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渴望交流的Facebook逃離潮,Clubhouse讓人上癮的魔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首先要先說:Android 用戶在這波clubhouse的風潮裡可以保有原來的生活狀態,請好好珍惜如此的心靈平靜。(狂笑)
Clubhouse幾乎是引爆了Facebook用大數據、演算法建立起的同溫層(至少在台灣是),並且讓原來只在同溫層發聲的聲音被聽見、被說出,使得多數的人可以獲取真實的交流以及表達自己的方式,而這個方式是Facebook做不到的,即便我們名字旁上掛著誰誰誰的「頭號粉絲」,經常性地在誰誰誰的貼文下留言,都不見得可以跟誰誰誰誰真正的說到一句話。
在Clubhouse上人人都可以是主講者、分享者、聽眾,只要被cue上台,就可以獲得「發聲」的機會,這實在與Facebook的模式太不相同了,可能更近乎是舊有傳統的剛有網路的時候人們渴望看見世界的狀態(現在是「渴望被看見」的世代),麥克風在誰手上誰就能說話,你就算沒有一間房的麥克風,也可以自己獨自在原地歌唱,還會引來路人圍觀!
這才發現好像大部分的人都被Facebook悶壞了。要不就是因為加的人太多「自己生活上不喜歡的人」或是「沒有辦法讓自己暢所欲言的人」,再不就是因為同溫層太厚以致於一踏進Clubhouse之後,才發現境外有那麼多有趣、新奇的事,這也許是我十五歲開始上網的心情:我沒有要交朋友、我不需要同溫層,但我超級好奇別人在幹嘛!(以及渴望聽到「真實的聲音」)網路世界超有趣的,超級啊!
也許是疫情所致(在台灣比較感受不到)很多人在家工作、減少與人交流都長達一年之久,工作和生活形態都變得比較封閉一點,就能感受到我常形容自己像是「隱居在深山裡沒有人可以說話」的狀態,Clubhouse不只滿足了「不交友,但好奇別人在幹嘛」的心態,還提供了「人聲」的陪伴,而它建立起來的「同溫」,可能就不只局限在「同一個群體」的同溫,而是「狀態」的同溫。
前幾天去一個「不務正業」的房間,大家談論的是自己的斜槓以及自己面對自我選擇的焦慮和未來的茫然感,而這些談論裡是來自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分享,大家的結論都差不多「未來總是茫然的,收入總是焦慮的,但未來仍然想要依照自己選擇而走的。」聽著聽著就覺得心安了起來。XDDDDDDD,有時候「跟別人一樣」的時候,就會產生出療癒的功能,好讓自己放下一點點焦慮。
再後來開了一個讓人交流的房間,也發現「自由工作者」「接案者」能夠撐下意志的一件事是:「我們總是冥冥中因為很專注投身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中,而得到任何可以維持住收入的機會,所以沒有繼續著焦慮。」這種感覺一定要有體會過的人才能了解「這麼不穩定的狀態,你怎麼可以忍受不斷的焦慮」的心情,於是透過交談我們更確信的事是:焦慮可以少一點,繼續過這樣自己選擇後的生活。
另外《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組所開的房間,更專業地在討論著影視、音樂的創作。對主聊者來說,可能只是他們閒聊,但對其他的聽眾而言,這麼直接專業的分享,是Facebook無法達到的,例如:即使是直播,都很難有很清楚QA提問,所有貼在Facebook的文字、訊息,都是寫的人「早就想好了要寫什麼給別人看」而傳遞出來的。
Clubhouse也打破了這個規則,在交流與互動中,你得要跟上對話的人的話題做出回應,減少了文字書寫思考的時間,不只很吃表達能力的功力,也很需要對於話題的熟悉和敏銳度。還有就是「說話」是很「直覺」的東西,它不像文字寫錯了可以按個倒退鍵重新鍵入,或是用編輯再修改一次,特別是在公開的場域,即使它目前號稱沒有留下痕跡的功能,但「說話」的「直覺」都會成為表達的關鍵!(然後就會發現文字寫的好的人,不一定能聊天XDDD。這不是廢話嗎!)
早年從BBS、文字留言版、討論區,一路玩到文字版的聊天室,再到後來的twitter、Y!LIVE,最後進入十多年之久的Facebook,我常在想誰可以在Facebook上畫出一道缺口,讓人看見最初我在撥接年代走進網際網路的世界裡感受到世界無限大的好奇,而不要只是流轉在同溫層、網紅、KOL繞著圈圈打轉,Clubhouse也許可以成為那把刀,切開了原來我們以為密不可分與他人相連的臍帶,脫離母體去看外面的世界。
Clubhouse成癮真的會影響到生活嗎?會。我滿佩服整天在不同聊天室晃盪的人,以及一直想要找人說話、聽人說話的人,但我想這就是交流的魅力,也在在的說明著Facebook局限了我們的視野這麼長、這麼久的時間。(再次說明,這裡指的還是在台灣Facebook的使用狀態。)
我瘋狂地日日在不同的房間轉轉,不過因為我有很多手工的工作要做,所以大部分都是邊做手工邊聽,但主聊就沒辦法分心。最可怕的是,我們拿起了電話,打電話給從來沒有說過話的朋友,兩人單向的互動著聊到清晨!明明即時通訊的通話鍵一直都在那裡,大部分的人都不會跟另一個人「用說的」互動,Clubhouse卻開啟了這個被人遺忘多時的功能!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實踐著一件事:我想要在現實生活中與我的朋友坐下來吃飯聊天,我想要透過聲音跟我的朋友說話互動。於是我開始不推拒任何可以跟「真人」見面說話的機會。而跟著友好的朋友見面我都有同樣的感受:「啊!我們一定下次要再見!」
我想這是Facebook做不到的事,Clubhouse讓人上癮的魔力!
圖:
即使著了魔,早餐還是要煮、手工還是要做、文章還是要寫、電動還是要打、影集和電視劇也還是要看,搞得快要虛脫XDDDDD。在Clubhoust遇到了matters的讀者,有講到話覺得好開心:)
我的帳號:sunlineliu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5K會員
873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偶爾跟人說說話滿好的。尤其是跟從來沒有說話過,或是此生可能不會見到面的網友們,多了一個方式對談也挺不錯的。日後見那人寫的字,就能想像他說話的聲音和節奏,還多了幾分親切。
文字平台,不論是matters、方格子、medium、探路客,乃至youtuber或是podcast的經營者們,不談廣告的分派(或是行銷置入),以及本來就很有聲望有流量的那些人,那一個真的靠「創作的訂閱及支持」不用斜槓太多項目而過活的人?什麼時候會出現呢?而這樣的模式什麼時候會真正成為氣候?
「訂閱」這個機制,用在「內容」這個項目上,考驗的不只是「創作者」本身的能力,更甚的是「經營模式」的思考,甚至是「自我形象」的塑造!要靠「贊助」「支持」能成為一種足以支撐生活的所需,多半還是得靠一些經營且行銷的頭腦!
有人會很焦慮讚賞公民2.0的訂閱功能是不是需要「更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去攀談拉攏訂閱者、讀者?「使用者付費」已經是項難題了。還要去考慮「別人訂閱我,我要不要跟他有社交互動」,光想這些,怎麼寫得出來東西呢?把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拿去閱讀跟書寫,比較實在啊!
「自媒體」不單單只能透過「影片」、「聲音」、「文字」去分享,也有另一種是將自己形塑成一個「訊息傳播站」,你把你想要推薦的,一一展現給網路的使用者,從影視到聲音,從娛樂到閱讀,從日常到深度的思考⋯⋯像個真正的媒體,多元地傳播好內容給其他的人。
所有人獲取了自己想要的內容時,會在什麼時候願意給出自己手中的支持?又或者問,要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才會認為給一點支持是重要的事?
偶爾跟人說說話滿好的。尤其是跟從來沒有說話過,或是此生可能不會見到面的網友們,多了一個方式對談也挺不錯的。日後見那人寫的字,就能想像他說話的聲音和節奏,還多了幾分親切。
文字平台,不論是matters、方格子、medium、探路客,乃至youtuber或是podcast的經營者們,不談廣告的分派(或是行銷置入),以及本來就很有聲望有流量的那些人,那一個真的靠「創作的訂閱及支持」不用斜槓太多項目而過活的人?什麼時候會出現呢?而這樣的模式什麼時候會真正成為氣候?
「訂閱」這個機制,用在「內容」這個項目上,考驗的不只是「創作者」本身的能力,更甚的是「經營模式」的思考,甚至是「自我形象」的塑造!要靠「贊助」「支持」能成為一種足以支撐生活的所需,多半還是得靠一些經營且行銷的頭腦!
有人會很焦慮讚賞公民2.0的訂閱功能是不是需要「更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去攀談拉攏訂閱者、讀者?「使用者付費」已經是項難題了。還要去考慮「別人訂閱我,我要不要跟他有社交互動」,光想這些,怎麼寫得出來東西呢?把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拿去閱讀跟書寫,比較實在啊!
「自媒體」不單單只能透過「影片」、「聲音」、「文字」去分享,也有另一種是將自己形塑成一個「訊息傳播站」,你把你想要推薦的,一一展現給網路的使用者,從影視到聲音,從娛樂到閱讀,從日常到深度的思考⋯⋯像個真正的媒體,多元地傳播好內容給其他的人。
所有人獲取了自己想要的內容時,會在什麼時候願意給出自己手中的支持?又或者問,要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才會認為給一點支持是重要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繪本備忘錄Y策展概念: 「渴望之誌Want to Shine」— 小誌創作聯展2025年1月2日至1月26號在青田街的貳月咖啡。 2024年8月在貳月咖啡策展一家三口的二手書提案《書旅行》。當時也和老闆講定,2025年的1月要再策劃一次的主題展。 一切的開始,就是個單純又莽撞的念頭
Thumbnail
我的朋友眼眶紅著告訴我: 她想要孩子,她想要一個家。 很想為她做點什麼,所以打算招集一些人 辦一場男女可以好好認識的活動 但是在辦的過程當中,我面臨到 1.營利不營利的問題 身邊的朋友參加活動就應該算便宜?或是不收費嗎 我辦的這場活動是不是我真心想做的事? 2.找不到優質的人來參
  一開始,邀請碼非常難以取得,一個用戶只會有兩個邀請碼。所以只有社群裡面最受歡迎的人有資格參與這些「秘密聊天俱樂部」。而且,在這些俱樂部之中,我們甚至可以直接和一些世界範圍的知名藝人、政商名流在同一個房間裡聊天。這種特殊感與稀缺性,使得Clubhouse一下成為最炙手可熱的社交app。
前陣子我不停向宇宙下了訂單, 我想要感受到愛和被愛, 我想要有歸屬感, 我想要有一個心之所向的家。
Thumbnail
文章探討如何透過敘事治療的觀點來重新理解自身困境和挑戰,特別是面對憂鬱或痛苦的時刻。作者分享了個人的經歷,並提到尋找答案的過程並不總是能帶來幸福,反而可能讓人更加焦慮。當我們學會不再將自己視為問題,而是一個正在探索的個體,就能更容易找到幸福。此文在提醒讀者珍惜當下,聚焦於自我調整,從而提升生活幸福感
從高中開始,那時開始接觸社群便是無名小站!和哇咧星樂園,這開啟我逐漸習慣在於網路上有的空間,可以寫寫自己的心情,想法,或喜怒哀樂等!那是一種自我的應對的方式!無名小站的消失,哇咧星樂園漸被fb/ig等新型的社群取代!每個時代好像都有著當下被吸引的產物與留戀! 怎麼碰觸到這裡!主要是當時在網路搜
Thumbnail
國道1號增設銜接台74線系統交流道工程於5/13下午5點正式通車,可望緩解國1大雅路段每逢上下班尖峰時刻就塞車的狀況。加上國1霧峰系統交流道南出匝道擴寬工程也預計於6月完工,台中地區縱貫彰化的大中彰生活圈即將形成!
Thumbnail
我和主人是在一個色群認識的,那時的群組十分熱絡,幾乎每天晚上大家都會進去語音頻道聊天,聊的內容也不見得是色色的事,有時談生活,有時唱歌,就像是個線上交誼廳。
Thumbnail
由於社交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開始了不用說話的交談,尤其特別適合社恐內向的人,例如在下我。不用面對面、不用擔心聲音不動人、可以延長思考時間、還可以修改甚至收回(來得及的話)。社交好像變得容易了,距離好像更加緊密了,但是關係卻可能疏遠了?為何?因為少了聲音的溫度。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繪本備忘錄Y策展概念: 「渴望之誌Want to Shine」— 小誌創作聯展2025年1月2日至1月26號在青田街的貳月咖啡。 2024年8月在貳月咖啡策展一家三口的二手書提案《書旅行》。當時也和老闆講定,2025年的1月要再策劃一次的主題展。 一切的開始,就是個單純又莽撞的念頭
Thumbnail
我的朋友眼眶紅著告訴我: 她想要孩子,她想要一個家。 很想為她做點什麼,所以打算招集一些人 辦一場男女可以好好認識的活動 但是在辦的過程當中,我面臨到 1.營利不營利的問題 身邊的朋友參加活動就應該算便宜?或是不收費嗎 我辦的這場活動是不是我真心想做的事? 2.找不到優質的人來參
  一開始,邀請碼非常難以取得,一個用戶只會有兩個邀請碼。所以只有社群裡面最受歡迎的人有資格參與這些「秘密聊天俱樂部」。而且,在這些俱樂部之中,我們甚至可以直接和一些世界範圍的知名藝人、政商名流在同一個房間裡聊天。這種特殊感與稀缺性,使得Clubhouse一下成為最炙手可熱的社交app。
前陣子我不停向宇宙下了訂單, 我想要感受到愛和被愛, 我想要有歸屬感, 我想要有一個心之所向的家。
Thumbnail
文章探討如何透過敘事治療的觀點來重新理解自身困境和挑戰,特別是面對憂鬱或痛苦的時刻。作者分享了個人的經歷,並提到尋找答案的過程並不總是能帶來幸福,反而可能讓人更加焦慮。當我們學會不再將自己視為問題,而是一個正在探索的個體,就能更容易找到幸福。此文在提醒讀者珍惜當下,聚焦於自我調整,從而提升生活幸福感
從高中開始,那時開始接觸社群便是無名小站!和哇咧星樂園,這開啟我逐漸習慣在於網路上有的空間,可以寫寫自己的心情,想法,或喜怒哀樂等!那是一種自我的應對的方式!無名小站的消失,哇咧星樂園漸被fb/ig等新型的社群取代!每個時代好像都有著當下被吸引的產物與留戀! 怎麼碰觸到這裡!主要是當時在網路搜
Thumbnail
國道1號增設銜接台74線系統交流道工程於5/13下午5點正式通車,可望緩解國1大雅路段每逢上下班尖峰時刻就塞車的狀況。加上國1霧峰系統交流道南出匝道擴寬工程也預計於6月完工,台中地區縱貫彰化的大中彰生活圈即將形成!
Thumbnail
我和主人是在一個色群認識的,那時的群組十分熱絡,幾乎每天晚上大家都會進去語音頻道聊天,聊的內容也不見得是色色的事,有時談生活,有時唱歌,就像是個線上交誼廳。
Thumbnail
由於社交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開始了不用說話的交談,尤其特別適合社恐內向的人,例如在下我。不用面對面、不用擔心聲音不動人、可以延長思考時間、還可以修改甚至收回(來得及的話)。社交好像變得容易了,距離好像更加緊密了,但是關係卻可能疏遠了?為何?因為少了聲音的溫度。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