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EP03~04|文學改編要忠於原著或是連結時代背景?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完《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前兩集後,我把吳明益的小說拿出來重讀了一遍;幾乎完全沒有第一次閱讀的印象,但依然對於那些故事愛不釋手,即使它讓我深感悲傷。
從前兩集用魔術師這一角對孩子們做出的召喚以控制集體意識,來隱喻1980年代還處在戒嚴末期對於領袖的景仰、尊崇,眾人一起跳起那支看起來是集體同樂但揶揄當時政府的舞蹈,到了第三、四集就與文字作品本身的連結不再那麼強烈,魔術師也好、斑馬也罷,或是後來的石獅子、唐先生的貓,就只是電視劇裡給出的新樣貌。
也因為將那樣的隱喻加入了戒嚴時期的禁書、端正社會風氣的嚴格禁止的規矩、特務出現……觀眾幾乎可以拋掉原著,連同在原著裡感受到深刻的情感、童年對世界的想像都可以全都從腦海中除去,也許唯有「魔幻」的部分可以稍稍留下來,從現今回望過去許多已消失的事物,能夠再看見也算是體驗著科技帶來的魔法,讓人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是否要忠於原著,著重於人與人之間在中華商場中產出的情感交流?還是將時代氛圍完完整整搬到戲劇裡?在電視劇裡將「時代氣氛」這個因素加入後,反而讓人想起了《返校》這個故事以陰暗的方式表現著時代的氣氛,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變成了「明亮版」的《返校》,在提醒著那個時代的人曾經經歷過的「不可以忘記」「不用害怕想起來(說出來)」的那些!
於是有些文字裡打磨出來較為深刻的情感、人物交流,或者流言傳說,就被刪減了。比如說:鎖與鎖頭之間的關係被簡單帶過了(這也是屬於那個年代很重要的重點);〈九十九樓〉在戲劇裡少了平行時空的魔幻、〈小黑人〉削弱了孩提時光對於物件的情感投射、〈石獅子〉沒了孩子對「未知」的好奇與恐懼。
後面會繼續說著阿猴在小說裡的後來或是唐先生獨身一人與貓精神相伴的部分情節嗎?這樣的改編抽掉太多文字書寫時代裡人與人的溫度,而太過強調時代背景所形成的壓迫,實在是可惜吳明益文字裡舖排細緻的故事。
若是扣除「太強調」時代背景這件事,前四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都還是作工精緻、故事流暢的劇集。只是有部分太像寫小說的手法,常飄忽到其他的地方講別的事,常有斷點斷在不知道為什麼斷在那裡的部分,每次連播的首集,都有著「蛤?這集演完了?」但好像沒演完,又跟下一集連結不上的斷裂感!
而關於時代,有一件事是有趣的。從小我所得知「販賣違禁出版物」的都是台灣人(或黨外人士),在這部電視劇裡是第一次看見以「外省」身分從事地下刊物的發行和出版。這倒是突顯了「權力」這件事,在某一個階層中是有省籍之分,但當有人要給你安上一個叛國罪的時候,省籍也就不省籍了。(補充:那年代要怎麼禁、禁什麼,政府說了算。就算你有像《大佛普拉斯》的主題曲〈有無〉唱的「夠力的bak-khuh」,也不一定能夠逃出威權統治的魔掌。)
看過原著的差不多在這前四集就可以把「改編原著」這件事從腦子抽出了,沒看過原著的,可以看完電視再追一下原著,感受一下1980年尚未數位化的時代,時間的緊迫和緩慢、人與人之間的靠近又疏離,以及情感的交流表達不太直接卻真摯動人的部分!
《天橋上的魔術師》The Magician On The Skywalk 2021
原作: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買個電子書吧!值得收藏啊!)
前期劇本:蔡宗翰、劉梓潔
編劇:楊雅喆、蔣友竹、陳虹任、吳季恩
導演:楊雅喆
主演:莊凱勛、孫淑媚、楊大正、朱軒洋、李奕樵
又,這幾年台灣電視劇改編文字作品比較精采的,大概就屬2017年植劇場的《花甲男孩轉大人》、2019年的《俗女養成記》,2018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加入了比較科幻的元素也還算不錯。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3K會員
861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楊雅喆是個會說故事的人,特別是加進一點魔幻及童話的寓言,電視劇將吳明益的故事加進視覺的魔法,讓人一腳踩進時空機,我突然明白「魔術」是怎麼一回事,那是一種鑽入意識裡的集體催眠,魔術師就像《囧男孩》裡提到的吹笛人,更是不同時代中相同的集體召喚。
「窮」是什麼味道?也許在這世代只要沒有被債追著跑的、張開眼不用想著醒來第一餐要怎麼節省度日都不算窮吧!不管你信或不信這是最好或最壞的時代,日子都得往前走去!《大債時代》想說的就是這件事了吧!
今年看了67部電影,沒看完和重複的都沒算在內,比起他國,在台灣還能上電影院已算是非常幸運的事。樂於見到台灣電影的熱絡,也期望這股熱潮可以持續下去。台灣的影人還是要非常努力一點,劇本要再加強些,但更希望投資方可以投入更多資金,觀眾們能一直支持下去。
到底是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呢?多數人的人生真的都很無聊啦!但就是因為無聊所以得要自己找樂子,那麼,看戲就是一種樂子,但真切不需要套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台灣有非常非常多的本土作品都是值得一看的。我們要有更好的創作環境、好的作品,一定要靠大家多多支持分享!
《俗女養成記》大概就是女版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吧!一樣是從南部去台北,一樣從台北回到南部,一樣被問著婚姻、未來,一樣有著許許多多其實就是日常的家族親友間往來的故事,但《俗女養成記》多了從女性的角度,從小比男性社會化的社交往來、察顏觀色,依循卻不完全遵守著應有的規矩,在其中掙扎、反抗、辨證中有了陳嘉玲
楊雅喆是個會說故事的人,特別是加進一點魔幻及童話的寓言,電視劇將吳明益的故事加進視覺的魔法,讓人一腳踩進時空機,我突然明白「魔術」是怎麼一回事,那是一種鑽入意識裡的集體催眠,魔術師就像《囧男孩》裡提到的吹笛人,更是不同時代中相同的集體召喚。
「窮」是什麼味道?也許在這世代只要沒有被債追著跑的、張開眼不用想著醒來第一餐要怎麼節省度日都不算窮吧!不管你信或不信這是最好或最壞的時代,日子都得往前走去!《大債時代》想說的就是這件事了吧!
今年看了67部電影,沒看完和重複的都沒算在內,比起他國,在台灣還能上電影院已算是非常幸運的事。樂於見到台灣電影的熱絡,也期望這股熱潮可以持續下去。台灣的影人還是要非常努力一點,劇本要再加強些,但更希望投資方可以投入更多資金,觀眾們能一直支持下去。
到底是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呢?多數人的人生真的都很無聊啦!但就是因為無聊所以得要自己找樂子,那麼,看戲就是一種樂子,但真切不需要套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台灣有非常非常多的本土作品都是值得一看的。我們要有更好的創作環境、好的作品,一定要靠大家多多支持分享!
《俗女養成記》大概就是女版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吧!一樣是從南部去台北,一樣從台北回到南部,一樣被問著婚姻、未來,一樣有著許許多多其實就是日常的家族親友間往來的故事,但《俗女養成記》多了從女性的角度,從小比男性社會化的社交往來、察顏觀色,依循卻不完全遵守著應有的規矩,在其中掙扎、反抗、辨證中有了陳嘉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 活在哪個時態,是自己的決定 By 游朝凱   沒想到第一本讀的游朝凱的書不是<內景唐人街> 而是這本<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讀之前就聽說過 讀者對他的書評價大多很兩極 讀完就可以理解了 這不是很典型的閱讀性、娛樂性高的科幻小說 而是更抽象的、曲線感的科幻小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吳明益的小說《複眼人》的故事情節以及作者的寫作風格。文章中不但闡述了故事架構,也對小說中的角色和情節進行了分析和評論,最後歸納出了一些個人的觀點。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還是得說回《寶劍金釵》──我想,二十世紀前期那些閱讀王度廬的讀者,很可能與二十一世紀看戀綜的觀眾,在心情上是很雷同的,看著人物飽受情愛的折磨,與之共鳴,或想起了自己的情事、千瘡百孔的心,或帶著某種憧憬,想著日後遇見愛情的種種。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為2021年的影集,改編自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欲重現1980年代台北中華商場的榮景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看完一章就休息,是適合看這本書的節奏 有關於中華商場,這個某一世代的臺灣人都知道、甚至去過的地方 作者寫了他對中華商場的回憶,有人,有物,有景,有情 說是虛幻嘛,有真實的地和人啊 若說是真實,好多情節也太不可思議了 魔術師是要角,串連起每一章節,如果沒有魔術師,就沒有這本書 所以,因為魔
Thumbnail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 活在哪個時態,是自己的決定 By 游朝凱   沒想到第一本讀的游朝凱的書不是<內景唐人街> 而是這本<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讀之前就聽說過 讀者對他的書評價大多很兩極 讀完就可以理解了 這不是很典型的閱讀性、娛樂性高的科幻小說 而是更抽象的、曲線感的科幻小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吳明益的小說《複眼人》的故事情節以及作者的寫作風格。文章中不但闡述了故事架構,也對小說中的角色和情節進行了分析和評論,最後歸納出了一些個人的觀點。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還是得說回《寶劍金釵》──我想,二十世紀前期那些閱讀王度廬的讀者,很可能與二十一世紀看戀綜的觀眾,在心情上是很雷同的,看著人物飽受情愛的折磨,與之共鳴,或想起了自己的情事、千瘡百孔的心,或帶著某種憧憬,想著日後遇見愛情的種種。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為2021年的影集,改編自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欲重現1980年代台北中華商場的榮景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看完一章就休息,是適合看這本書的節奏 有關於中華商場,這個某一世代的臺灣人都知道、甚至去過的地方 作者寫了他對中華商場的回憶,有人,有物,有景,有情 說是虛幻嘛,有真實的地和人啊 若說是真實,好多情節也太不可思議了 魔術師是要角,串連起每一章節,如果沒有魔術師,就沒有這本書 所以,因為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