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戰略學進階──戰略與地理:最常被誤解的概念,海上戰略(1)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越接近現代,兩個技術相近的先進國就越不想要依靠戰爭,尤其是動用陸軍決勝負。更會想要採取其他手段,破壞敵方的後勤管理,甚至是民間組織。陸軍這個最終手段,在現代越來越像是一種備而不用,用在恐嚇意味較大的地方。
當你想到海軍的時候,最常想到什麼概念?現代化軍艦的模組外型,一枚枚破空而去的飛彈,還是二戰電影中砲聲隆隆的巨型戰列艦,或是珍珠港到中途島那一架架騰飛而去的戰機?
這些都不是海軍長久以來的樣貌,以至於我們常常誤解。

海上戰略不等同於「海權」

其實海上戰略跟海權是不一樣的概念。自從人類有船隻之後,把士兵裝載上船就是常態,而海軍船隻的功用在冷兵器時代,最常見到於搭載士兵、運送補給物資,而大砲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此時的海上武力概念比較接近現代的海軍陸戰隊。
意即絕大多數的狀況,海軍都是輔助用途,用來搭載士兵。優點是,靠近河海的陸地,都可以成為送入士兵突襲的地點,而且在那個沒有雷達的年代,想要確認海上有沒來犯敵軍,除了建立高高的燈塔,派人全天監視以外,別無他法。
這也是橫跨整個中世紀的地中海海盜行為之一,沿岸漁村最常被當作海盜抓奴隸販賣的貨源,因為漁村沒有辦法蓋燈塔,數百人的村莊武力頂多是十數的警備隊程度,遇到一艘載滿數十人的艦船,甚至是整隻艦隊,通常村民只有拔腿狂奔逃命一途。
此時的海權爭奪,多半是近海攻防,耐波性高的遠洋船隻尚未發明,進攻方找尋港口或劫掠航線上的商船,用以破壞敵方的貿易為主。

中世紀前的海權爭奪及傳統戰術

請注意,中古世紀以前沒有所謂破壞「貿易線」的概念,那是現代的觀點。要涵蓋整個大海非常困難,若要時常對重要航道監視,代表要有大量的船隻,不然做不到截斷貿易線的地步。此時的重點多半放在港口跟燒毀船隻,因為船隻很貴,砍伐木材到造出船艦需要時間,熟練的水手也需要時間培養,所以海戰雙方數量太過懸殊,往往打不起來。
圖畫得很爛請不要介意,上圖不存在實際的位置,只是方便解釋才把狀況都畫在一起。大體上中世紀以前的狀況,就以下這三種:
  1. 截斷貿易線,指的就是如A,在入港或是入海峽等重要水道前,截擊對方。但前提是你要常常保有一隻夠強大的艦隊,可以隨時輪換,或是在遠處附近有補給港,能保持常態的壓力。
  2. 如B,在港口附近封鎖,有直接破壞港口設施與船隻,或攻擊進港船隻的作法。同樣要保有常態性的壓力,需要常常替換艦隊,補給港也不能距離太遠。
  3. 如C,在大海上對多點保持一定的壓力,隨時可以進攻港口,或是繞道在貿易航道上劫掠。這就不見得需要大量的艦艇,因為騷擾程度的目的在於增加對方的經濟壓力。
沒了,其他都是組合選項。海軍需要補給港,注定有滯留時間與換班需求,而造艦很貴,參考鄂圖曼土耳其的海軍建造,從伊斯坦堡下令,到大量砍伐木材到被西歐諸國知道,船廠開始動工興建,招募水手開始訓練,直到完成上萬人的艦隊,都2-3年後了。一次海戰被燒掉幾十艘船,下一場海戰大概就是要等20年後,千萬不要以為古時候的海戰年年開打,打到不亦樂乎。

現代海上戰略的形成:遠洋船艦、火砲及新戰術產生

海上戰略的出現,是要到16世紀後,遠洋帆船成為航海主力後才有的狀況,而且一開始也不是在兩軍對壘上,目的在於經濟與貿易理由。葡萄牙找尋東方航線,取代壟斷數百年的地中海-阿拉伯貿易,而地理大發現年代,來自西非、美洲的財富滾滾流入歐洲,才是各國主要的焦點。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62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6.0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理論往往為了要具有說服力,解說的講師不想砸招牌,會刻意的避開失敗的案例,強調成功的範本,這在各行各業上也很常見。多數很棒的理念,幾乎都是基於這種適用性不完整的理論,也因為不完整跟定義不清,才能讓人目眩神迷,認為真理就在其中。
越接近現代,兩個技術相近的先進國就越不想要依靠戰爭,尤其是動用陸軍決勝負。更會想要採取其他手段,破壞敵方的後勤管理,甚至是民間組織。陸軍這個最終手段,在現代越來越像是一種備而不用,用在恐嚇意味較大的地方。
上週在臉書提到一些理論跟實務的東西,得到不少回響,但看看各位朋友的回應,似乎不少人沒抓到那個點,所以拆上中下三篇來好好談談。
動用陸軍,規劃其進攻防守戰術的部分,這「通常」是一場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依靠使用陸軍達成政治目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卻在近年中被嚴重忽略,甚至因為非政治目的而被稀釋掉其效果。
這短篇系列最後一個,稍微提一下日本。要理解日本在地緣戰略上的關係並不難,請參考從日清甲午海戰、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就好,日軍的進軍路線,在太平洋上的方向,往東南亞的方向,基本思維到今天都沒有變。
地理不僅只是限制,還會形塑戰略手段,影響戰略家的心靈。用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來說,就是坦克不能潛水、軍艦不能上陸、戰機總得起降。你無法設想整隻裝甲部隊開過台灣海峽,設定萬噸驅逐艦沿著大漢溪開到石門水庫前,每一架戰機都可以無縫接軌控制整個天空。
理論往往為了要具有說服力,解說的講師不想砸招牌,會刻意的避開失敗的案例,強調成功的範本,這在各行各業上也很常見。多數很棒的理念,幾乎都是基於這種適用性不完整的理論,也因為不完整跟定義不清,才能讓人目眩神迷,認為真理就在其中。
越接近現代,兩個技術相近的先進國就越不想要依靠戰爭,尤其是動用陸軍決勝負。更會想要採取其他手段,破壞敵方的後勤管理,甚至是民間組織。陸軍這個最終手段,在現代越來越像是一種備而不用,用在恐嚇意味較大的地方。
上週在臉書提到一些理論跟實務的東西,得到不少回響,但看看各位朋友的回應,似乎不少人沒抓到那個點,所以拆上中下三篇來好好談談。
動用陸軍,規劃其進攻防守戰術的部分,這「通常」是一場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依靠使用陸軍達成政治目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卻在近年中被嚴重忽略,甚至因為非政治目的而被稀釋掉其效果。
這短篇系列最後一個,稍微提一下日本。要理解日本在地緣戰略上的關係並不難,請參考從日清甲午海戰、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就好,日軍的進軍路線,在太平洋上的方向,往東南亞的方向,基本思維到今天都沒有變。
地理不僅只是限制,還會形塑戰略手段,影響戰略家的心靈。用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來說,就是坦克不能潛水、軍艦不能上陸、戰機總得起降。你無法設想整隻裝甲部隊開過台灣海峽,設定萬噸驅逐艦沿著大漢溪開到石門水庫前,每一架戰機都可以無縫接軌控制整個天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魚雷巡洋艦是一類使用魚雷作為自身的主要攻擊方式的軍艦。1860年代,帶動力自推進的懷特黑德魚雷(又譯「白頭魚雷」)問世,各主要海上強國立即紛紛開始建造魚雷巡洋艦。隨後綠水學派逐漸崛起,其所鼓吹的以魚雷為主要武器、價格相對低廉的小型軍艦,可以擊敗耗資巨靡的戰艦等大型軍艦。
Thumbnail
武裝商船,是指搭載了武器的商用船隻,武裝商船的武器通常是自衛性質的,有的是在設計之初便考慮到武器的問題,有的則是建成後又添加上武裝,商船在航行時,有可能會遭到海盜或者私掠船的襲擊;因此一些商船會加裝武器進行自衛,這一點在那些進行遠距離航行、或者是攜帶有貴重貨物的船隻上特別明顯。
Thumbnail
波特蘭級是繼《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由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三型重巡洋艦。第一批「條約巡洋艦」是於1926年下訂的兩艘彭薩科拉級,其強調武器和速度,而犧牲了防護。緊隨其後的是下訂於1927年的六艘北安普頓級,其裝甲較前型更厚實,並首先使用了三座三聯裝炮塔的配置,這成為了之後美國海軍重巡洋艦的標準配置。
Thumbnail
中日甲午戰爭後,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清政府仍謀求重建海軍。1907年,清廷財政逐漸好轉,尤其在載洵統領海軍部後,清廷開始積極考慮購買新的軍艦,與英、美等國迅速走近,商討購買新主力艦事宜。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風帆時代的戰列艦,指從十七世紀起在海上擔任主力作戰的武裝艦船,1840年前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的風帆戰艦,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裝彈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以及殺傷人員的霰彈、破壞帆具的鏈彈。
Thumbnail
大海是很難封鎖的,二戰末期就算美軍到處擊沉日本各種船隻,但是依舊有部分船隻安全抵達。中國想封鎖台灣,如果沒有一開始類似偷襲珍珠港的全面打擊,馬上進入戰爭狀態,看到船就打的威脅,要在和平時期進行封鎖台灣,就會被台灣武力一個一個下水餃。 海上封鎖是極為消耗資源的行動,尤其台灣的海島國家是360度環海,
Thumbnail
中共未來可能利用大量的海警船配合中共海軍從事聯合訓練,以增加國軍海上兵力的應對負荷,同時也可能使用「灰色武器」在台海灰色地帶對台灣遂行常態化的軍事侵擾,我國國安單位必須提高警覺並有所方案因應。
Thumbnail
1970年代晚期,中華民國海軍開始研議取代陽字級驅逐艦的忠義計畫,並計劃派員赴美學習造艦。但在政策改變下。海軍改以光華一號取代忠義計畫的一級艦項目。1985年美國同意授權生產派里級巡防艦,代號PFG-2,忠義計畫完全終結。
成為神盾級驅逐艦停泊的軍港;全軍覆沒嗎?
Thumbnail
魚雷巡洋艦是一類使用魚雷作為自身的主要攻擊方式的軍艦。1860年代,帶動力自推進的懷特黑德魚雷(又譯「白頭魚雷」)問世,各主要海上強國立即紛紛開始建造魚雷巡洋艦。隨後綠水學派逐漸崛起,其所鼓吹的以魚雷為主要武器、價格相對低廉的小型軍艦,可以擊敗耗資巨靡的戰艦等大型軍艦。
Thumbnail
武裝商船,是指搭載了武器的商用船隻,武裝商船的武器通常是自衛性質的,有的是在設計之初便考慮到武器的問題,有的則是建成後又添加上武裝,商船在航行時,有可能會遭到海盜或者私掠船的襲擊;因此一些商船會加裝武器進行自衛,這一點在那些進行遠距離航行、或者是攜帶有貴重貨物的船隻上特別明顯。
Thumbnail
波特蘭級是繼《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由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三型重巡洋艦。第一批「條約巡洋艦」是於1926年下訂的兩艘彭薩科拉級,其強調武器和速度,而犧牲了防護。緊隨其後的是下訂於1927年的六艘北安普頓級,其裝甲較前型更厚實,並首先使用了三座三聯裝炮塔的配置,這成為了之後美國海軍重巡洋艦的標準配置。
Thumbnail
中日甲午戰爭後,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清政府仍謀求重建海軍。1907年,清廷財政逐漸好轉,尤其在載洵統領海軍部後,清廷開始積極考慮購買新的軍艦,與英、美等國迅速走近,商討購買新主力艦事宜。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風帆時代的戰列艦,指從十七世紀起在海上擔任主力作戰的武裝艦船,1840年前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的風帆戰艦,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裝彈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以及殺傷人員的霰彈、破壞帆具的鏈彈。
Thumbnail
大海是很難封鎖的,二戰末期就算美軍到處擊沉日本各種船隻,但是依舊有部分船隻安全抵達。中國想封鎖台灣,如果沒有一開始類似偷襲珍珠港的全面打擊,馬上進入戰爭狀態,看到船就打的威脅,要在和平時期進行封鎖台灣,就會被台灣武力一個一個下水餃。 海上封鎖是極為消耗資源的行動,尤其台灣的海島國家是360度環海,
Thumbnail
中共未來可能利用大量的海警船配合中共海軍從事聯合訓練,以增加國軍海上兵力的應對負荷,同時也可能使用「灰色武器」在台海灰色地帶對台灣遂行常態化的軍事侵擾,我國國安單位必須提高警覺並有所方案因應。
Thumbnail
1970年代晚期,中華民國海軍開始研議取代陽字級驅逐艦的忠義計畫,並計劃派員赴美學習造艦。但在政策改變下。海軍改以光華一號取代忠義計畫的一級艦項目。1985年美國同意授權生產派里級巡防艦,代號PFG-2,忠義計畫完全終結。
成為神盾級驅逐艦停泊的軍港;全軍覆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