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英文名:Listen before you sing(2021)
台灣原住民給人的印象是運動能力強、有著天生的好嗓音和律動感。雖然是平地人對於原民的刻板印象,但至少都算不錯且正面,雖然偶爾會帶來困擾或過多的期待,不過說起音樂,如過真少了台灣原民的聲音台灣音樂舞台在本土或世界都是非常可惜的。
台灣電影《聽見歌再唱》是一部通俗且正向的音樂電影,故事以真人真事為啟發,敘述一間布農族小學因為少子化面臨廢校打算靠比賽爭取好成績來留校,看不懂五線譜教體育的方老師和才剛到學校代課的黃老師,擔起了三個月要教會小孩合唱的重責。但面對每個小孩教庭問題、和個人的心理障礙,比賽來臨強校雲集,臨時成軍的部落孩子真能在成為比賽黑馬獲得名次嗎?
台灣原住民故事其實近幾年在台灣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也越來越貼近文化與傳承。例如:《太陽的孩子》、《山豬‧飛鼠‧撒可努》都講述文化與土地。同時在音樂方面描述的電影也都傳達的原民之聲。
還有像《山的那一邊》、《阿莉芙》等挑戰不同類型的原民電影,雖然表現不如預期但也代表原住民題材的多元性。歷史作品《賽德克巴萊》、《KANO》和戲劇《斯卡羅》也開始補足關於原住民在台灣土地扮演重要角色的環節,可以說原民文化或多或少都在台灣各處,是在這片土地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但說起原住民刻板印象還是存在,除了負面的愛喝酒會鬧事,好的方面在音樂領域每個族群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與音調美聲。這也常常是用來宣導原住民文化的最佳利器,連原民本身也不畏言對自己族裡的歌聲感到驕傲。
《聽見歌再唱》就是一個這樣通俗的音樂故事,山中沒有資源的小孩與兩名被趕鴨子上架的老師,在幾個月內要參加合唱團比賽試圖解救困境的校園,故事大綱相當普遍放在如今電影內並不有亮點,但《聽見歌再唱》還是在細節裡與通俗的音樂比賽故事做出區隔。
《聽見歌再唱》拍出偏鄉的困境並進一步拍出偏鄉教育與學校的困境,還有關於大人們在好意下各自盤算的寫實面。
如同過去敘述蘭嶼故事的《只有大海知道》隔代教養問題,《聽見歌再唱》將重點放在學校與孩子之間,裡面雖然大人看上去有點不負責或不想扛責任,但其實如同「如果有錢誰不想當好人」偏鄉資源缺乏並不是一場比賽、一次得名就可以解決的圓滿結局,但是讓城市外的孩子在一次認同自己建立信心的機會。
電影拍攝的故事非常的正向,且也做足戲劇化,雖說故事非常的工整如套版。這也是《聽見歌再唱》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一個音樂故事或原民音樂電影上,它太過了無新意。
也許是真人真事的包袱,電影四平八穩能驚豔的真的只有合唱音樂片段,並且許多支線草草帶過,可以說《聽見歌再唱》搬上大螢幕固然是好,但是規格卻較偏於電視劇的處理,尤其在剪片、小孩發揮的空間上有點薄弱,台詞也過於死板,在剪輯上也有很大的問題,讓這部電影可惜。
導演楊智麟在拍攝《聽見歌再唱》之前,拍攝了兩部相關的紀錄電影《唱歌吧!》、《不只唱歌吧》,這兩部紀錄片為《聽見歌再唱》的原型,我覺得比起電影反而更有意思,也更能看見合唱練習與登上舞台之間原住民小孩的變化,和校長的努力。
放在紀錄片上有意思也讓人關注到部落與孩子的種種,但在劇情片上反而弱化了甚至簡單帶過這些孩子的故事,讓電影演完了,給人震撼的力道卻不足。也許音樂是這部電影強項可以感動台灣人,但撇出音樂之外這部電影的記憶點非常薄弱。
在音樂好聽外是否可以也說出一個讓人驚豔的音樂故事?這其實不只是原住民音樂電影或是台灣音樂電影,甚至國外音樂電影和舞蹈電影都有的通病,為了唱而唱,炫技而跳舞,拿掉音樂舞步後劇情狗屁不通。
得以慶幸《聽見歌再唱》至少說出一個讓人有感覺的電影,唯獨缺少個亮點去畫龍點睛。布農的古韻、歌謠唱腔電影裡透漏太少,合唱團與原民音樂的契機點來得又急又快,最終還是得用原民音樂來補足劇情的了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