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2020)六月決定medium不再更新後,至今期間我有更動加修改一些文字內容,導回我的部落格或是matters。很意外的,它竟在我不更新後的幾個月,累積到五十美金的收入。因為透過payoneer提款,要有五十美金才能提領出來,本來以為先前累積的幾十美金應該無望真的入到戶頭,沒想到心血來潮打開它的來看,就發現已經可以領了。
究竟「寫字能不能當飯吃」,我內心還是多存有疑問的。但我心裡的疑問從來不是「我寫這些東西到底有誰要看?」而是「我寫這些東西,看的讀者在哪裡?有哪些?」但「寫作/創作」這件事,真的跟「賣商品」不太一樣。
有些時候開發商品可以從「需求面」去思考,做出符合消費者所需的產品,但是很純粹的書寫或創作,是比較難從「到底有誰要看」這個地方著手去變出作品來。比較有可能的是「寫下來,拿出去給別人看。」而不是等著「需要的人」上門。
我寫過幾篇文字平台的比較。(我懶得找連結。XD)斷斷續續多半都還是有些人會讀(尤其是部落格,莫名就會有人讀
這篇)medium很意外的在我空了幾個月都沒更新並且我還將部分文章導流到其他地方,仍然持續有人在使用、閱讀,讓我燃起了「重啟」medium的念頭。(也的確重啟了。)
究竟「寫字能不能當飯吃」?事實上,除了「使用者付費」這個觀念沒有完整的被建立起來之前(台灣的付費意識還是相當薄弱)要靠付費機制來賺錢,真的是小部分、少比例的人可以達到「收入」的標準,多半能夠有「不無小補」的累積就算是還不錯的所得了。
題外話,日前看到台灣青年就業調查中,女性男性前五名都有小編和網紅,但讓我吃驚的是,女性的第五名是:作家。真是嚇壞我了。這大概是網路時代的網路現象吧。有機會再寫。
我一直不是用「我寫這些東西誰要看?」的自我質疑在貼文。比較有可能的是要思考的是「讀者在哪裡?」而不是「我寫的狗屁誰要看。」若是用「付費/交易」的模式去思考,就是:「會付錢的讀者在哪裡?」不論是讚賞公民、matters或方格子的訂閱制、medium的會員付費制,多半都是要回到這個問題上去思考:為什麼買杯珍珠奶茶五十元,一個月可能喝掉十杯,卻不願意支付一個月看了上萬字的一百元來訂閱呢?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創作」變得那麼廉價?但人人生活明明都需要大量的創作、內容來填塞,對吧?(從音樂、影片、圖片、文字⋯⋯全部都是創作、內容。)
後來我決定拋棄上面那個思考模式,而換另一種:如果我的創作有價,我要去找到願意付錢買帳的讀者。或者更準確的說,回到商業模式思考:我要把我在做的事,想盡一切方法讓你掏錢給我。(這應該也是我接案人生裡,不斷挑戰的事吧!)
也許你買我的作品、買我的熱情、買我的毅力、買我的生活態度、買我在做你做不來的事、買我用文字陪伴你的時光⋯⋯
發現medium居然可以累積到五十美金,竟然有點受寵若驚感。彷彿發現原來在某一些角落裡,還有人點開我那些正在尋找讀者的文字,它們也許不是太好的什麼創作,但還是有人需要閱讀、想要閱讀。我想,也許讀者在哪我就在哪!
於是我決定重啟medium,讓它像個公佈欄待在路邊,如果有人恰好經過,被它吸引了,讀了它,我會知道。不知道下一次可以領到五十美金會在什麼時候?
接下來也會陸續把一些純創作改為收進「付費」機制裡。方格子或是matters皆是如此。都會擺進原來就有收費的
《無法下班的接案人生》這個系列中。而我也正式將它改名為:《無法下班的阿線的下班創作》,意味著它不會只有我的接案人生這個系列。歡迎訂閱,而且我會想出一些有趣好玩的bonus來。比如說,我如果做電子書(是沒有公開過的內容)我會送公關書給想看的人看。或者我為了讓matters圍爐訂閱者有特別的東西讀,我正在寫一篇小說,當作開爐的紅利。(快寫好了。)
總之。這不是一個問「我寫什麼有誰要看?」、自我質疑到死的時代,這是一個你想要有人看就得去找人看的時代。
最重要的是,你要努力讓它們變得好看!
圖:20190505浮光書店 Canon EOSM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