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報紙或雜誌的專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某些專家、學者或社會賢達所撰寫的專欄,而這些名家所撰寫的文章也都通常立意新穎、擲地有聲,有別於我們常在社群媒體上頭看到的一般性質內容。
也許有朋友想問,什麼是專欄呢?簡單來說,專欄是編輯稿件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報章雜誌上頭專門刊登某一內容稿件的版面。一般而言,專欄會有固定的名稱和位置。至於專欄內容的提供者,也就是所謂的專欄作家,係指為報章雜誌或媒體撰寫系列文章的專業人士,他們所寫的文章必須提出評論和自身的觀點。
如果用比較嚴謹的定義來檢視,只有在報章雜誌或媒體上撰寫文章,才叫做寫專欄。但是,如今社會大眾只要有意願發表與分享自己的論述,其實也都可以透過部落格、社群媒體或是運用類似方格子、
Medium等內容平臺來抒發己見。特別是在這個自媒體崛起的年代,我們更應該歡迎各種多元的聲音,以及不同思維的碰撞。
台灣大哥大的總經理
林之晨就曾說過:「
擁有專欄也有許多外部效益。除了最明顯的個人品牌、社會影響力之外,大家比較沒意識到的,是能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伙伴。」
除此之外,他也提到:「公開發表文章會迫使你面對不同的讀者,聽見各種不同的回饋,幫助認識、
理解這世上各式同溫層,增進同理心,同時也會提升你用理智客觀的態度,聆聽不一樣的聲音,增進與他們對話的能力。」
嗯,看來撰寫專欄的好處可真不少!那麼,我們該如何寫一篇好的專欄呢?
一篇擲地有聲的專欄,意義與價值往往不凡,自然不同於部落格或一般的網路文章,未必能夠信手拈來,達到「我手寫我口」的境界。所以,即便是資深的專欄作家,往往在下筆之前也需要多方斟酌、反覆推敲。
林之晨指出,他的
專欄通常是從一個約略的概念出發,接著要花五到十小時的研究、琢磨,才能發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為何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呢?那是因為光是要把一個道理寫清楚講明白,你對它的體悟,就會比光是讀懂,多上好幾倍。
林總經理說得很有道理,不過大家也別被動輒花上五到十小時的時間給嚇到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只要平常有所積累和準備,加上時常多思辨與刻意練習,等到真的要下筆的時候,約莫只需花上半小時到一個小時。
當然,撰寫專欄的前提是你有話想說,而且還得先有獨到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
知名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
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書中指出:寫專欄的目的不僅僅是告知事實,而是要去影響別人,激發出讀者的反應。因此,專欄作家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角度,透過論證,讓人折服。
專欄之所以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章,最大的差別就是讀者想要看到專欄作家的觀點,而非只是對某些人事時地物的描述。
知名商業顧問劉潤把
專欄文章分為三類,分別是: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以及HOW(怎麼做)。
他認為寫WHAT類專欄相對最容易,解釋概念:沈沒成本「是什麼」;寫WHY類專欄要難不少,聯繫動機:我「為什麼」要理解沈沒成本; 寫HOW類專欄相對最難,實際應用:到底「怎麼做」 ,我才能利用沈沒成本,並因此獲益。
所以,WHY比WHAT有價值感;HOW,又比WHY來得有價值感。
他也建議大家要好好思考:你打算讓你的讀者,帶著WHAT離開,還是帶著WHY離開,還是帶著HOW離開。你是不是真的打算付出數倍的努力,死磕自己,提供最難的HOW的價值。
換言之,如果你只停留在WHAT(是什麼)的階段,可能平時寫寫社群貼文或是部落格文章沒太大的問題,但是距離寫好一篇能夠引人注目的專欄文章,就還有一段距離了,需要再加把勁。
如果你也有興趣寫專欄,我想分享以下四個建議的步驟:
- 平時儲備創意靈感。
- 明確訂出專欄主題。
- 建構整體骨架觀點。
- 動手撰寫專欄文章。
首先,想要寫出讓人有感的好專欄,光是緊盯時事或跟隨社群話題還不夠,我會建議你為自己建構一個
靈感資料庫,平時看到感興趣或重要的資訊,請記得隨手整理。
有關如何寫好一篇專欄的前期工作,大概就講解到這裡。
寫作是一門行動的藝術,歡迎大家一起來動筆練習。如果你還有任何的疑問,也歡迎留言或
來信與我聯繫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