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一場注意力的戰爭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主要討論《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另外會提到最近公視 FB 貼文的所引發的風波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內的一些觀念。如果不擔心紀錄片的劇情洩漏,都沒有看過也能放心觀賞。
上大眾交工具的時候,如果在車廂內找位置時左顧右盼一下,會發現大多數的人都拿著手機,刷 Line、FB、IG、Google 等 APP。按照自己的經驗去猜想,不難理解其中有不少人是在工作或抱持著某種目的使用著,有些則只是單純的打發時間,甚至就是無意識的打開。
這大概是我們最容易注意到社會上的人們的注意力是如何黏在手機上的時刻,但實際上單純的智慧型手機並不有趣,我們注意的是上面的應用程式,或者說是,在應用程式另一端的某個資訊。Netflix 所推出的《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兩部作品,就是解釋我們為何拿起手機的懶人包。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劇照 (僅供影評使用)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集中在單一事件中,行銷團隊如何透過大數據來進行精準投放,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則是討論在 FB 等社群媒體,如何優化自己的APP和優化精準投放,讓使用者可以花費更多時間使用。
這令我想了想自己的生活:零碎時間拿起手機會打開哪個程式,看到有 APP 右上角紅點的時候會不會清掉,或者是推播跳出時會不會點開。
可是社群媒體這樣做的好處在哪?《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明確的指出,使用者的注意力就是社群媒體的商品,或者說,使用者的「注意力轉變」是商品,在使用這些平台的時候,社群媒體的 AI 會分析使用者的心理,投放更吸引注意的貼文,讓我們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
但這些變得更容易被注意的貼文,並不需要符合人們對善或真實的追求,甚至可能對大多數人有害,除了沒有揭露可能的廣告主身分,也會有不少錯誤訊息,而且甚至比正確的訊息來得更有吸引力。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中談到,在社群媒體上,錯誤訊息的傳遞速率甚至是正確的訊息的六倍。吸引人的關鍵不是正確,而是「不無聊」。所以對撰寫貼文的人,不無聊的吸引力才是必備能力,而不是查證事實或附上來源的能力。
在社群媒體上的每個人,也都成為這套系統的推手之一,我們轉發的每一篇文,按的每一個讚,都會影響到自己的親朋好友,讓他們更加注意社群,而當人們不重視某個議題時,最了解的是社群媒體和這些經營粉專的人。
那麼在發現觸擊率降低時,社群媒體跟撰寫貼文的人會怎麼做呢?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劇照 (僅供影評使用)
這可以用最近公視的粉專貼文所引起的風波來舉例,這場風波在 Vocus 上已經有不少相關的文章,更多細節可以透過這些文章關心一下。我想討論的是,在這個事件上,跟風打擊公視的粉專到底能獲取什麼呢?
這些跟風的粉專一直是靠對立的政治議題來吸引觀眾注意力,他們的粉絲喜歡看這種對立的政治議題,他們就必須持續的找到適當的戰場,即便在現在並非選舉季節,這些粉專在社群媒體上仍需要開設戰場來維持經營。
粉絲腦海裡所認知到的粉專樣貌,在 FB 運算的幫助下綁架了粉專,這些粉專要存活,就必須要持續符合粉絲的腦海中的想像。
在這裡,真的出現了一個透過後台數據出現的「大家都這麼想。」
而當粉專只能不停撰寫高關注度的貼文,FB 派送就會派送更多相關內容給他們的粉絲,並且減少不受喜愛的議題,這種過程使得同類資訊形成壟斷,甚至變成一種洗腦,而這種類的區分只跟使用者喜好有關,與正確或完整度無關。
這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中,也討論到美國社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因為人們在社群媒體上變得越來越狹隘,看到的論點都只有與自己的接近的內容,這使得社會上的族群差異越來越大。而依照台灣的經驗來看,這些高度對抗的族群,所產生的危機感與焦慮感,也很能夠加強人們對某些議題的注意力。
我想這部作品揭露最重要的事情是「演算法並不客觀,裡面有企業體系的成功定義在裡面,所有的結果,都包含著企業的目的。」如果不認識到這件事情,就很難去理解在眼前的螢幕中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而必須要理解眼前螢幕中的運作機制,才能思考自己喜不喜歡不這樣,所以我覺得《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都很值得一看。
當然,與我們的現狀最相關的就是《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了,只有理解到社群媒體正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才能開始思考自己要怎麼應對,進而真正參與到這場注意力的戰爭,而這最終將能夠對我們周遭的人們以及整個社會有正面的影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動畫影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部作品最令我感到驚豔的地方在於:這些詮釋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這些詭譎而奇幻的內容,對於觀眾來說不見得總是需要一個答案,即便是破碎的橋段,都顯得非常精巧而令人喜愛。 不過呢,我們總是會追求一個適當的詮釋出來。
(本文嚴重劇透)(劇照均取於網路,僅供閱讀影評時參考使用) 這部作品探討了一段財運,是如何在所有人的行為與意外中,轉變成驚悚的開端,透過三個家庭的行為交錯,展現出不同類型的惡行惡狀,而完全蛻變寄生蟲的選擇,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自我厭惡在錯誤中不斷累積,演變成沒有辦法求助也沒有辦法改善的結局。
這部作品最令我感到驚豔的地方在於:這些詮釋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這些詭譎而奇幻的內容,對於觀眾來說不見得總是需要一個答案,即便是破碎的橋段,都顯得非常精巧而令人喜愛。 不過呢,我們總是會追求一個適當的詮釋出來。
(本文嚴重劇透)(劇照均取於網路,僅供閱讀影評時參考使用) 這部作品探討了一段財運,是如何在所有人的行為與意外中,轉變成驚悚的開端,透過三個家庭的行為交錯,展現出不同類型的惡行惡狀,而完全蛻變寄生蟲的選擇,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自我厭惡在錯誤中不斷累積,演變成沒有辦法求助也沒有辦法改善的結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由傑夫奧洛夫斯基執導的2020年美國紀錄片,由奧洛夫斯基,戴維斯庫姆貝和維基柯蒂斯撰寫。它探討了社交媒體的興起及其對社會造成的破壞,重點是通過監視資本主義和數據挖掘對社交媒體的利用和操縱其用戶以獲取經濟利益。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個人資料被拿來當作商品,賣給廣告商,這也許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這個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告訴你,事情可沒有那麼簡單,這背後的影響和嚴重性,可能正在侵蝕、破壞世界和社會的平衡。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Thumbnail
只有毒品及社交媒體會稱他們的顧客為「使用者」 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users" : 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關於網路社群、科技的紀錄片,裡面提到現代這些社群軟體: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等,看似單純的交友與影片平台,實際上都是背後龐大的公司數據資料庫的紀錄模擬你的喜好與成長,收集你所有的隱私資料來達到龐大商機,而因為這樣的商業行為已模式,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由傑夫奧洛夫斯基執導的2020年美國紀錄片,由奧洛夫斯基,戴維斯庫姆貝和維基柯蒂斯撰寫。它探討了社交媒體的興起及其對社會造成的破壞,重點是通過監視資本主義和數據挖掘對社交媒體的利用和操縱其用戶以獲取經濟利益。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個人資料被拿來當作商品,賣給廣告商,這也許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這個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告訴你,事情可沒有那麼簡單,這背後的影響和嚴重性,可能正在侵蝕、破壞世界和社會的平衡。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Thumbnail
只有毒品及社交媒體會稱他們的顧客為「使用者」 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users" : 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關於網路社群、科技的紀錄片,裡面提到現代這些社群軟體: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等,看似單純的交友與影片平台,實際上都是背後龐大的公司數據資料庫的紀錄模擬你的喜好與成長,收集你所有的隱私資料來達到龐大商機,而因為這樣的商業行為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