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閱讀時間 ‧ 約 1 分鐘

聯準會搞「量化寬鬆」,背後真正考慮是什麼?

如果實體經濟過熱,例如太多的貨幣去追逐有限的商品,那叫做通膨;如果金融/資產部門過熱,例如太多的貨幣去追逐有限的資產,那叫做(資產)泡沫。
我們現在的經濟情況是有泡沫,沒有通膨。
再說白一點,在貨幣寬鬆之下,貨幣與信用並沒有真的進入實體經濟去造成銀行授信的大幅擴張,去促成消費與投資,所以實體部門才沒有過熱,所以量化寬鬆之下才沒有通膨。
那麼,資金往哪裡去了?借用野村證券辜朝明的數據,用簡單的話講,就是去了金融/資產部門,首先,是去修補資產負債表,改善某些企業與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然後,去追逐數量有限的資產,包括各種房地產,以及各種金融資產。
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沒有通膨壓力,聯準會才敢搞超級量化寬鬆,反正又不會真的有通膨。
那麼,聯準會搞量化寬鬆的真正考慮是什麼呢?我認為至少可以啟到一個效果,那就是要在經濟出現嚴重危機的時候,撐起市場的信心。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歡迎來到吳嘉隆的VIP經濟論壇——更精準掌握市場脈動,提升你的投資績效。一起享受從不同角度,來對時事、投資品頭論足的樂趣!同時,也希望能擴大視野,互相交流,從不同的看法當中,來豐富你自己的分析架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