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在台中女中,嘗試了一個非常新穎的上課方法。簡而言之,就是以產出閱讀心得(論說文格式)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們練習思辨式的閱讀、表達與寫作。目前進行到一半,成效比我預期要好很多,後來每次上課都會收到五六個關於寫作的提問。
當然有人可能會問,難道先前的哲學課程,就不強調知性寫作嗎?坊間滿多標榜哲學的課程,都會強調思辨能力的訓練,但主打寫作的很罕見,我猜是因為寫作產出難度很高。
就我自己的經驗,能寫好的學生不是沒有,但要讓所有學生都願意寫、寫到某種水準,的確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光要不要自由選題,就是讓人頭痛。
先不論意願的話,我認為最容易卡住的點,不是沒能力,也不是沒方法,而是缺乏閱讀量。這就好像一座現代化工廠,只要有原料就製造出優良成品,但一旦沒原料,什麼東西都產不出來。而閱讀量就是思考與寫作的原料,這些原料的品質與數量越高,自然就能產出更深刻更多元的想法。
但光有閱讀量還不夠,還必須搭配頻繁練習,最好讓學生每次上課都既讀又寫,每次都能收到某種正面回饋與修正方向。如果再套用工廠的譬喻,就是讓工廠每次都能產出樣品,然後得知如何修改地更好,長久下來自然會越見進步。
不僅如此,另一項知性寫作的優勢正在成型。因應108課綱,學習歷程檔案正式開始實行,加上教育部原本就有每學期舉辦的閱讀心得與小論文競賽,這使得學生多了制度提供的誘因來投入寫作,至少會變得更加願意嘗試。
從前,想接觸知性寫作的人的高中生並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但現在這個門檻大幅降低了。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誘因不太適用於高三,因為高三有時已經有學校念(下學期的話),或決心拚指考而不需要增加學習歷程。
目前,課程已進入自由閱讀與寫作的部分,已經蒐集到了不少提問。我把它們分成四個階段,應可代表初學者的幾種必經思維:
【閱讀階段】如何更好地獲取文本的關鍵資訊?
.讀文章該如何抓到關鍵字?
.如何快速準確地抓出文本的核心主張?
.對案例的解讀跟老師不一樣...?
.更快找到框架,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對的?
.另類的資訊獲取方式?
【消化階段】如何更好地產出自己的想法
.跳脫框架比較好,還是更深入的思索比較好?
.框架的影響還有哪些?
.如何避免主觀,或是哪些方面要更為客觀看待?
.有時無法判斷,問的問題是否恰當,論述有無回答到問題?
.沒信心怎麼辦?
.如何兼具作者觀點與自身想法?
.如果對文本有不同意見,只需要提出質疑,還是要寫出我認為較好的解決方案?
.一定要先找到衝突點,才能提出問題嗎?
.如何判斷問題問得是否精確?
.衝突點和問題,配合起來很單調?
.如何有比較特殊的觀點或想法?
.對於正反意見都想支持時,該換題目嗎?
.對於問題,如果有未知因素導致難以確定立場,該怎麼辦?
【發想階段】如何更好地呈現自己的觀點
.在回答問題時,常常有想法,但很難轉成文字敘述?
.覺得別人寫得更好,如何加強這方面的思考方法?
.回應部分,需就文本說明,還是可另外尋找?
.想知道閱讀心得比賽的詳細資訊?
.心得要像練習一樣,提出正反論述並回答嗎?
.如果想法和書不同,但又模糊不清,還是好主題嗎?
.論點和作者完全相反,怎麼辦?
.很多詞無法用到精準?
【寫作階段】如何使自己的觀點變成論說文
.書的簡介和摘要怎麼寫?
.如何擬文章大綱,抓文本重點?
.如何訂定文章的結構?
.練習跟1200字的心得有什麼不一樣?
.想看其他同學怎麼寫?
.常常文不對題,怎麼辦?
.極端例子會使說服力降低?
.論說文的簡明易懂/美感修飾,怎麼選?
.如果在特定族群的價值觀中有一些比較敏感的點,該歸類於主觀還是客觀?
.論述是否需要盡量精簡字數?
.寫作當中有哪些贅字不要用?
這些提問有的答案明確,有的因人因個案而異,我也不敢說我一定能回答地很好。但我覺得每次上課前都簡單回答一下,有助於大家進入寫作狀況,也算是一種複習吧。
這些提問應足以反映,學生們對於思辨式寫作有一定興趣,或至少是想寫得更好。從方法上可以說,這是以閱讀反饋為核心,但我認為閱讀的文本品質可能更加關鍵,好的文本自然會提供好的框架來容許不同觀點彼此交鋒。
這就好像是,有些時事可以引發網路上許多有意義的討論,但那些討論涉及的不同觀點,在學院內往往早有人研究過了,甚至也有人拿來大學或高中裡教,卻沒法引發同等的討論興趣。
至於「好的文本」如何判定,那就又是另一個複雜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