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一場注意力的戰爭

2020/09/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主要討論《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另外會提到最近公視 FB 貼文的所引發的風波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內的一些觀念。如果不擔心紀錄片的劇情洩漏,都沒有看過也能放心觀賞。
上大眾交工具的時候,如果在車廂內找位置時左顧右盼一下,會發現大多數的人都拿著手機,刷 Line、FB、IG、Google 等 APP。按照自己的經驗去猜想,不難理解其中有不少人是在工作或抱持著某種目的使用著,有些則只是單純的打發時間,甚至就是無意識的打開。
這大概是我們最容易注意到社會上的人們的注意力是如何黏在手機上的時刻,但實際上單純的智慧型手機並不有趣,我們注意的是上面的應用程式,或者說是,在應用程式另一端的某個資訊。Netflix 所推出的《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兩部作品,就是解釋我們為何拿起手機的懶人包。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劇照 (僅供影評使用)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集中在單一事件中,行銷團隊如何透過大數據來進行精準投放,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則是討論在 FB 等社群媒體,如何優化自己的APP和優化精準投放,讓使用者可以花費更多時間使用。
這令我想了想自己的生活:零碎時間拿起手機會打開哪個程式,看到有 APP 右上角紅點的時候會不會清掉,或者是推播跳出時會不會點開。
可是社群媒體這樣做的好處在哪?《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明確的指出,使用者的注意力就是社群媒體的商品,或者說,使用者的「注意力轉變」是商品,在使用這些平台的時候,社群媒體的 AI 會分析使用者的心理,投放更吸引注意的貼文,讓我們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
但這些變得更容易被注意的貼文,並不需要符合人們對善或真實的追求,甚至可能對大多數人有害,除了沒有揭露可能的廣告主身分,也會有不少錯誤訊息,而且甚至比正確的訊息來得更有吸引力。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中談到,在社群媒體上,錯誤訊息的傳遞速率甚至是正確的訊息的六倍。吸引人的關鍵不是正確,而是「不無聊」。所以對撰寫貼文的人,不無聊的吸引力才是必備能力,而不是查證事實或附上來源的能力。
在社群媒體上的每個人,也都成為這套系統的推手之一,我們轉發的每一篇文,按的每一個讚,都會影響到自己的親朋好友,讓他們更加注意社群,而當人們不重視某個議題時,最了解的是社群媒體和這些經營粉專的人。
那麼在發現觸擊率降低時,社群媒體跟撰寫貼文的人會怎麼做呢?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劇照 (僅供影評使用)
這可以用最近公視的粉專貼文所引起的風波來舉例,這場風波在 Vocus 上已經有不少相關的文章,更多細節可以透過這些文章關心一下。我想討論的是,在這個事件上,跟風打擊公視的粉專到底能獲取什麼呢?
這些跟風的粉專一直是靠對立的政治議題來吸引觀眾注意力,他們的粉絲喜歡看這種對立的政治議題,他們就必須持續的找到適當的戰場,即便在現在並非選舉季節,這些粉專在社群媒體上仍需要開設戰場來維持經營。
粉絲腦海裡所認知到的粉專樣貌,在 FB 運算的幫助下綁架了粉專,這些粉專要存活,就必須要持續符合粉絲的腦海中的想像。
在這裡,真的出現了一個透過後台數據出現的「大家都這麼想。」
而當粉專只能不停撰寫高關注度的貼文,FB 派送就會派送更多相關內容給他們的粉絲,並且減少不受喜愛的議題,這種過程使得同類資訊形成壟斷,甚至變成一種洗腦,而這種類的區分只跟使用者喜好有關,與正確或完整度無關。
這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中,也討論到美國社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因為人們在社群媒體上變得越來越狹隘,看到的論點都只有與自己的接近的內容,這使得社會上的族群差異越來越大。而依照台灣的經驗來看,這些高度對抗的族群,所產生的危機感與焦慮感,也很能夠加強人們對某些議題的注意力。
我想這部作品揭露最重要的事情是「演算法並不客觀,裡面有企業體系的成功定義在裡面,所有的結果,都包含著企業的目的。」如果不認識到這件事情,就很難去理解在眼前的螢幕中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而必須要理解眼前螢幕中的運作機制,才能思考自己喜不喜歡不這樣,所以我覺得《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都很值得一看。
當然,與我們的現狀最相關的就是《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了,只有理解到社群媒體正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才能開始思考自己要怎麼應對,進而真正參與到這場注意力的戰爭,而這最終將能夠對我們周遭的人們以及整個社會有正面的影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翡翠綠切開來都黑的
翡翠綠切開來都黑的
最近被下背痛纏上,但我需要的是靈感,只期待靈感跟下背痛一樣如影隨形難以根治。 如有合作及文章內容回饋等事宜,請洽:[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