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1 阿德勒vs斯多噶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書籍全名: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日文書名: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作者: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1. 岸見一郎是日本著名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以推廣阿德勒心理學聞名,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可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他專注於個人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著有多部作品,致力於將阿德勒的思想帶入現代生活。
  2. 古賀史健是一位日本的自由作家和編輯,專注於心理學和自我幫助領域的寫作。他與岸見一郎合著了《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並因該書在全球的暢銷而廣受關注。


  本月讀書會選書是阿德勒心理學(哲學)的入門書《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已經很有名氣,幾年前也非常流行,許多人已經對其內容有各種深入探討,網路上也有很多厲害的文章與影片解說,因此,我不再過多介紹書中的內容,而是聊聊讀書時的想法。因為在閱讀時,我發現書中許多觀點與斯多噶哲學有相似之處,所以這篇文章專注於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如何與斯多噶哲學相呼應。斯多噶哲學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古希臘哲學學派,其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主張將事情區分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而我們應專注於我們能控制的事物,並接受無法控制的命運,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與美德的生活。接下來,我將從幾個面向討論阿德勒哲學與古希臘斯多噶哲學的異同之處。

raw-image
「有些事物是由我們决定的,有些事物不是由我們决定的。」
愛比克泰德《手冊》開篇詞

控制二分法

  首先,我們講講控制二分法(Dichotomy of Control)。這是我覺得阿德勒與斯多葛兩者核心思想中最相近的部分,他們都認為我們應該關注於可以改變的事情,並且接納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在外在世界給我們的刺激中,無論是別人的話語或者是我們遭遇的事情,在接受到刺激和做出行動之間,我們永遠都有選擇的自由。斯多噶學派認為,傷害我們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看法。我們真正恐懼驚慌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思考它的方式,是我們對其意義的詮釋。

愛比克泰德:
「記住,侮辱你的不是那個辱罵或打擊你的人,而是你認為他們正在侮辱你的這種判斷。」這樣一來,他說道,「除非你希望如此,否則他人不會對你造成傷害;只有你認為自己受到傷害時,你才受到了傷害。」

  阿德勒認為,重要的不是我們被給予什麼,而是如何運用被給予的東西。無論是在面對自身的缺陷(自卑感或者過去經驗),還是在面對人際關係時,都有控制二分法的味道。在面對過去的傷害時,阿德勒覺得,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如何解釋與利用過去的經歷,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範圍。關於自卑感,因為人追求進步的本能,源自於感覺自身的不足,所以自卑感可以是人們進步的動力;但如果用自卑來做為不改變的藉口,就變成了自卑情結,更甚者,會因此有優越情節 (這部分可以用脆弱高自尊來解釋,參考《無行動,不幸福》為什麼自尊心會受傷?)。而阿德勒學說著名的「課題分離」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專注於可以控制的「我的課題」,別人的反應、想法,我沒辦法控制,所以是「別人的課題」。在區分我和他人的課題,阿德勒則近一步提出較為實用的判斷方式:結果是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活在當下

  有了控制二分法的基礎,斯多噶哲學和阿德勒哲學在面對過去、珍惜以及活在當下的看法上也有相似之處。斯多噶認為我們不應該沉溺於過去,我們可以思考過去以汲取教訓,但我們無法改變外部事件,只能改變對這些事情的反應。斯多噶哲學處於古希臘羅馬時代,有較濃的宿命論觀點,認為所有事情都是命運的一部分,我們無法改變命運,無法改變外部世界。我們要去接受、去喜歡命運的安排,因此,我們應該像渡過最後一天一樣,過好每一天,而在為明天計畫的同時,不要忘記欣賞今天。

愛比克泰德
「如果想要生活過得更好,我們就不應該要求事情來順應我們的欲望,而是應該讓我們的欲望來順應事情;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希望事情“像它們確實發生的那樣"發生。」

  相比之下,較為近代的阿德勒則更為人本主義,他更強調人的創造性和自我意識。阿德勒認為我們隨時可以選擇重新的生活方式,心理創傷並不存在,因為決定我們的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都不影響我們今後的人生。我們無法丟棄自身這個容器,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來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對自身容器顧影自憐、沉溺於怪罪過去,則是忽略現實的做法。

  這兩個哲學的相似點在於: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只能接受,但我們需要注意可以改變的部分。因為時代背景不同,斯多噶認為要遵循自然,命運女神給我們什麼,我們就需要去接受它,去喜歡它,不順從只會帶來更多的悲痛、生氣和恐懼,無法達到內心的寧靜。而阿德勒則強調個人的自我意志,更加著眼於我們可以改變的部分,認為我們有能力去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哲學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現在。
無論之前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渡過沒有影響。
raw-image


何謂幸福?

  最後,我們來講講幸福這個概念。這個部分斯多噶哲學和阿德勒對幸福的看法就有較大的不同。斯多噶認為美德(virtue)是唯一的善,幸福來自於過著美德的生活,而那些外部事物,諸如健康、財富、愉悅等,本身不存在善與惡的區分,是為美德的行動提供材料(美德包含智慧、勇氣、正義、節制)。若一個人感受到不幸,是因為對自然、理智的無知,沒有遵循自然原則,才會無法安寧。我們要如何獲得幸福呢?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學會想要我們已經擁有的事物,這與控制二分法和接受命運的論點一脈相承。如果我們可以接受、甚至喜歡命運安排給我們的一切事物,那我們就會過著幸福的生活。斯多噶甚至提出一個「消極想像」的練習,即想像我們失去所珍視的事物時會是什麼感覺,從而更感謝我們現在所享受的生活環境、珍惜當下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馬可˙奧勒留
「如果拒絕命運的判決,我們就有可能經歷攪亂安寧的悲痛、生氣或恐懼。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學會改變自己,以適應命運將我們置入的環境,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愛命運安排在我們周圍的人們。無論什麼闖入我們的命運,都必須學會歡迎它;而且勸說自己相信,無論在我們身上發生什麼事情,那都是為了我們有個最好的結果。」

  阿德勒對於幸福的定義則完全不同,他著眼於人際關係,認為幸福來自於貢獻感。每個人對幸福都要有自己的定義(而不是外在他人認可的價值),只要自己覺得對這個社會有價值、有貢獻,就會感到幸福。這種貢獻感不是具體貢獻的大小,而是自己感覺在共同體中有積極參與、有歸屬感。我們要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一個比自己更大的目標。當我們在一個共同體遇到困難時,應該想想更大的共同體。我們不只是公司或學校的一員,更是城市、國家、地球甚至宇宙的一部分。只要對任何一個共同體有貢獻感,就會感到幸福。


結語

  阿德勒與斯多噶哲學雖然在許多核心思想上有相似之處,但也因時代背景和重點的不同而有差異。無論是專注於控制二分法的接受命運,還是強調個人意志的主動性,兩者都是提供不同的思維工具,讓我們更好的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無論選擇哪種哲學或心理學工具,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心態和方法。希望這些哲學觀點能啟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幸福。最後,分享我很喜歡的一段禱言:

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神啊,請賜與我寧靜,好讓我能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
請賜與我勇氣,好讓我能改變,我能去改變的事情。
請賜與我睿智,好讓我能區別,以上這兩者的不同。

──傳聞出自於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崔希-avatar-img
2024/08/05
《讀書會選書》被討厭的勇氣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崔希-avatar-img
2024/08/05
《讀書會選書》被討厭的勇氣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布克臨-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24
讀書會簡報分享《被討厭的勇氣》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布克臨-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24
讀書會簡報分享《被討厭的勇氣》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快半拍成長日誌
35會員
93內容數
快半拍是小小的進步,每天前進一點點,發現微小進步中的光芒。
快半拍成長日誌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你能想像生活在沒有「上」與「下」的世界嗎? 《平面國》描繪了一個二維世界的階級、性別與思想禁錮,揭示我們對「維度」的理解有多狹隘。 若三維之外還有更高維度呢?《平面國》用幽默又犀利的故事告訴你:視角與維度限制了認知,而現實也許遠比我們以為的更深、更廣。
Thumbnail
2025/04/19
你能想像生活在沒有「上」與「下」的世界嗎? 《平面國》描繪了一個二維世界的階級、性別與思想禁錮,揭示我們對「維度」的理解有多狹隘。 若三維之外還有更高維度呢?《平面國》用幽默又犀利的故事告訴你:視角與維度限制了認知,而現實也許遠比我們以為的更深、更廣。
Thumbnail
2025/04/11
你真的自由嗎?你選的手機、買的衣服、發的限時動態,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當消費變成我們存在的方式,選擇還算是自由嗎? 來看看消費主義是如何悄悄操控我們的生活與身份!
Thumbnail
2025/04/11
你真的自由嗎?你選的手機、買的衣服、發的限時動態,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當消費變成我們存在的方式,選擇還算是自由嗎? 來看看消費主義是如何悄悄操控我們的生活與身份!
Thumbnail
2025/03/08
當你發現喜愛的藝術家涉及醜聞,你會選擇繼續欣賞,還是與他們徹底劃清界線? 「取消文化」真的能解決問題,還是只是一種情緒化的懲罰? 本書《大師失格》深入探討藝術與道德間互相影響的關係,探討取消文化、道德責任與個人感受之間的平衡。這場思辨的旅程,或許不會給你一個標準答案,但能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界線。
Thumbnail
2025/03/08
當你發現喜愛的藝術家涉及醜聞,你會選擇繼續欣賞,還是與他們徹底劃清界線? 「取消文化」真的能解決問題,還是只是一種情緒化的懲罰? 本書《大師失格》深入探討藝術與道德間互相影響的關係,探討取消文化、道德責任與個人感受之間的平衡。這場思辨的旅程,或許不會給你一個標準答案,但能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界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強調了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人生需沈浸當下,未來即隨之展開。活在當下是一個很重要的修煉,每一個選擇都會造成不同的生命展開。其中以一則短篇玄幻故事具象化聚焦當下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強調了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人生需沈浸當下,未來即隨之展開。活在當下是一個很重要的修煉,每一個選擇都會造成不同的生命展開。其中以一則短篇玄幻故事具象化聚焦當下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主要介紹了在面對困難時,要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及目標,並分享了作者的經歷和目標。文章中提到了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幽默故事和作者的學習與成長計劃,以及對未來孩子的期許。作者也引用了亞馬遜總裁貝佐斯的名言,鼓勵大家保持正向的態度。
Thumbnail
本文主要介紹了在面對困難時,要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及目標,並分享了作者的經歷和目標。文章中提到了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幽默故事和作者的學習與成長計劃,以及對未來孩子的期許。作者也引用了亞馬遜總裁貝佐斯的名言,鼓勵大家保持正向的態度。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本文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和阿德勒心理學與斯多噶哲學相遇。兩者皆探討專注於可控制的事物、接受過去並活在當下。阿德勒強調自我意志和人際關係,而斯多噶則提倡宿命論與美德生活。這篇文章比較兩者的異同,帶你探索不同哲學觀點下的生活智慧。你會選擇哪種哲學作為生活指南?快來探索這些智慧的火花吧!
Thumbnail
書中融合了納蒂科·林德布勞多年修行的智慧和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反思。引導讀者探討生活的真諦,學會放下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哲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指南。
Thumbnail
書中融合了納蒂科·林德布勞多年修行的智慧和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反思。引導讀者探討生活的真諦,學會放下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哲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指南。
Thumbnail
會寫下這篇文章是源自於幾個月前被古賀史健和岸見一郎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所感動,書中主要為年輕人因為覺得自己很不幸,偶然間看到哲學家提出 : 「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世界很簡單」的理念,從而感到忿忿不平,前往尋找哲學家理論所展開的故事。 讀書的過程就像品嚐一個檸檬千層塔,書中的每個篇章
Thumbnail
會寫下這篇文章是源自於幾個月前被古賀史健和岸見一郎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所感動,書中主要為年輕人因為覺得自己很不幸,偶然間看到哲學家提出 : 「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世界很簡單」的理念,從而感到忿忿不平,前往尋找哲學家理論所展開的故事。 讀書的過程就像品嚐一個檸檬千層塔,書中的每個篇章
Thumbnail
這是一篇介紹康德倫理學中關於建立原則和行動的文章,內容涉及了康德哲學中的概念和論點,以小明和阿牛之間的互動,與小明提出的反駁舉例,從中解釋了康德哲學對於倫理行為的看法,也透過思想實驗來練習標準化一個原則。
Thumbnail
這是一篇介紹康德倫理學中關於建立原則和行動的文章,內容涉及了康德哲學中的概念和論點,以小明和阿牛之間的互動,與小明提出的反駁舉例,從中解釋了康德哲學對於倫理行為的看法,也透過思想實驗來練習標準化一個原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