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宣教士FAQ|宣教士的一天是怎麼過的?

宣教士的一天怎麼過,不是宣教士說了算,樣樣都要嚴謹考量、精密算計。為甚麼?
原因一﹒宣教士成了宣教士,是個人主動決定,可是宣教士蒙召奉差,基本上是被動狀態,也就是說,宣教士是有老闆的。既然有頂頭上司,工作職掌的內容、時間的分配運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少做、什麼多做...,都該請示,也都要交代。
原因二﹒宣教士之所以是宣教士,任務明確:讓沒有機會聽耶穌的人,可以認識耶穌、相信耶穌,並且讓這些人奉主的名聚集,成為教會。所以宣教士的所言所行,都要以福音為念,奉耶穌的名,從宣教的軸心出發,傳講福音為起手式、栽培門徒為途徑、建立教會為根基。唯有神得榮耀
原因三﹒宣教士在跨文化的情境,尤其開荒階段,常常是地處偏鄉、沒有教會、沒有聚會,沒有辦公室、沒有同事,時間的安排、地點的移動、人員的往來,自由心證。是挑戰、也是試探。理所當然要更謹慎。
因為宣教是打仗,百戰百勝是目標,知己知彼是前提,考量這些原因,條列個人客觀條件:性別、族裔、婚姻、年齡、職業...,評估本地人的眼光,如何看待、如何對待;據此斟酌,在合乎處境化的原則下,個人最有效合宜的工作方法和對象;接著,衡量當地需要,琢磨出個人能力所及、和福音交集的切入點,據此,安排個人工作內容,與項下的時間分配。在這些考量算計底下,不同的時間空間,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一天的過法不同。2018年起,在高涅,我的一天這麼過—

上午:公私不分

三點到四點之間,我會自動醒來、不掙扎起床。每天第一件事,也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靈修。不是規定,不是誡命,純粹個人需要,為了安身立命。我必須先跟上帝辦交涉,取得當日限定的使用說明,才知道這一天怎麼過。跟人見面之前,先跟上帝打照面,別人比較可能看到我和顏悅色。
六點前後,天光已亮,家務事登場:燒水、打掃、洗衣;然後就是上市場。這裡只有所謂的傳統市場,而且整個縣,就這個市場,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有,不只開門七件事,什麼五金雜貨、敲打修理、拼裝縫補,都找得到。吃的,大部分只有早上營業,無論熟食生食,村民們一早把莊稼的收成,帶到鎮上的市場,當賣家,賣得差不多了,變身買家,逛逛看看、挑挑買買,然後回家。我每天早上到市場,主要採買吃貨,豬牛雞魚等肉類,幾乎天天都有,基本上是當天現宰;蔬菜水果方面,無論是當令的,比方三、四月的芒果、六、七月的紅毛丹、雨季的各式葉菜...,或是全年都有的,比如香蕉和小黃瓜,這些都是每天現採現賣,除此之外,也有越南進口的全年蔬果,比如蘋果、花椰菜、馬鈴薯...。
每天上市場,出於民生必需,不去市場,家裡就沒東西吃;可是,不僅如此。在這裡,上市場不止是瞎拚,是生活、是工作,也是文化體驗、人類學田野,更是群體生活的染缸、尋求認同的舞台,和關係建立的磁場。無論如何,每天見面三分情,眼熟了,就成了自己人。在這裡,出入市場的,多半是女流之輩,或許是文化定義的男女分工,可能是風俗民情的習慣成自然,顯然,要和女人家攀交情,市場是最有效的場合,上市場是最接地氣的門路。誰幾天沒賣、誰好久沒買、誰買好多、誰賣好貴...,都是搭話的捷徑,請教獨家料理的偏方,更是受歡迎的敲門磚。
在市場裡走動,我會設定行進方向、鎖定對象,一方面確定別人看到我,滿足她們點名的成就感,一方面是有目標的跟進,一個賣家後面,至少是一個家庭,有時候,幾個賣家串起一個開枝散葉的龐大家族。透過持續家訪,畫出幾個家族譜系,回溯高棉人遷入高涅,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成因動機,不僅描繪出地方發展的淵藪,對照國族歷史,也在更大的格局,找到獨特的定位。
來回市場,我一定走路。而且會在固定周期、搭配不同路線,確定可以和最大數量的村民打照面,少不了操肩而過,隨口問道「去買菜啊?」或「今天買了什麼?」之類的有口無心;到了家,開始在廚房洗洗切切,左鄰右舍大人小孩,比較會在這段時間,就著廚房灶邊、看看聊聊「今天吃什麼?」,是另種形式的敦親睦鄰、守望相助。這些點滴,積少成多,涓滴穿石,堆疊傳講福音的無形資本、磨蝕分享基督的無形障礙。
如果非要跑趟公部門,無論是縣政府、鄉公所、警察局、縣立醫院、各級學校,也會安排在早上,不保證十拿九穩,確實比較不會白跑一趟。

中午:曬電腦

上午十一點到下午兩點,日正當中、飢腸轆轆,艷陽高照、昏昏欲睡,是約定成俗的午休時間,除非事先約好,貿然上門,打擾無疑,別怪人家待客不周、臉色不好。實在又餓又累,得先充電,吃飽睡飽,通體舒暢、腦筋清楚,再說。
我們不會明知故犯,挑中午串門。可是,如果請人家來家裡吃飯,我們會邀約吃中飯,是一個彈性比較大的時段,遲到早退、早到遲退,都合情合理,也好處理。有人吃飽喝足,肚皮緊、眼皮鬆,小睡片刻才走人;有人到鎮上,辦事、採購前後,我家吃頓飯,當加油站。不是交際應酬,只是日常生活。
沒有客人的日子,因為沒有午睡的習慣,這段時間,成了中場換場的黃金時段,也是我的辦公時間。我會坐在電腦前,處理電子郵件、寫禱告信、報告,打電話...

下午:祈禱傳道

下午兩點,禱告會開始,我家天天禱告會。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集,主就再我們中間。我們兩個人,奉主的名、大大張口,稍作進度更新報告,直接進入禱告:首先為柬埔寨禱告,尤其是高涅,屬靈復興、聖靈工作、教會建立、人心悔改相信,一個個提名代禱;接下來為我們的家人、教會、朋友,按我們所知,也順從聖靈的感動。
禱告會後,奉主的名,把自己差派出去,走遍各城各鄉,隨走隨傳講耶穌。每天走不同方向、進不同村子,讓每個村子,一個禮拜有一次機會,接受福音的光照、洗滌, 也讓村民知道,想問問耶穌二三事,在甚麼時間,會有人上門,或者在甚麼地方,可以找到人。
我們的駐點,都是所謂福音未及之地,不僅沒有教會、沒有基督徒,甚至大部分人,從來沒聽過耶穌,或者曾經耳聞,卻不明所以。通常我們進了一個村子,會從人群聚集的雜貨店、大樹下,或人家家問起:「有沒有聽過耶穌?要不要認識耶穌?」如果願意,我們開獎,如果意興闌珊,絕不強人所難。到了一個階段,有了感情,無論他們提甚麼雞毛蒜皮的為難,或天大地大的委屈,我們會邀請他們:「我們可以幫你們跟耶穌禱告嗎?」有時也有提問,或許是耳聞的困惑、或許是存心挑臖,我們通常會說:「我們來看看聖經怎麼說...」
我們盡可能在天黑之前進家門,很有「趁著白日行路」的味兒。

晚上:夜生活

鄉下地方,沒有夜生活。電力不普及,是原因之一;公共設施不足,沒有路燈,加上路面坑坑洞洞,也是原因;還有自然因素,雨季的晚上,隨時來場鋪天蓋地的雨,乾季的夜裡,捲動漫天沙塵的狂風,都提高出門的門檻、拉低出門的興致。而且鄉下人的觀念,好人夜裡不出門,夜裡出門的,都是壞人,做些見不得人的事。我們入境隨俗,比照辦理,為了當好人。
晚上六點半到七點,進入收工狀態,開啟閱讀模式,直到八點半到九點之間,上床睡覺。我們的夜生活,就是我們的家居生活,也是我的休閒時刻。
這是我的每一天,也是理想的一天—「我奉差原是為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