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大漢天威番外篇-名將章邯】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接近末端的時候,都會發生民眾的暴亂。當百姓起來反抗政府的時候,相當於敲響了這個政權的喪鐘。
清末的太平天國之亂。 明末的闖王之亂。 元末的白蓮教之亂。 北宋的方臘之亂。 唐末的黃巢之亂。 漢代的黃巾之亂。 秦末的陳勝起義。
老百姓亂了,政府當然要有所應對。
清末有曾國藩,勝出。 明末因為最後農民軍滅國,所以沒啥好說嘴的,最出名的大概是洪承疇(笑)。 元末同上,我只知道趙敏的爸爸跟哥哥。 方臘之亂也是拿不出什麼名將,個人主推黃裳(大誤)。
黃巾之亂,盧植朱儁皇甫嵩大家就很熟了,三國演義的知名度就是不一樣。但熟三國的人,基本上也不會覺得這三個人有什麼厲害之處。
秦末大亂,倚靠的就是章邯。
在這些民亂平定大將中,還有後續功績讓人不會遺忘他們的,就是結尾的曾國藩跟起頭的章邯了。
說到秦末大亂,楚漢相爭,一般公認最強的將軍,肯定是項羽。其次韓信。龍且,英布,甚至劉邦軍的樊噲,都是為人津津樂道的人物。
但很少人提到章邯。
章邯這個人,沒有獨立的傳記。我們只能從各處描寫中去了解他。
相傳,章邯是鄣人。春秋時有鄣國,位於今天的山東省,當時為齊國所滅。以春秋戰國的命名學來推測,章邯的家族曾經是鄣國王室,倒也有理有據。
戰國時期,各國首都都是國際化的大城市,秦國更是數百年來大量納入客卿,真的是有哪一國人在秦都不意外。
秦二世胡亥時,章邯擔任九卿之一的少府。少府原本相當於戰國時代,國君的總管家。 周朝大概是這樣的,由天子分封一個大的區域給某人,稱為國家。這個人到了地頭,以他合法的統治權,向各個村落發起召集。
各地的小領主,就具有這個國家卿大夫的職權,管理領地並納稅,還有跟國君開會。
基本上,國君也只是其中一個領主。各地的村落,還是保持著相當的自治權。大家一般並不會想要改換國君,畢竟會連帶影響自己的統治合法性。所以沿用著同姓繼位的規則,來維繫整個統治。
當然,隨著歲月的變遷,人們想出了許許多多的政治玩法。比方說讓年幼的國君繼位,或是去找一個流落在外地的王孫回來。
國君的統治力弱,卿大夫的權力就相對提高。也有些人會因此開始擴張自己的領地,甚至逐漸產生取代國君的想法。
「法」被慢慢的壓倒在人類的欲望之下,所以各國也展開了「變法圖強」。
周代的九卿,原本是沒有少府的。而秦做為諸侯國,原本也沒有三公。諸侯國使用的是國相制度。
秦朝的架構比較是,左右丞相配御史大夫,下有九卿分掌國家大事。同時,秦廢除了諸侯國。
卿大夫這時候,已經不再是民意代表,僅僅是中央官員而已了。少府成為九卿之一後,當然也不會只是繼續掌管國君的小領地。
這時,國君的領地變成天下。少府則是最重要的經濟官員之一,另外一個是管理糧食的。
秦始皇認為,天下已經一統,地方的兵力只要維持治安就好,不以中央加以管束。中央的兵權,則分為皇官禁衛,跟邊疆戍守為主。這導致了對於國家內部的秦末之亂發生時,秦的中央應變能力相當差。
該不該抽調抵禦匈奴的邊疆軍來平內亂?這問題非常困難。
相對的,由於內部動亂,稅務調度肯定也出了狀況。其他八卿對於內亂的影響感受,跟經濟部長章邯的感受,可能有著天與地的落差。
簡單說,不想辦法應對內亂,其他人的業績跟管理沒有太多影響。但章邯可能就要面對懲處了。
所以章邯第一個跳出來給意見:「抽調軍力來不及,把興建阿房宮的人力交給我,我去平亂吧。」
反正不想辦法,章邯八成要慘,那乾脆自己上去賭一把吧。
在秦一統天下的戰爭中,章邯從未擔任過將軍。不過先秦史料就是一定等級以下的官職不記述,所以我們也無從判斷,章邯是否有軍事經歷。
當時情況有多危急?陳勝派出的部隊,已經突破函谷關,來到「戲」這個地方。項羽跟劉邦的鴻門宴,就在戲西展開。
章邯根本沒有太多時間玩把戲。
按史記說,秦二世下令大赦天下。章邯部隊裡的犯人奴僕,突然間有了戰功封爵的權利,這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相對的,對面來拚命的叛軍,這時候如果不打了,回家也無罪啊。
此消彼長之下,章邯迎得了第一波勝利。 這是政治的勝利。
章邯出發後,朝廷也是開始徵調部隊回咸陽。後來給章邯補了一次兵,也讓劉邦項羽前進咸陽時,遭到不小阻礙。
交叉比對楚漢時期各人傳紀,我們知道,章邯此行並不是每戰必勝。
在濮陽,劉邦軍以樊噲為先鋒,擊破過章邯的部隊。這也許不是本軍。但項梁也曾在亢父,依靠地利擊退過章邯……這裡就確實是一場決戰了。
事實上,是亢父先戰,濮陽後戰。
也就是某方面來說,楚軍一度把章邯打得節節敗退。這時,秦的援軍來了。所以項梁才會大翻車。
這兩場敗仗,還滿突顯出章邯在軍事上的造詣不夠深。對地理環境的掌握並不佳,經史的研究也不足。(亢父的地形優勢其實史書上找得到)
不過後者很正常,秦國的官員主修刑律黃老。
但在這之後,章邯的戰術就展現出其歷史價值了。首先,他採取了夜擊銜枚的方式來打敗項梁:史記裡只有田單跟章邯用過銜枚這招。
夜襲本身在春秋戰國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即使在楚漢相爭中,主要也是拿來殺降卒的方式。
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兵,跟劉邦屠殺武關秦軍,都是趁夜出擊的。
後來,章邯更把甬道輸糧渡河之法,應用在鉅鹿之戰裡。雖然能查到最早發揮甬道運輸的人是秦始皇,但後來張良蕭何也用了這招。 可見得春秋戰國必然有此戰術。
章邯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用兵高手,但他顯然懂得學習,懂得舉一反三。
說明一下,這是運用地利跟優勢兵力保護糧草,然後透過甬道送往前線的戰術。可以大幅降低糧草被奪的危險。
當然,由於史書上同樣記載了項羽獨門的破解之法,後人不需要破釜沉舟,也知道其要害所在。所以變得後來不流行,也是很正常的。
雖然項羽解了鉅鹿之圍,但當時跟章邯本軍仍是勝負難分。真正壓垮章邯的,是秦二世要求他撤退還軍。
章邯覺得有鬼,派司馬欣先回去面聖,結果司馬欣差點被趙高所殺。這回來一報告,整個章邯軍都浮動了。
而楚軍那邊的勸降書也跟著到來。
說穿了,章邯這時候就像過去的李牧廉頗一樣,中了反間之計。用計者本身就是楚軍聯盟,此時藉機發起攻勢,章邯軍再難抵禦。
說到這裡,我想章邯做為一個將軍,他最擅長的部分,其實就是「士氣論」。當士氣崩潰,章邯也變不出把戲來了。
一般最難以理解的是,章邯為何在這個時候願意降楚,但後來死也不降漢呢?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項羽的手段。
項羽始終採取相當殘酷的手法,殺雞儆猴來遏止下面人對他的背叛。結果證明不太有用。那為什麼章邯偏偏就是唯一一個寧死不叛楚的諸侯呢?
事實上,項羽這個人是一手大棒一手糖。從他手下的陳平跟韓信嘴中都說過,項羽對人是非常有禮友善的。
上至士人下至士兵,項羽都非常親切。 所以與其說項羽是個兩面人,我比較相信他是故意的對敵殘暴。
章邯,對天下諸侯而言,絕對是當時僅次於項羽的最強將軍。甚至如果沒有反間計,項羽自己能不能正面打贏章邯,都還難說得很。
當章邯投降,項羽所給予的禮遇,絕對是尊榮VIP中的VIP啊。
「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
沒錯,章邯光是舉手投降,就立刻得到了諸侯王的爵位。不是後來西楚霸王大封賞的時候才成為雍王。
章邯之後定都廢丘。離咸陽很近但是不在咸陽。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就在今天的長安市區內。
劉邦軍出漢中之後,章邯被打退回廢丘堅守。 這時候,有韓信,沒張良。
幾個劉邦大將,包括韓信都沒有留在這裡圍城,而是四下征戰去了。這也讓章邯就這麼多撐了近一年。
相信章邯用兵如神的人,會認為最終引水灌城消滅章邯的,只有兵仙韓信做得到。
時間點上,韓信跟劉邦當時確實也可能一起回到關中。這表示張良也在的機率很高。 韓信跟張良碰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 這一次消滅了章邯。
下一次,消滅了項羽。
也算敗得不冤了章將軍。
章邯為秦鞠躬盡瘁,差點換來烹走狗的下場。卻得到了項羽的知遇之恩,那可真是滿足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條件。
項羽最忌諱的諸侯,是劉邦。而項羽完全沒有在大封賞時抽換章邯,讓他就此成為監視劉邦的第一道防線。
項羽跟章邯的互動,就算沒有上升到劉備跟諸葛亮的等級,至少也有劉備跟關羽的信任度了。
章邯跟項羽,誰才是真正的當代第一名將? 就好像在對比廉頗與白起,李牧跟王翦,恐怕永遠沒有真正的答案。
如果有楚漢四大名將,我相信項羽、韓信、章邯這三個人,絕對是不二人選。
第四個?我還是會選曹參啦哈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