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小女兒主動邀我一起去看一部關於原聲合唱團的電影,她從小就知道爸爸一直有固定捐款贊助原聲,長途開車時,車上偶爾也會播放這張原住民小朋友合唱團的CD,聽久了也都會跟著哼哼唱唱,尤其是那首拍手歌。
kipahpah ima, kipahpah ima, muskunta kipahpah ima.
拍拍手,拍拍手,我們一起來拍手。
kahuzasa ! kahuzasa ! muskunta kahuzas.
歌唱吧!歌唱吧!我們一起來歌唱
kipahpah ima, kipahpah ima, muskunta kipahpah ima.
拍拍手,拍拍手,我們一起來拍手。
影片中的馬彼得校長就是電影中男主角的原形人物,但電影有經過些許改編,也添加了一些杜撰的劇情和人物,所以電影片尾僅寫明是受真人真事啟發,而不是自傳式的電影。
故事的地點發生在台中的高山原住民小學,原本學生人數就不多,體育課上球類運動時,任何一個班級都沒辦法分成二隊比賽,只好改將全校各年級的體育課全排在同一節,才能分組對抗。而這個偏鄉小學在這個學期,也因少子女化的衝擊,收到了廢校的通知,於是校長和老師利用開會時集思廣益,共同商討因應的策略。
有個老師提出了一個具體可行的建議,可以透過成立兒童合唱團,藉著在校際比賽得到好成績,讓有關當局看見孩子的好表現,並發展成學校的特色課程,盼望教育當局最終能撤銷廢校的決定。
就如同那個「老鼠想在貓脖子上掛鈴噹」的好點子一樣,方法找到了,但一問到哪一個老師可以幫忙訓練合唱團時,每個老師都有一堆理由可推辭,重要的靈魂人物指揮和伴奏,該由哪一個老師負責呢?
除了自願幫忙的體育老師方雅各老師之外,伴奏工作就直接推給剛到學校代課的流浪教師黃韻芬老師,於是合唱團員甄選、訓練如火如荼地展開,但閉門造車加上自我感覺良好,練不到三個月就出發比賽,一下山就先讓擁有豐沛資源的都會區參賽學校的表現給嚇壞了。
看了別的學校的表演,孩子們未戰先怯,一句句:「教練我們不要唱了。」、「老師我們回家好不好?」、「我們的聲音又跟他們不一樣。」還好黃老師即時提醒孩子們「為什麼不一樣就是錯的。」才讓小朋友順利上台演唱,這次的初試啼聲雖然沒有得到名次,但表演結束時的全體掌聲,已經在這群小朋友在心中種下小小的種子,油然而生的自信心,幻化成開心的笑容,綻放在每一張小臉上。
也因為這次比賽的挫折和廢校的雙重打擊,激起了再次挑戰的鬥志,二位老師和小朋友又重振旗鼓,決定報名另一個地區型的大賽,這次二位老師先取得家長和社區的奧援,改用布農族的方式唱歌(註一),「聽見」別人的「歌」聲「再唱」出自己的聲部,不再拘泥於傳統,因為「音也許會不準,但會有一起不準的好聽」,指揮動作也可以是自創的誇張手勢,打掉重練之後,比賽時穿上部落婦女親手縫製的傳統服飾,果然在比賽中一舉成名,之後也慢慢地打出原鄉合唱團的名號,多年前的紀錄片《看見台灣》的片尾就是由馬校長帶著原鄉合唱團的小朋友,在玉山頂上高唱著「拍手歌」,歷年來演出的地點已從台灣擴散至海外,如亞洲的泰國及歐洲的維也納等地。
導演楊智麟因為曾拍過原聲合唱團二部紀錄片(註二),對故事內容瞭若指掌,但要拍攝成電影作品時,編劇的過程中卻波折不斷,光劇本就寫了五年多,最困難的是虛實之間的尺度調整,如何讓故事好看又不失真,要能感動觀眾,也要兼具商業票房考量,最後終於在十二年之後,由他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問世了。
男主角馬志翔本身也曾演而優則導,是劇中的靈魂人物;「當馬志翔確定演出方雅各這個角色,整體士氣立刻起來,因為他真的很適合。」楊智麟表示,「雖然有劇本,但話從馬志翔的嘴說出、戲也從他身上散發,加上他在導演、表演上的經驗豐富,所以拍戲時會在彼此討論後適度修改。有些劇本難以表現之處,經他親身詮釋,味道就出來了。」
Ella所扮演的呆萌代課老師則令我想起自己在大學剛畢業時還是菜鳥老師的心路歷程,當她說出流浪教師教得再好,也得年年重考代課資格的悲哀,讓人忍不住跟著一掬同情之淚,據說她更為了符合劇中音樂老師的角色而勤練鋼琴,好幾個橋段都令人動容,尤其是那場酒醉崩潰大哭的戲,硬是直接衝擊到了我的淚線,情節非常感人。
導演楊智麟表示,飾演兒童合唱團的小演員,都是在高雄市桃源區附近的部落找素人來演譯,拍攝過程先讓他們練習純樸的唱法,再慢慢磨、慢慢練,而第一次參賽時的自選曲「知足」則是有賴五月天的支持,大方以「甜甜價」授權供電影作為劇情核心。
註一:以下是我在《族群—仁愛鄉公所全球資訊網》找到的相關資料
布農族人喜歡大家一起唱歌,他們獨特的群體性歌唱方式,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多音性音樂(poly-phony)。布農族的合音唱法舉世聞名,這種複雜而罕見的音樂現象,是世界級的重要文化資產,同時也是人類群性特質的極致表現。聆賞布農族的樂舞,將使您真切地體任「人文的自然的美」。
布農族人具有非常卓越的合音感,此種能力或者就是他們音樂特質之所以形成的一個基礎。布農族的多音性(poly-phony)合音,就現象而言,是一種人類的行為表現方式,這種唱法很明顯地表示了人際關係的某種秩序。和諧的聲音意味和諧的人際關係,因為如果人際關係沒有達到這種融洽的默契,則音樂必然無法呈現出某種有秩序的規則。
註二:二部由楊智麟執導的原鄉合唱團的紀錄片分別是《唱歌吧》、《不只唱歌吧》
我不知道我做了會怎麼樣?但我很清楚的知道,如果我不做的話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