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告別式歌單】未能如死人願

【我的告別式歌單】未能如死人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四字五音”的“阿彌陀佛”

“四字五音”的“阿彌陀佛”

我的人生不高大上!

因為平凡也沒什麼豐功偉績能立碑立傳,更不像巴菲特那樣,死後要將遺產悉數捐獻社會公益機關,所以我的喪禮,播放的歌曲只要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四字五音”的“阿彌陀佛”便可安心告別。

如果非得用某些曲子填充我蒼白的死後三天或五天的葬禮(摩登馬來西亞華人的治喪期限),我會選擇兒歌。

摩登馬來西亞華人的治喪期限處

摩登馬來西亞華人的治喪期限處

兒歌?是的。連我都想笑的選擇。來說說放兒歌的好處:

(1)輕鬆一點:

來看我或送我的朋友,我不希望他們太沉重。

死亡天天發生,只是發生在我身上時,我唯有認命,輕鬆擁抱死亡,總好過像吃苦瓜般皺眉迎接好吧!

(2)快樂一點:

我一直記得劉梓潔的《父後七日》這篇散文和改編而成的電影。在電影裏有一幕特別歡樂:女樂隊前來演奏“哀樂”。一點都不哀傷啊!而且是歡喜大滿貫的喪禮。

(3)童心爆棚:

為符合前兩項要求,選擇兒歌而不是選擇蹦迪的歌曲作為歡樂點綴,除了要排除喪禮上的愁雲慘霧,我更喜歡喚起別人對我的最後印象——調皮的童心。

電影《父后七日》劇照

電影《父后七日》劇照

前陣子跟朋友說起關於死亡的事情,他認為我的想法很荒謬。我說,我死了如果可以省去死後的一切手續,身體、隨身物品、財產和負債可眨眼消失,我覺得這才是我最理想的死亡。

朋友駡我癲狂。因為那是不可能的!

也對。我對身後事的妄想太理想主義了。

回到“告別歌單”的選曲上吧!

【1】上海復興計劃--兒歌系列

【2】蝸牛與黃鸝鳥(欸,這不是台灣民謠嗎?)

【3】客人來

【4】Rasa Sayang

【5】小星星

【6】兩隻老虎

【7】Medley Klasik Siti (2)

【8】丟手絹

【9】潑水歌

【10】拔蘿蔔

我希望喪禮上處處是這樣的白菊,或者周夢蝶的“十三朵白菊花”

我希望喪禮上處處是這樣的白菊,或者周夢蝶的“十三朵白菊花”

讓這十首兒歌選曲日夜在我的靈堂上播放,應該會是很有趣的事情。但,倘若我真的到了不得不死去的那一天、向世界告別的時候,很多事情其實都輪不到自己決定了。

這是每個辦過喪禮的人都明白的道理,正如我們來的時候,沒人問過我們願不願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離去時,即使交待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如“死人”願。

一笑。

【全文完】

avatar-img
Nigel Ng的沙龍
19會員
65內容數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現象觀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Nigel 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三位分享人都認為,沒有一項科技可以超越或取代人類的積極學習的態度,唯有學習才能帶來革命性的創新思維。他們也判斷,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科技創新只會為人類的工作帶來實際且有用的減輕與加速的作用,但在全面取代人類這件事情上,我們無需過度焦慮與慌張,掌握工具,應用工具,讓工作事半功倍才是科技創新為人類
阿添年輕時,本來是在日本公司會計部門做收賬,但後來他父親中風後身為家中獨子的他就回來接手養豬場和賣肉生意。後來政府以養豬導致環境污染名義收掉阿添家族經營了80年的養豬事業,他就只能靠賣豬肉養活兩個家庭。
幽默大師林語堂曾說:“並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裡,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重要的人罷了。”在我的時代裡,讀林語堂的幽默隨筆並不感到特別幽默,因為時代的緣故就有了隔重樓板隔重山的感覺,也因此對於林語堂的幽默,我是Get不到的。
三位分享人都認為,沒有一項科技可以超越或取代人類的積極學習的態度,唯有學習才能帶來革命性的創新思維。他們也判斷,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科技創新只會為人類的工作帶來實際且有用的減輕與加速的作用,但在全面取代人類這件事情上,我們無需過度焦慮與慌張,掌握工具,應用工具,讓工作事半功倍才是科技創新為人類
阿添年輕時,本來是在日本公司會計部門做收賬,但後來他父親中風後身為家中獨子的他就回來接手養豬場和賣肉生意。後來政府以養豬導致環境污染名義收掉阿添家族經營了80年的養豬事業,他就只能靠賣豬肉養活兩個家庭。
幽默大師林語堂曾說:“並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裡,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重要的人罷了。”在我的時代裡,讀林語堂的幽默隨筆並不感到特別幽默,因為時代的緣故就有了隔重樓板隔重山的感覺,也因此對於林語堂的幽默,我是Get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