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關於目的論與決定論】

還記得第一次認識阿德勒是在Corey的書中,那時候雖然對阿德勒沒什麼感覺,但有感覺到這是個蠻積極的治療取向,後來再一次聽到阿德勒時,則是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爆紅後,當我再次閱讀阿德勒,卻有一種好像在責備那些被痛苦困住的人,之所以會如此痛苦是因為他們自找的。
因此有一陣子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阿德勒,反而是比較喜歡偏向那些情緒取向的治療方式,覺得唯有把當事人因過去而被困住的經驗給疏通(working through)才有機會讓當事人邁開下一步,直到開始從事學校輔導工作後,我漸漸才發現阿德勒心理學的魅力。
我開始去重新反思人的痛苦到底是怎麼來的,我看到許多學生都存在著人際需求上的痛苦,這裡的人際定義不是狹隘上的朋友,而是泛指關係上的需求,如被肯定、被認同以及獲得歸屬,如果繼續往下挖的話,這些痛苦確實十之八九與重要他人對待當事人的教養方式有關,因此某些程度上也映著了我之前的想法,認為要好好的把當事人被困住的經驗給疏通,才有機會讓當事人邁開下一步。
然而直到最近我開始有不一樣的觀點,我當然覺得疏通過去的經驗是件很重要的事,但是疏通過去的經驗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畢竟一個人的養成是經由日積月累的人際經驗所塑造的,那麼想要去改變這樣的經驗同樣也是需要花上同等的時間。換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說
假設我在20歲意識到我那個不滿意的自己與自己原生家庭有關,那麼我至少花上20年才有機會好好書通過去的那些不愉快的經驗。

每個刺激與反應的過程都存在重新選擇的可能
決定論讓我們看見我們是被什麼而困住,但是一昧地看著過去,卻無法展開未來的可能。
  • 有些學生怪罪同學對他不友善,因此選擇不進班上整天躲在家裡打電動。
  • 有些學生怪罪父母對他太苛刻,因此他現在要好好的耍廢來報復父母。
  • 有些學生怪罪自己沒有個好天賦,因此他整天羨慕別人卻不想好好努力。
但是目的論卻讓我重新看見,原來每個行動的背後都可能存在著某個目的,這個目的不見得是當事人刻意選擇的,而是一種選擇性的逃避,或許直接面對實在是太痛苦了,然而一昧的逃避最後也讓許多學生再也走不出那自怨自艾的人生,彷彿自己為自己架上了一個想像的牢籠。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任何事,而是願意相信每個機會都存在改變的可能
我很喜歡排球少年這部漫畫,一來是因為裡面的角色都沒有超能力(不會打一打就有恐龍、鯨魚飛來飛去XD),二來是因為裡面的角色都刻畫得很深入,我很喜歡及川徹這個角色,他不是天才,他渴望超越別人,儘管過程中非常努力卻依然了解到自己有永遠到不了的天花板,因此他也曾經迷惘徬徨過,就跟大部分的觀眾一樣,我們也都有夢想,但生命中的挫折卻往往喜愛往我們身上潑冷水。
  • 因此有些人選擇逃避
  • 有些人選擇自怨自艾
  • 有些人則選擇了酸葡萄
但是有趣的是會來晤談的人,往往也都是上述的那些人,或許我們只是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真正想要成為地樣子吧!因為就像及川說的這或許會是一條艱辛的路。

成為一個自我滿意的人吧
排球少年中還有另一個角色我也很喜歡,那就是山口,他因為害怕失分,曾經在最後關鍵時刻選擇打出較保守的一球,然而逃避過後的他,卻被深深地被後悔的感覺纏繞,這也促使山口之後下定決心要成為賽局中的關鍵發球員,替球隊出一份心力。
我一直覺得要能夠突破過去的痛苦真的沒那麼容易,但是我也相信人們對於自己真正的成就與快樂是可以很清楚的,然而關鍵就在在追求這些成就與快樂的過程中,我們願不願意相信眼前看似的困境,都有轉變的可能,也我們也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一名自我滿意的人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