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用1987年的作品回憶1969年,一個意外歡樂的起點(圖源網路,僅供書評使用)
「村上龍曾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但我只推薦你去理解他,而且最好學會批判他」這篇推薦文開頭這麼寫會不會令人錯愕,不過這句話也就是我推薦你的原因,也是我認為讀者與村上龍應該保持的關係。
崇敬人類出自於一個概念,我們在一個二元對立的尺標上,把另一個人類放在遠處,認為他跟我不一樣,值得尊敬,接著很有可能朝他那邊走過去。但受限於經驗,幾乎沒有讀者能成為村上龍的,作為一個半熱情的讀者,我最終是放下那個尺標了。
我大概 17 歲左右開始看村上龍的小說,一開始拿到手的是《接近無限透明的藍》、《69 sixty-nine》,接著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看過去絕版的書,再去翻閱和購買出版社的新書,前前後後讀了 15 部作品吧,就從這位作者畢業了。
談村上龍的作品,大概就會提到成名作《接近無限透明的藍》,但這只是他早期的代表,如果接著看《五分後的世界》以及更後期的《共生蟲》、《希望之國》,便能看到思考歷程,你會看到一個人類如何想盡辦法的活著,宣揚自己的價值觀。
他的脈絡必須是以《接近無限透明的藍》為原點,一個近乎自暴自棄的開端,所有的真實都被逼近到無限透明,痛苦和噩夢也已經不存在,因為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但唯有在此處,發現了那一點點的藍。
然後這個人便開始在各種作品回顧、分析這段經驗並且累積更多經驗,最終得出自己要的解答,寫下,還能很順利地出版。所以在出版品中會出現《69》這種類似前傳作品,但也會出現《希望之國》 這種充滿希望(?)的幻想之作。
貫穿這些作品的是,村上龍非常反建制,他的作品一直關心著在壓迫與被壓迫者之外的第三方:那些在系統中無法被看見的人與人性。這也是因為他的生活經驗使然,想想《接近無限透明的藍》,這些角色不僅是他的朋友,也曾是他自己。
然而受文化差異影響,台灣讀者搞不好會覺得他非常保守,只能算是另一種封建。日本也類似的聲音,大江健三郎給他的評價是「有半法西斯的一面」。我覺得這話很婉轉,村上龍的作品非常法西斯,甚至《希望之國》就是法西斯式的烏托邦。
只是村上龍並不單純,《希望之國》的主題是「13 歲的人還沒有被社會影響,所以應該由他們創造新的國家」。可是呢,這個 13 歲才能創造出的《希望之國》能由這位不是 13 歲的老人家描寫嗎?這是個有趣的點,也是村上龍的戲謔了。
沒看到共生蟲,只好放另一本名著了(圖片截自博客來,僅供書評使用
雖然他說 13 歲以上的人已經被體制影響太深了,不可能做出什麼改善。但他仍然積極地溝通,越是晚期,他的作品就越是有明確的受眾,而且從來不是 13 歲讀者。這目的一致得可怕,他在活用影響力,想讓讀者一點一滴地打破體制。
但打破體制的本質是什麼?是生命力,是熱情,是認識生命,是讓人的想像力凌駕一切。這也就是他法西斯一面,但讀者仍能熱情地批判他,他的作品總是值得吐槽,或許他不僅保持著一輩子的熱情,也持續批判自己的作品,想辦法活著。
這些就是他最可愛、最可怕的地方,一個從接近一片虛無中走出來的人,發現了足以奮鬥的一輩子的目標,他的人生就是戰鬥,而戰鬥目標就是無法消滅的結構,這一定無法成功,但他依然使自己成為了自己的榜樣,對整個社會揮舞著生命的旗幟。
而那面旗幟上的標語,想必會是:「讓想像力掌權」。
附註:部分村上龍的作品可能涉及性愛、暴力與藥品、酒精濫用,如果對於相關主題較為敏感者,閱讀前請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