼和害怕,在網路上逛著,看到牟尼精舍免費問事,這正是結緣的開始。住在附近的二姐和她兩個女兒,自此成了我們家的常客。周一到周五,姐姐和小孩回到家,母親負責煮飯,我負責用摩托車接送五個小孩的補習,和照顧日常所需,這就是共業圈討報的開始。
    先生曾經告訴我,在娘家附近買一個自己的家,住不住無所謂,受委屈時至少有一個自己的家,不會那麼難過。但是,我怕媽媽害怕,所以我拒絕了。就這樣一個家庭,五個小孩,四個不同的姓。
    先說大姐的女兒、二姐小女兒、我大兒子三個,才要升上二年級,二姐的女兒常常見到我和我兒子,好像感情特別好,就在我和阿婆面前搬弄是非、挑撥離間。
    一開始我都覺得是我大兒子不對,和媽媽一起炮轟我大兒子。夜深人靜問大兒子原因,才知道他被冤枉。把他隔離、關在房間,也無法阻止,他們就像磁鐵一樣相吸,每天上演雞飛狗跳的戲碼。直到有一天大兒子臉上帶著淚問我,為什麼二姐的女兒那麼討厭他?我也心想,為什麼我也會因為這個緣由,由同情變成討厭我二姐的女兒?
    接著二姐的女兒轉向,在我大姐的女兒面前搬弄是非,讓我們有距離感,和二姐溝通小孩在這的狀況,她總是冷冷地說:「她對我也是這樣啊!她爸爸以前不會教,我們已經很可憐了,妳還嫌棄我女兒。」二姐選擇關上窗戶,不想聽也不想理解。這樣的生活讓我想逃離這個家,卻遇上走也走不了的窘境。
    時間久了,母親和其他家人,對我和我大兒子都有誤解。大兒子無辜的淚痕,讓我鼓起勇氣向精舍請示:「我和大兒子跟二姐的女兒是否相欠債?」結果是:「兒子前二世因利益衝突,用腳踹二姐的女兒,導致她傷重身亡,開示經文《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99遍」,而「我前二世仍然是其母親,因為管教不周,有連帶的責任,開示《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58遍。」雖然我對經文不熟,但在萬念俱灰中,認定這就是解藥。
    唸誦經文的過程中,樓下依然每天雞飛狗跳。我告知母親:「請幫忙看著,沒有鬧出人命就好。」但腦海中時不時不平地說:「為什麼要幫她唸經?現在的狀況我們又沒有錯?唸完之後又會有什麼改變?是真的還是假的?」唸《地藏經》時,腦袋突然閃過二姐的女兒緊縮在地板上的畫面,那一刻,我好像感受到她內心受到的委屈和心裡的悲傷,因同理心,我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來。
    每次唸經文都會這樣,想著到底是什麼樣的靈魂,裝在一個小身體裡,這麼小的身體裡裝著這麼深的城府,她也不願意吧!於是我心甘情願決定和時間賽跑,先圓滿兒子的經文,再圓滿自己的經文,更期待唸完經文後會有什麼改變。
    看到兒子的業債迴向成功,讓我欣喜若狂。後續一直偷偷地觀察,發現二姐的女兒不再假裝和兒子很好,再給他一巴掌了;也不再黏著我,假裝很好,卻拼命告狀,讓我精神錯亂。她變得反而一進門就懶得理兒子和我。
    圓滿了我的經文,過去的相欠債已經還完了,我真心道歉,既然這一世是親人,就讓我們再從普通朋友作起,好好結善緣。
    (分享完畢)
    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親人討報案例。親人都是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許多照顧者常常想,為何孩子由我帶?為何不是誰來擔?此事需從業報談。一旦因緣成熟時,有緣就會聚一塊,惡緣想躲躲不掉,磁鐵相吸分不開。雞飛狗跳每天吵,日日無寧通宵煩。只待業障還清時,磁性消失懶理睬。若您智慧想明白,趁早銷業日日安。
    本文中,作為受報者的有緣人和兒子看似很可憐,但如果過去世他們沒有傷害二姐的女兒,又怎會招來這段討報歷程。另一方面,討報者同樣可憐,因為放不下當初被傷害的執念,為了討報,小小身軀裡裝大大心機。每天用盡心機設陷阱、搬弄是非,找對方麻煩,看似討報痛快,實則費心傷神。妄語、惡語、挑撥離間,對人有何助益?若討報之人該世沒有受到正確、良好的教育,加上累世習氣,就會一直被過去世受傷害的靈識所牽引,頻頻出現各種動作,傷害當初的加害人,這就是業力討報的具體展現。
    母子共業一起報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精舍一直推廣佛化家庭,就是希望孩子從小開始學習正確的因果教育。從小開始唸佛、誦經、還業障,唸誦大乘經典,以佛菩薩的智慧行事,就能大大減少造業的機率。
    父母是孩子待人處事的模範,所有的孩子生下來都是好孩子。雖然帶有累世業障和習性,對父母管教有不同的反應,但只要父母提供孩子良好的身教,和正確、適當的管教,約束孩子的行為,孩子就能走在正道上,不致於為所欲為。
    然而,有許多父母並未善盡身為父母的職責,甚至常常自己行為不端正,或是對孩子管教不周,孩子因而學壞,到社會上作惡、傷害別人。本文中的有緣人即是如此,因為過去世對兒子「管教不周,有連帶的責任,開示經文《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三經各58遍」,也因為這樣的共業,才讓她和兒子本世再當母子。一方面是閻羅王要他們共同償還過去世傷害外甥女的業力,另一方面,也是給有緣人一個機會,重新學習怎麼管教好孩子。並且在因緣成熟時,得以遇見牟尼精舍,將這段業力還清。
    誦經智慧增,同理心自懺
    有緣人在經歷本世業報,腦海中存有不平的心態,懷疑唸經效果的心態。這些過程都是正常的,就是妄念造作。只要不去理會,好好完成佛菩薩開示的經文數,邊唸經邊吸收佛菩薩的智慧,就能將腦識中各種莫明的妄念逐漸消除,自然興起慈悲心和同理心。如有緣人所感受:「唸《地藏經》時,腦袋突然閃過二姐女兒緊縮在地板上的畫面,那一刻我好像感受到她內心受到的委屈和心理的悲傷,因同理心,我眼淚不由自主流下來。」
    有了同理心,才能發自內心自我懺悔,業主菩薩感受到我們真誠的歉意,經文迴向時才會過。這前提當然就是有專注、認真地唸經,您愈專注,愈能跟佛菩薩相應,經文也愈能對您發生影響力,功德力也愈大。要是您不是很專注唸經,唸經時妄念紛飛多過於專注經文,不時還怨念滿溢,迴向時通常不成功,會需要補經文或重新懺悔,嚴重的甚至需要重誦經文。想一想,既然都已經花時間唸經,那就好好地唸,千萬別入寶山還空手而回,那就太可惜了。所以,誠心、專注地唸誦經文是很重要的。
    緣起緣滅,世事如過眼雲煙
    有緣人在文末說:「圓滿了我的經文,過去相欠已經還完了,我真心道歉,既然這一世是親人,就讓我們再從普通朋友作起,好好結善緣。」迴向業力成功後,有緣人母子與外甥女從此兩不相欠,但往後仍需真心相待,才能圓滿此世緣份。
    還完業力只是了結過去世的因果,並不會從此「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外甥女仍和有緣人住在一起,若有緣人未能善待她,仍會結下本世的業力,來世仍然要還,這也就是為何蔡師兄經常提醒我們:「凡事都要力求圓滿,莫結來世怨」的重要性。
    誦經、行經,消業和心性提升並重
    每一個人經歷累劫累世投胎轉世,已被無數塵業污染,沾染五毒貪瞋癡慢疑。境界一來,忍不住就造下業力,一個接著一個。除非遇到善知識指引,才有機會能彌補、回頭。牟尼精舍正是提供善知識指引的地方,無論是本篇的有緣人,或是其他有緣人,都因為緣分而來到這裡。透過唸經,逐漸洗去過去造下的那些沙塵業,同時向佛菩薩重新學習正知正見,學習待人處事的方法。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人要在世間行事順暢,除了要修行、唸經、轉心性,也要懂得包容、多付出,更要學會忍辱,要有責任感,才能行事愈來愈順暢。」唸經是為了行經,讓我們將佛菩薩的智慧透過日常生活身體力行,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寧可吃虧也不虧待人,以眾生的利益為最大考量,多為別人著想,逐漸退卻我相的執著,增添智慧,這也是在誦經消業過程中的附加價值。而最終業力迴向成功帶來的美好感受與轉變,則是促使人們願意一直唸經消業的最大動力。
    雖然消業很重要,但有緣人乃至一般眾生造下業力的根源,是心性不夠光明,被太多塵垢蒙蔽。就像《六祖壇經》所言:「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因為心迷,被邪見所障,出現各種煩惱,才會造下業力,因此提升心性更重要,才能減少與人計較和造業。不幫自己挖洞,未來人生就不用頻頻唸經消業、受報來補洞。
    因此,消業障和提升心性,孰輕孰重,立刻分曉。但是,兩者仍需要同時努力,因為兩者是互補的,消業障,有助於心性提升;提升心性,有助於減少造下業障。
    本篇有緣人分享自己透過誦經,讓外甥女從仇人變成親人,相當值得我們參考。若您家中或親友間,也出現莫名的爭執、解不開的結,歡迎您來牟尼精舍問事。瞭解當中的因果業報後,跟有緣人一樣努力唸經,消完這些業力,您一定會感受到人生的改變,愈來愈美好。祝福您!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