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的告別式歌單】未能如死人願

    “四字五音”的“阿彌陀佛”
    “四字五音”的“阿彌陀佛”
    我的人生不高大上!
    因為平凡也沒什麼豐功偉績能立碑立傳,更不像巴菲特那樣,死後要將遺產悉數捐獻社會公益機關,所以我的喪禮,播放的歌曲只要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四字五音”的“阿彌陀佛”便可安心告別。
    如果非得用某些曲子填充我蒼白的死後三天或五天的葬禮(摩登馬來西亞華人的治喪期限),我會選擇兒歌。
    摩登馬來西亞華人的治喪期限處
    兒歌?是的。連我都想笑的選擇。來說說放兒歌的好處:
    (1)輕鬆一點:
    來看我或送我的朋友,我不希望他們太沉重。
    死亡天天發生,只是發生在我身上時,我唯有認命,輕鬆擁抱死亡,總好過像吃苦瓜般皺眉迎接好吧!
    (2)快樂一點:
    我一直記得劉梓潔的《父後七日》這篇散文和改編而成的電影。在電影裏有一幕特別歡樂:女樂隊前來演奏“哀樂”。一點都不哀傷啊!而且是歡喜大滿貫的喪禮。
    (3)童心爆棚:
    為符合前兩項要求,選擇兒歌而不是選擇蹦迪的歌曲作為歡樂點綴,除了要排除喪禮上的愁雲慘霧,我更喜歡喚起別人對我的最後印象——調皮的童心。
    電影《父后七日》劇照
    前陣子跟朋友說起關於死亡的事情,他認為我的想法很荒謬。我說,我死了如果可以省去死後的一切手續,身體、隨身物品、財產和負債可眨眼消失,我覺得這才是我最理想的死亡。
    朋友駡我癲狂。因為那是不可能的!
    也對。我對身後事的妄想太理想主義了。
    回到“告別歌單”的選曲上吧!
    【1】上海復興計劃--兒歌系列
    【2】蝸牛與黃鸝鳥(欸,這不是台灣民謠嗎?)
    【3】客人來
    【4】Rasa Sayang
    【5】小星星
    【6】兩隻老虎
    【7】Medley Klasik Siti (2)
    【8】丟手絹
    【9】潑水歌
    【10】拔蘿蔔
    我希望喪禮上處處是這樣的白菊,或者周夢蝶的“十三朵白菊花”
    讓這十首兒歌選曲日夜在我的靈堂上播放,應該會是很有趣的事情。但,倘若我真的到了不得不死去的那一天、向世界告別的時候,很多事情其實都輪不到自己決定了。
    這是每個辦過喪禮的人都明白的道理,正如我們來的時候,沒人問過我們願不願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離去時,即使交待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如“死人”願。
    一笑。
    【全文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80年代人。喜歡讀書。不希望被看見的文字工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