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庶民生活的寫照: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在臺灣(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圖一  「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主視覺,筆者攝於國立臺灣美術館。
「浮世繪」為日本十八、十九世紀於江戶(現東京)、上方(現京都、大阪一帶)地區出現的彩色版畫,其主題包羅萬象,包含繪製當時歌舞伎的名演員、風化場所的美人肖像、江戶一帶的風景畫及風俗畫、甚至是展現繪師功力的春宮畫等等,皆與當時的庶民生活息息相關。浮世繪作品在日本藝術史的脈絡中,亦是重要的一環,這些圖像的形成與目的,不再只是為了服務貴族及官員,而是因平民需求而起,不但反映當時平民社會的景象,亦是投射他們對於生活的想望。
有趣的是,這些大量複製印刷的版畫,在當時並不被視為高等藝術,然而在經過散播至歐洲並引起現代主義藝術圈的轟動、甚至將浮世繪的圖像及構圖融入作品後,浮世繪在歐洲的廣傳使得浮世繪的藝術價值大為提昇,這些圖像不但是當時歐洲人對日本文化的第一印象,更成為收藏家與博物館至今仍爭相收藏的珍品。也因此,目前擁有豐富的浮世繪典藏的博物館,不僅限日本當地,舉凡美國的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英國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等歐美各大博物館皆有豐富的典藏,並不定時舉辦浮世繪特展。
今年,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台灣創價學會共同主辦了「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即是將東京富士美術館的浮世繪典藏,精選了一百件精品,跨洋渡海至臺灣,於2016年6月4日至7月31日,進行近兩個月的展覽(圖一)。這檔展覽的主要特色,首先展示了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及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驛站》等等為浮世繪喜好者熟悉的經典作品;此外,除了江戶浮世繪,亦展出上方浮世繪的作品,觀眾可以一窺在不同地區發展的浮世繪作品,其風格及主題各異其趣之處。本文將以此展覽所展出的作品為中心,簡介浮世繪的源起與發展,並挑選數件重點作品做較深入的介紹。
浮世繪的興起與製作過程
談何謂「浮世繪」,首先從它的名稱由來談起。「浮世」,普遍的說法,源自佛家用語,在十五世紀之後被解釋為「塵世」或「俗世」,意指現下所處的世界。又因「浮世」的讀音與「憂世」皆同為「ukiyo」,也衍生為厭世之意,到了十六世紀之後,則亦用來諷刺、描述江戶時期動璗不安的人生百態。浮世繪取其義做為其藝術形式的定義,也正是因為浮世繪所描繪的主題,皆與當時大眾的喜好、生活與價值觀密不可分。
浮世繪的興起年代,大約可上溯至十七世紀。自德川幕府(1603-1867)取得政權,將幕府首都自京都遷至江戶後,江戶除了成為政治中心之外,其社會階級也逐漸產生流動,昔日專屬京都貴族的藝文娛樂一如能劇及狩野派繪畫,也傳至江戶。富商的崛起,更是加速歌舞伎與吉原花街在江戶蓬勃發展,使得庶民也有機會在日常工作之餘,能享受這些通俗的娛樂。浮世繪的盛行亦是,英挺的歌舞伎演員(役者)身著劇服,擺出配合劇情的生動姿勢,是為「役者繪」;而貌美嬌媚的太夫、遊女等肖像,則為「美人畫」。
初始浮世繪的製作方式,並非現今大眾熟悉的木刻版畫,而是繪師接受富商委託手繪單色或彩色的「肉筆浮世繪」,同繪畫一般,每幅肉筆畫皆獨一無二,自然所費不貲。因應大眾對於平價浮世繪的需求,繪師菱川師宣(1625-1694)於1680年間首度發行了單色的木刻浮世繪,爾後繪師鈴木春信(1725-1770)更在1765年間,成功製出多色套印的彩色浮世繪,「錦繪」於是誕生,將浮世繪的創作推上更高峰。
浮世繪的製作過程,在當時已透過分工來完成。首先由「繪師」創作原稿,接著交由「雕師」按原稿在木板上刻樣,最後再由「摺師」負責進行一色一板的印刷。其印刷方式依照浮世繪類別而異,如初期的「丹繪」、「赭繪」皆為墨刻後再手工上彩;「紅摺繪」則為以紅色為主、二到五色的套印;「錦繪」則是五色以上的套印。在套印時,其印刷效果也會因摺師使用的擦拓用具「馬連」,而產生不同的紋路。
這些相較廉價的浮世繪作品,在當時大量印製發行,風靡社會,最後促使德川幕府限制每件浮世繪只能印製兩百份控管數量,同時過濾指涉當朝幕府與武士的作品,是以武士為主題的「武士繪」數量,相較於其他類型少了許多。
江戶浮世繪及上方浮世繪
自浮世繪問世後,不同風格的浮世繪作品,自然產生不同的流派。大眾較為熟悉的流派及繪師,較多為來自江戶。早期有以美人畫聞名的懷月堂派、奧村派、及同時以役者繪和美人畫見長的鳥居派;爾後出現極具個人特色的繪師,如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1753-1806)、東洲齋寫樂(活躍於1794-1795),還有中期成為大家的歌川派、葛飾北齋(1760-1849),晚期則有月岡芳年(1839-1892)等等繪師。
事實上,除了江戶,現包含京阪的上方地區亦有浮世繪發展的脈絡。相較之下,江戶浮世繪著重將人物姿態、面部表情理想化的描繪,上方浮世繪則是講究歌舞伎劇本與演員之間的關係,其演員姿勢、穿著與空間構圖更為細緻典雅,有時亦可見受宋元畫影響的狩野派蹤跡。早期有著重文學性與狩野派技法的繪師西川祐信(1671-1751)與勝川春章(1729-1792),後有戲畫堂蘆幸(活躍於1813-1833)、壽好堂芳國(活躍於1813-1832)、柳齋重春(1803-1853)等等繪師。
浮世繪的發展到了十九世紀,因為明治維新推行西化的政策,衝擊了許多手工業產業,最後隨著德川幕府的式微而走向了晚期,結束為期近三世紀的璀璨時光。
當百件珍品來到臺灣
圖二  喜多川歌麿,〈庭訓 老實人〉。享和2年左右(c.1802),木版多色刷,大判錦繪。38.4 × 25.4 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臺灣大眾對浮世繪的印象來自日本電影、文學、甚至大眾流行的符碼,實際上在臺灣觀賞浮世繪真跡的機會並不多。今年於國美館主辦免費的「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展覽,首先以葛飾北齋的代表作之一〈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做為主視覺,除了吸引熱愛浮世繪的觀眾前往參觀,亦讓未曾接觸的觀眾,有機會認識這貼近大眾生活的藝術。
當觀眾進入展覽空間,會發現展覽以葛飾北齋的經典名所繪(風景名勝畫)作品《富嶽三十六景》做為整個展覽的起始,接著為歌川廣重(1797-1858)的名所繪《東海道五十三驛站》及其他江戶浮世繪作品,包含喜多川歌麿筆下,足見美女媚態的〈庭訓 老實人〉(圖二)、歌川派的歌川豐國(1769−1825)和歌川國貞(1786−1865)的役者繪(圖三),及歌川國芳(1797-1861)的作品等等。
圖三  歌川國貞,〈第五代松本幸四郎所飾之惡七兵衞景清、第二代中村芝翫所飾之惡源太義平、第五代瀨川菊之丞所飾之常磐松實為玉藻前之靈〉(三聯幅)。文政11年(1828),木版多色刷,大判錦繪。38.9 × 26.1cm、39.0 × 26.2cm、38.9 × 26.1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再往內走,觀眾會發現展覽使用不同的展牆顏色區分依浮世繪的區域,江戶浮世繪區的展牆為薄荷綠色,而上方浮世繪區則為淡粉紅色。
走進上方浮世繪區,則可見作品以役者繪為主,可見戲畫堂蘆幸、壽好堂芳國(圖四)、丸丈齋國廣(活躍於1815-1843)、柳齋重春、春曙齋北頂(活躍於1830-1844)等繪師,展現上方地區繪師描摩生動的歌舞伎演員神情與細緻的服飾之外,在空間及背景構圖的細節處理上,富有詩意及象徵意涵。
圖四  壽好堂芳國,〈第二代中村芝翫所飾之熊谷治郎直實〉。文政9年(1826),木版多色刷,大判錦繪。39 .0×26.4cm。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
(原文〈庶⺠⽣活的寫照:⽇本浮世繪─東京富⼠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在臺灣〉刊載於《 ⼤觀》雜誌,第82期,2016年7⽉號,⾴88-95。)
*本文圖片皆為當年國美館新聞稿資料提供*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選愛心、分享或留言互動,這都是支持我探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展覽並持續書寫的動力。若您想免費贊助,歡迎您點擊下方拍手按讚的小圖,連按最多五次,就可輕鬆達成免費贊助創作者的鼓勵。*
avatar-img
30會員
30內容數
這是關於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展覽敘事的觀察實錄,希望透過多元角度的討論,挖掘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和藝術家如何將他們的論述與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幸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縱觀荷蘭境內擁有豐富中日瓷器館藏的博物館,包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呂伐登的公主陶瓷博物館、臺夫特的王子博物館等等,可發現外銷瓷的種類多,在不同的時期,會因著上釉、鑲嵌金屬材質的技術演進和圖像的風格轉變,而有不同的呈現。
討論荷蘭─中國─日本三角跨國瓷器貿易的著作並不罕見,至今在中國、日本、臺灣、荷蘭、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各大博物館亦有豐富的館藏,而本文希冀藉由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藏為出發點,進一步將荷蘭東亞收藏的探討範圍擴張至位於荷蘭漢學重鎮萊登市的日本博物館及藍陶起源地臺夫特市的王子博物館,介紹博物館的瓷器收藏。
在我們討論公共美術館背後的政治權力之前,先試想一位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踏入美術館心路歷程: 他或她,可能來自與藝術無甚相關的背景,偶然在城市某個角落被展覽的廣告吸引後,使用搜尋引擎和臉書粉絲頁確認美術館的詳細資訊。
縱觀荷蘭境內擁有豐富中日瓷器館藏的博物館,包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呂伐登的公主陶瓷博物館、臺夫特的王子博物館等等,可發現外銷瓷的種類多,在不同的時期,會因著上釉、鑲嵌金屬材質的技術演進和圖像的風格轉變,而有不同的呈現。
討論荷蘭─中國─日本三角跨國瓷器貿易的著作並不罕見,至今在中國、日本、臺灣、荷蘭、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各大博物館亦有豐富的館藏,而本文希冀藉由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藏為出發點,進一步將荷蘭東亞收藏的探討範圍擴張至位於荷蘭漢學重鎮萊登市的日本博物館及藍陶起源地臺夫特市的王子博物館,介紹博物館的瓷器收藏。
在我們討論公共美術館背後的政治權力之前,先試想一位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踏入美術館心路歷程: 他或她,可能來自與藝術無甚相關的背景,偶然在城市某個角落被展覽的廣告吸引後,使用搜尋引擎和臉書粉絲頁確認美術館的詳細資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1. 選擇主題 浮世繪作品的主題豐富多樣,包括: 人物肖像:如歌舞伎演員、武士、舞妓。 自然風景:日本的山水、花鳥、四季變換,尤其是富士山、櫻花、紅葉等。 神話故事:日本傳說中的鬼怪、神明,或是歷史人物。 日常生活:描繪江戶時代市井百態,如茶屋、橋邊、市集等場景。 2. 使用色彩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江戶時代,春畫又被人們稱之為笑繪,這部電影大量介紹了日本江戶時代的春畫,除了有各大名家各種風格鉅細靡遺的解說,浮世繪版畫繁雜的製作也有精彩的實錄影像令人嘆為觀止。
Thumbnail
之前因為協助過日本浮世繪的展覽,所以對於浮世繪那種古色古香的美有一種莫名的喜愛,也因此早已翻閱過這本書的原文,不過,我覺得台灣出版的質感很讚,首先,開本大這點就超棒!因為可以把貓貓看得更仔細,貓奴開心。
Thumbnail
今天想來介紹一部1999年上映的電影,電影的背景設定在昭和33年(西元1958年)的京都祇園,看到京都祇園就該知道我又要來聊藝妓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昭和33年對藝妓來說又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在日本有著解放女性、提倡女權意識的社會運動在街頭上沸沸湯湯四處展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纖細卻大膽,猥褻卻風雅,即是春畫的魅力。" 今天想來聊一部非常有意思的日本電影,2023年上映的"春畫先生" 這部電影所謂的"春畫",應該可以說專指江戶時期以浮世繪這樣形式的版畫為媒材,所製作出來的春宮畫,當然有些文物是繪師的手繪原作,不過不管是版畫還是手繪稿,電影是以春宮畫這個主題的文物來作
Thumbnail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藝妓,京都這個千年古都的關鍵字。但你知道嗎?其實,京都以外,還有其他地方也有她們的身影,作者將透過自身作為舞妓在花街從業的相關經歷,從訓練的過程到正式出道,宴席工作的秘辛,帶領大家一同走進花街大觀園,探索穿梭在花街巷弄裡那些藝妓和舞妓們的美麗與哀愁。
Thumbnail
過往藝妓與風俗產業之間仍有些許模糊地帶,1945年終戰後由於麥克阿瑟的干預,昭和33年日本頒布賣春防治法,那時藝妓這行業竟因此得到了與風俗產業較為明顯區分開來的機會。現在已經是21世紀,祇園裡的藝妓與舞妓又是什麼樣的存在?
凡是稱得上浮世繪迷的人,多半要探求葛飾北齋(1760-1849)的傳奇生涯,因為大家都想知道他每日辛勤作畫不懈源於什麼動力?雖然我不是葛飾北齋的骨幹鐵粉,但我也想探知究竟以此來激勵自己。   葛飾北齋專家指出,北齋剛開始要學習雕刻模版技藝,後來拜勝川春章為師在其主持藝術作坊工作。當時,浮世畫派正
Thumbnail
島原(嶋原)地區位於JR梅小路京都西站附近,是江戶時代以來的「花街」,也就是藝伎以歌舞音樂表演等款待賓客的遊宴之地。但因地理位置不佳及大型宴會的需求減少,明治維新之後漸漸沒落,為祇園所取代。現在已成普通的住宅區,只剩「角屋」、「輪違屋」(置屋)和入口處的「島原大門」仍留存。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1. 選擇主題 浮世繪作品的主題豐富多樣,包括: 人物肖像:如歌舞伎演員、武士、舞妓。 自然風景:日本的山水、花鳥、四季變換,尤其是富士山、櫻花、紅葉等。 神話故事:日本傳說中的鬼怪、神明,或是歷史人物。 日常生活:描繪江戶時代市井百態,如茶屋、橋邊、市集等場景。 2. 使用色彩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江戶時代,春畫又被人們稱之為笑繪,這部電影大量介紹了日本江戶時代的春畫,除了有各大名家各種風格鉅細靡遺的解說,浮世繪版畫繁雜的製作也有精彩的實錄影像令人嘆為觀止。
Thumbnail
之前因為協助過日本浮世繪的展覽,所以對於浮世繪那種古色古香的美有一種莫名的喜愛,也因此早已翻閱過這本書的原文,不過,我覺得台灣出版的質感很讚,首先,開本大這點就超棒!因為可以把貓貓看得更仔細,貓奴開心。
Thumbnail
今天想來介紹一部1999年上映的電影,電影的背景設定在昭和33年(西元1958年)的京都祇園,看到京都祇園就該知道我又要來聊藝妓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昭和33年對藝妓來說又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在日本有著解放女性、提倡女權意識的社會運動在街頭上沸沸湯湯四處展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纖細卻大膽,猥褻卻風雅,即是春畫的魅力。" 今天想來聊一部非常有意思的日本電影,2023年上映的"春畫先生" 這部電影所謂的"春畫",應該可以說專指江戶時期以浮世繪這樣形式的版畫為媒材,所製作出來的春宮畫,當然有些文物是繪師的手繪原作,不過不管是版畫還是手繪稿,電影是以春宮畫這個主題的文物來作
Thumbnail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藝妓,京都這個千年古都的關鍵字。但你知道嗎?其實,京都以外,還有其他地方也有她們的身影,作者將透過自身作為舞妓在花街從業的相關經歷,從訓練的過程到正式出道,宴席工作的秘辛,帶領大家一同走進花街大觀園,探索穿梭在花街巷弄裡那些藝妓和舞妓們的美麗與哀愁。
Thumbnail
過往藝妓與風俗產業之間仍有些許模糊地帶,1945年終戰後由於麥克阿瑟的干預,昭和33年日本頒布賣春防治法,那時藝妓這行業竟因此得到了與風俗產業較為明顯區分開來的機會。現在已經是21世紀,祇園裡的藝妓與舞妓又是什麼樣的存在?
凡是稱得上浮世繪迷的人,多半要探求葛飾北齋(1760-1849)的傳奇生涯,因為大家都想知道他每日辛勤作畫不懈源於什麼動力?雖然我不是葛飾北齋的骨幹鐵粉,但我也想探知究竟以此來激勵自己。   葛飾北齋專家指出,北齋剛開始要學習雕刻模版技藝,後來拜勝川春章為師在其主持藝術作坊工作。當時,浮世畫派正
Thumbnail
島原(嶋原)地區位於JR梅小路京都西站附近,是江戶時代以來的「花街」,也就是藝伎以歌舞音樂表演等款待賓客的遊宴之地。但因地理位置不佳及大型宴會的需求減少,明治維新之後漸漸沒落,為祇園所取代。現在已成普通的住宅區,只剩「角屋」、「輪違屋」(置屋)和入口處的「島原大門」仍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