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路加為師,寫給我的提阿非羅。
寫給提阿非羅
提阿非羅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收件人,這兩卷書的第一章第一節都提到他,他在聖經中就出現這兩次。
「提阿非羅」的意思是「愛上帝的人」或「被上帝愛的人」,有推論是他領洗的時候被賦予的新名,也有一說,是路加帶領他信主的,「大人」則是當時對權貴的尊稱。當然,這些都是後人旁敲側擊,沒有經文可以證實。
路加兩封書信洋洋灑灑,沒有自我介紹、收信人也一筆帶過,可是他寫信的內容主旨、原則態度和期望目的,直接、明白、清楚。
1. 內容主旨
「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祂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
這節經文是使徒行傳的開場白,關鍵字是耶穌、聖靈,和使徒,「前書」是路加福音;使徒行傳是路加福音續集,劇情一脈傳承,關鍵字同樣是耶穌、聖靈,和使徒。
2. 原則態度
「這些事,我從起頭都詳細考察,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
既然這些事「已經有好些人提筆作書」,可見耶穌言行錄在當時已經有其他版本發行,路加大可以給他一份參考書目:「這些書你找來看」,或是更周到些、給他幾本書:「這些書你拿去看」,像個指導教授,也算仁至義盡;再不濟也可以走療癒系的路線,轉寄幾篇爆紅的雞湯文給他進補,像個心靈導師,意思到了就好。偏偏路加吃了秤砣鐵了心,「定意要…寫給你」,下筆之前,還得「從起頭都詳細考察」,大張旗鼓下功夫,文獻評估、田野調查、實地探勘、交叉訪談,即便道聽塗說、也要事實查核,假新聞爭取不到版面,接下來整合原始資料和引用資料,整理出綱舉目張,然後才下筆,還得「按著次序寫」,不能興之所至、隨心所欲。不像貼臉書、發簡訊,比較像寫學術論文。
3. 期望目的
「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提阿非羅顯然略知一二,甚至可能上過學堂,或作為私淑弟子、問道夫子,可能信仰成長面臨瓶頸、或疑竇叢生、心生二意,路加想要加把勁,幫助提阿非羅深知所信。
以路加為師
問題來了,雖然動機高尚—「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可是只為一個人,需要這麼大費周章嗎?投資成本未免太高、經濟效益不成比例,值得嗎?
路加的專業是醫生,病人上門不外:望聞問切、探詢病史、治療下藥。藥到病除當然是普天同慶,藥到命除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妙手回春靠經驗、也要運氣,只能盡人事、聽天命。碰到提阿非羅的情況,路加給他開的藥方是「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卻沒有找成藥,而是為提阿非羅量身製藥。後來提阿非羅的信仰狀況,聖經裡看不出名堂。不無可能路加忙了半天,提阿非羅還是不「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加的時間心力付諸流水、如煙消散。
重點來了—神看人跟人看人的角度,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我的錙銖必較是從業績的角度出發,落入資本主義的陷阱、計較投資報酬率;路加做這件事的心志和態度,才是上帝關注的重點—「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至於提阿非羅到底有沒有「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那是上帝和提阿非羅的事,已經沒有路加的事。
這個念頭定錨、也制約我寫代禱信的內容、態度和目的,每當寫代禱信,我問自己:
- 是不是論耶穌所行所教訓的?關鍵字是不是耶穌和聖靈?
- 有沒有都詳細考察?有沒有按著次序寫?
- 讀者會不會因此更深知所信?
「蠶吐絲時,沒料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 」,不只艾青這麼說,路加應該也沒想到,他給提阿非羅的一封私函,竟然成了聖經正典。我寫代禱信是責任、也是義務,沒想過絲綢之路或一帶一路,當然也不為了拚百大、或入列經典,爭取這些就劃錯重點!
人看我的代禱信,首重文筆行文、故事情節;上帝看我的代禱信,是要檢測我的內心—是不是存善良誠實的心、是不是良善忠心?鑒察人心肺腑的神,祂要跟我算帳、我要跟祂交帳。每次寫代禱信,自動開啟檢測機制,求聖靈光照,驅走我心中幽暗的角落。
所以,我怎麼寫代禱信?我以路加為師,寫給我的提阿非羅。
希望回答了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