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洛夫(1928–20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石室之死亡》開卷詩。
前半首難道不是獨裁暴君和白色恐怖?後半首難道不是尸位素餐掌權太久的既得利益者團夥?起碼少年的我是願意這麼解讀的。
是十六歲那年吧,在爾雅《創世紀詩選》讀到《石室之死亡》選篇,震撼非常。又讀到幾篇陳年詩評,屢屢強調其如何劃時代如何經典,可當時那本詩集早已絕版,無緣得見全貌,弄得我心癢焦渴不堪。
因為那本詩選,我開始注意《創世紀詩刊》。它版型很別致,是近乎正方的二十開本,在坊間出版物中獨樹一幟。後來我們編校刊,覺得沒有能力撐起仰之彌高的學長們創立的菊八開的宏大規格,決定縮小開本,改成二十開,便是參考了《創世紀》的尺寸。
有一天我把「創世紀詩社」的地址抄在筆記簿,想去問問他們是不是還有《石室之死亡》僅有的存書。下了公車,循線一路摸到了和平東路一條巷子裡,我揹著書包站在門口,怔怔盯著電鈴半晌,終究還是因為羞怯,掉頭回家了。
沒想到不多久,漢光文化就出版了《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整組詩六十四首全數收錄,而且只佔全書篇幅一小部分,其他都是評論文字。我買了回家,到巷口影印店,單獨把詩影印出來,用牛皮紙做封面,裝幀成窄窄的經摺本,還剪了一塊黑紙,用立可白畫出書名,貼在封皮中央,那是全世界只此一本的《石室之死亡》。
漢光版的扉頁有我十七歲的題記:「我買的第四本詩集,苦搜多日後終於尋得」──前三本大概是瘂弦、楊牧、管管吧。
之後幾個月,每天揣在書包裡,時不時拿出來讀。和幾乎所有人一樣,讀不懂,卻又拼了命地想讀懂,看了前人的分析文章,也不服氣,於是仍然嘗試用自己的方法「破解」。開卷那幾首詩,至今仍然可以默背,當時就拿粉筆寫在校刊社的外牆:
而我確是那株被鋸斷的苦梨
在年輪上,你仍可聽清楚風聲,蟬聲……
教官沒事就會踱過來校園角落的社辦,看看我們是不是在偷抽煙,見到牆上的詩,端詳半天,也不知道算不算反動標語,該不該勒令洗掉。
少年滿肚子反威權反教條的憤怒,於是每每把《石室之死亡》解讀成隱晦的反詩。那裡面紛陳的死亡、戰爭、宗教、性愛的意象,對一個自以為早熟的小憤青來說,實在太對味了。至於是不是真的懂了,似乎也不那麼重要。
如今想起《石室之死亡》,浮現的畫面是那年夏天蹺課在南昌街兼賣乾麵的冰店三樓,夾板牆壁掛著電扇呼呼地吹,我坐在最裡面的破沙發,拿著一枝鉛筆苦苦破譯那永遠讀不懂也讀不完的組詩。啊,青春簡直和國族歷史一樣沈重一樣漫長……。
我終究沒有變成詩人,也難說是不是讀完了《石室之死亡》,畢竟大部分至今仍是不敢說讀懂了的。
洛夫的詩,無論懂不懂,總之就這樣變成我的一部分。他的詩倒也不都那麼晦澀,像「午夜削梨」、「長恨歌」,我也喜歡,也都是少年時就深深印在記憶裡的。謝謝他,用那樣奇崛縱肆的詩句見證了翻江倒海的時代,並且一路啟發、影響了許多晚生後輩,如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幾年媽媽乳癌手術後做化療,頭髮掉光再重新長回來,她決定不染了,白髮就白髮吧。人人口中的「陶姊」,遂有了幾分「陶奶奶」的模樣。但我得說,她老得真好看。 媽媽一輩子都好看。她從來沒穿戴過什麼時尚名牌,市場小舖子買的衣服搭一搭,配個朋友手作的首飾,站到頒獎主持的舞台上,也是人人誇好看。沒辦法,人的氣質
前幾年媽媽乳癌手術後做化療,頭髮掉光再重新長回來,她決定不染了,白髮就白髮吧。人人口中的「陶姊」,遂有了幾分「陶奶奶」的模樣。但我得說,她老得真好看。 媽媽一輩子都好看。她從來沒穿戴過什麼時尚名牌,市場小舖子買的衣服搭一搭,配個朋友手作的首飾,站到頒獎主持的舞台上,也是人人誇好看。沒辦法,人的氣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喜歡讀詩是不分年齡。 年輕讀詩,也許只是被優美的詞句吸引。 中年讀詩,也許是被俗事纏身後,隱遁其中的救贖。 暮年讀詩,則是對世事的了然。 敻虹《記得》這首詩,從年輕時開始讀它,深深印刻在腦海裡。
Thumbnail
莎翁啊!你的十四行詩 洞悉世間的奧妙 濟慈啊!你的夜鶯頌 造就真與美的世界 你們的詩心在大自然孕育著 綻放出一朵又一朵美麗紅玫瑰 你們將血與淚 一點一滴灌注著 直到成了一首又一首無語的詩篇 噢!我只是這世界一個平凡的女孩 我在讀著你們無語的詩篇 與你們兩位不朽的詩人 在聚集所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新詩是我最早嘗試的載體,我想每個多愁善感的少年人都嘗試過新詩,短短幾行濃縮了在那青澀年紀裡體會的人間悲苦喜樂。 引辛棄疾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便可囊括因賀爾蒙而迷茫的青蔥歲月,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解讀世界,我們仍用一套自己的語言詮釋所見事物,並在很長一段時光裡樂此不疲。 我們掌握探索的火炬,急切又笨
Thumbnail
作者 芥川龍之介,自學生時代便開始創作,其短篇小說〈鼻子〉在發表後即受到夏目漱石讚賞,隨後陸續發表的〈芋粥〉、〈地獄變〉與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同樣獲得好評,聲名鶴起,然而,被視作大正文壇短篇小說鬼才的他,後期卻飽受肉體與精神病痛折磨,苦於不安中,最終選擇服藥自盡,享年35歲。 短暫的生命裡,他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一直偏愛著古典詩詞,喜愛的感覺,彷彿呼吸新鮮的空氣,雖然自己是不會作古典詩詞,向來以一個欣賞的讀者去領受古典詩詞的情景風雅極致° 我很早便出社會工作,也沒有繼續讀大學,寫作都從自我原創出發,在宋詞中,我對少年遊這個詞牌,興致濃厚,讓我想到了年少的青春時光,想到母親有一段時間,給我每
Thumbnail
1988-2012 洛夫.九歌出版.2023/04. 推薦給: ❦ 喜歡讀詩的人 ❦ 喜歡洛夫的人 我一直覺得「詩」很難懂。 可能因為看不懂,無法頓悟詩人想傳達的意思。 也可能因為文體很"不整齊",不知如何規則的讀? 直到有一次聽到楊照談他的《迷路的詩》, 他說,就是詩的
Thumbnail
本文泛談羅智成早期詩集中,建構一位理想傾聽者,以訴說作自我探索的作品特徵。
Thumbnail
喜歡讀詩是不分年齡。 年輕讀詩,也許只是被優美的詞句吸引。 中年讀詩,也許是被俗事纏身後,隱遁其中的救贖。 暮年讀詩,則是對世事的了然。 敻虹《記得》這首詩,從年輕時開始讀它,深深印刻在腦海裡。
Thumbnail
莎翁啊!你的十四行詩 洞悉世間的奧妙 濟慈啊!你的夜鶯頌 造就真與美的世界 你們的詩心在大自然孕育著 綻放出一朵又一朵美麗紅玫瑰 你們將血與淚 一點一滴灌注著 直到成了一首又一首無語的詩篇 噢!我只是這世界一個平凡的女孩 我在讀著你們無語的詩篇 與你們兩位不朽的詩人 在聚集所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新詩是我最早嘗試的載體,我想每個多愁善感的少年人都嘗試過新詩,短短幾行濃縮了在那青澀年紀裡體會的人間悲苦喜樂。 引辛棄疾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便可囊括因賀爾蒙而迷茫的青蔥歲月,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解讀世界,我們仍用一套自己的語言詮釋所見事物,並在很長一段時光裡樂此不疲。 我們掌握探索的火炬,急切又笨
Thumbnail
作者 芥川龍之介,自學生時代便開始創作,其短篇小說〈鼻子〉在發表後即受到夏目漱石讚賞,隨後陸續發表的〈芋粥〉、〈地獄變〉與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同樣獲得好評,聲名鶴起,然而,被視作大正文壇短篇小說鬼才的他,後期卻飽受肉體與精神病痛折磨,苦於不安中,最終選擇服藥自盡,享年35歲。 短暫的生命裡,他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一直偏愛著古典詩詞,喜愛的感覺,彷彿呼吸新鮮的空氣,雖然自己是不會作古典詩詞,向來以一個欣賞的讀者去領受古典詩詞的情景風雅極致° 我很早便出社會工作,也沒有繼續讀大學,寫作都從自我原創出發,在宋詞中,我對少年遊這個詞牌,興致濃厚,讓我想到了年少的青春時光,想到母親有一段時間,給我每
Thumbnail
1988-2012 洛夫.九歌出版.2023/04. 推薦給: ❦ 喜歡讀詩的人 ❦ 喜歡洛夫的人 我一直覺得「詩」很難懂。 可能因為看不懂,無法頓悟詩人想傳達的意思。 也可能因為文體很"不整齊",不知如何規則的讀? 直到有一次聽到楊照談他的《迷路的詩》, 他說,就是詩的
Thumbnail
本文泛談羅智成早期詩集中,建構一位理想傾聽者,以訴說作自我探索的作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