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五年,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畔戰死。
諸侯將相共尊漢王劉邦稱帝。
看太多天命所歸,水到渠成的故事,還以為這是理所當然。
事實上,你光是看項羽當年入咸陽,為什麼可以自己展開大分封?
因為他在鉅鹿把諸侯的部隊大將都聚集起來了。
後來他也是分封這些大將,不是原來的諸侯王。
劉邦可以迅速愉快的奪韓信的齊軍,並且稱帝。
在垓下之戰前,早就不知道要做多少準備了。
「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
劉邦稱帝之後,調度了四個新王。
說真的,不要太輕易下「韓信是個政治笨蛋」的結論。
公堂之上,我們假設一下。
如果三國時代,諸葛亮北伐成功了。
劉禪封諸葛亮為魏王,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家開心的事情嗎?
更別說,除了北伐大元帥諸葛亮,誰來當魏王是沒爭議的?
「奪其軍」這件事情,本身有很多背後的意義。
幾千幾萬的人馬,可不是像搶一把菜刀那麼簡單。
所有搶到虎符就可以調動兵隊的故事,也都存在著下面軍士官想要請示上級被阻止(殺死)的情節。
我們就要明白……當時最應該當上楚王的,是灌嬰。
這思路跟得上嗎?
灌嬰才是真正消滅楚國的人。
而劉邦以楚地跟韓信交換齊國與兵力。
韓信為什麼願意接受?
他本身也是楚人,除了成為天子外,沒有比當楚王更光宗耀祖的了。
成為楚王的韓信,跟項羽一樣先來了個衣錦還鄉,報答當年一飯之恩的漂母,並且提拔了侮辱自己的混混。
漢六年,劉邦下令巡狩天下,在「陳」召集諸侯。
「下一站,雲夢。」
這裡司馬遷寫了一堆陰謀論。
劉邦一統天下後,並非萬事太平。
首先是臨江王造反。
緊接著燕王也反了。
沒多久,陳公也起兵了。
平定陳公之亂後,有人上書告韓信準備謀反。
劉邦徵詢大臣的意見,諸將紛紛自告奮勇要去打韓信。
大家都認為,韓信能夠連戰連勝,統率大家的故楚,只是運氣好而已。
劉邦可不這麼想。
陳平問:「這件事還有其他人知道嗎?」
劉邦回答沒有。
這對答看似莫名,明明就有很多人知道啊。
陳平在問的,八成是「張良知不知道這件事」。
陳平又問:「韓信知道嗎?」這是你問過韓信沒有的意思。
劉邦仍是答不知。
這兩下問答,陳平就「知君心」了。
如果劉邦想要的是解決疑惑,那他就應該會去問張良,或者跟韓信坦然相對。
陳平明白,劉邦想要解決的不是問題,是人。
「那我們的兵將,能勝得過韓信嗎?」
「不能。」
想打不能打,這才是老闆找你來的用意。
所以陳平才提出了「假遊天下,誘韓信前來,只要一個勇士就能擒住他」。
這大概是關於韓信能統兵不能打架的最直接證據了。
那韓信這邊呢?
很抱歉,司馬遷說,韓信真的打算造反。
但寫得非常撲朔迷離。
「(劉邦)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
我改了一個標點符號,中文好一點的人會覺得比較清楚。
第一,韓信用兵,向來遵從孫子兵法,先講知己知彼。
如果他真的要起兵,怎會不查明劉邦的意圖?
第二,韓信既然要反,為什麼又打算去謁見劉邦?
所以我把這邊改成分號。
也就是韓信正在左右為難。
乾脆起兵打劉邦的巡狩車隊?
可我明明沒錯啊,為什麼要搞自己呢?
去跟劉邦說個分明?
又怕被抓。
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劉邦作了兩手準備。
一邊按照陳平的計謀行進。
另一邊,其實也要其他的諸侯帶兵前來。
一旦陳平的計謀失敗,劉邦就會集結兵力開戰。
而韓信只探到陳平之計,不知劉邦之謀。
這時就有人建議韓信,不如獻上項羽大將鍾離昧的首級,來對劉邦表示忠誠。
除了打仗之外,韓信就是那種有事情當面說一下比較清楚的習慣。
既然有這麼一個意見,韓信就去找當事人鍾離昧商量。
鍾離昧在項羽敗亡後,會來投靠韓信,也表示他對韓信有一定的認識。
不談打仗,韓信這人心腸挺軟的。
今天韓信來說這事,鍾離昧也立刻就明白。
韓信就是想要選擇去跟劉邦當面對談。
「漢不發兵打你,是因為我在你這裡。你如果抓我去獻媚,那等我一死,你也沒好日子過了。」
說完,鍾離昧大罵韓信:「公非長者!」(你不厚道)
如果是一個仁厚的好人,通常都是會自己幫人家擋下這個災殃。
韓信把問題丟給鍾離昧,其實心中早已有了決定。
鍾離昧自殺,韓信便帶著他的頭,前往「陳」謁見劉邦。
然後就被抓起來了。
韓信嘆道:「狡兔死,良狗烹。天下既定,我要被烹了。」
劉邦來見他說:「有人說你要謀反啊。」
但車隊回到雒陽,劉邦就赦免了韓信,降為淮陰侯,留在京城。
韓信待在京城,經常稱病不朝。
日夜怨懟,更不想跟其他漢初功臣碰面。
只有狗腿王樊噲對他十分巴結。
但劉邦也會來找韓信,有時聊聊諸將的能力高下。
「你認為,我的能力可以帶多少兵?」劉邦問。
韓信答:「陛下帶兵,最好不要超過十萬。」
「那你能帶多少?」劉邦又問。
韓信再答:「越多越好。」
劉邦笑了:「你這麼厲害,為什麼會被我抓住呢?」
韓信明白,劉邦所忌憚的,是自己的能力。
「陛下您不適合帶兵,但擅長統將。」韓信趕忙送上高帽:「而且您是天命所歸,非人力所能及啊。」
韓信被擒後,過了三年。
劉邦經歷了韓王信與匈奴的聯手叛變,險險脫身。
又遇上趙國相準備暗殺他,也是堪堪避過。
趙國相被處死後,劉邦挑了鉅鹿守陳豨接任。
陳豨在當上鉅鹿守之前,跟韓信頗有往來。
當他被任命為鉅鹿守時,還特地來向韓信辭行。
韓信牽著陳豨的手,屏退左右,跟陳豨在中庭裡說話。
「你這次去北地,乃是天下精兵之所在。」韓信道:「你是皇上寵愛信賴的臣子,人家說你叛變,皇上必然不信。」
頓了頓,韓信續道:「但如果有第二次,皇上就會起疑。第三次,皇上必定會親自帶兵征討……如果真的這麼發展,我必定會在京城起兵幫助你!」
陳豨非常信任韓信,「了解!」
漢十年七月,劉邦的老爸過世。
劉邦下令要各國大臣來奔喪,陳豨拒絕。
八月,陳豨以趙國相的身分,起兵叛變。
劉邦本要求韓信一同前去平亂,韓信稱病不去。
韓信寫了一封信給陳豨,說咱們約定的時刻到了。
劉邦離開後,韓信便假造了聖旨,要赦免奴隸,用當年章邯的法子徵召部隊起義。
一切部署妥當之後,韓信因故把一個親隨關了起來。
親隨的弟弟為了救哥哥,就跑去呂后那邊,舉發韓信造反。
呂后遂跟蕭何商量,假傳聖旨,說劉邦已經消滅陳豨,要大臣們一起來參加慶功宴。
蕭何更致信韓信:「就算生病也應該來一下。」
韓信一入宮,就被抓起來殺掉了。
好,解謎時間到。
老實說從韓信跟陳豨密議開始到被殺,實在太絲絲入扣了。
套句無聊人士愛說的:「怎麼會有人知道韓信跟陳豨說過什麼?」
這種真的無聊,詳細的內容一百分是司馬遷掰的。
他只需要知道,官方有記錄,韓信跟陳豨有勾結,有往來就好。
事實上,陳豨還跟韓王信也有勾結。
這一年的叛變,也是陳豨跟韓王信共同發起的。
是不是有把兩個韓信混在一起,說你造反就是你了的狀況?
我沒有特別去找但是這種方向一定有人想過吧。
其實更值得關注的是:
劉邦這幾年災殃不斷,韓信真的要叛變,為何選在此時?
有陳豨響應看起來藉口超棒,但以韓信知兵,豈不知遠水難救近火?
更有趣的是,我才剛看完東吳的內亂。
諸葛恪被滕胤勸說一定要赴約而死。
滕胤在內部叛亂,只能期待呂據打回來。
為什麼「諸葛恪之死」這麼樣板,這麼像韓信之死?
我更相信,是呂后編造了反亂藉口,處死韓信。
呂后為什麼這個時候動手?
「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
劉邦一直想要廢掉太子劉盈,換成如意。
在漢九年,劉如意十歲(虛歲)被封為趙王的時候,才告了一段落。
所以第一,前面劉邦雖然常常不在家,但呂后的心思都還在如何穩固兒子的太子之位。
第二,趙國相陳豨之亂,對呂后而言,牽連越廣越好。
那為什麼要找韓信開刀?
我們也看到,被軟禁之後的韓信,基本上就是討好劉邦過日子。
在太子之爭這個話題上,韓信不去管什麼正統禮法,講究順從劉邦渴望的動機,也是比較高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你以為呂后只對韓信下手嗎?
韓信卒於漢十一年,春。
十二年秋,蕭何下獄。
十一年韓信被誅之後,要不是召平叫蕭何趕快巴結劉邦,蕭家只怕要辦喪事了。
「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則上心說(悅)。」
呂后不但除去韓信,還把功勞報給蕭何……差點就讓蕭何跟著韓信一起去了。
漢初三傑,真正投效呂后的是留侯張良,所以張良,沒事。
對劉邦來說,韓信是一個想用又不能用的大將。
所以聽到韓信死訊時,劉邦的情緒是又喜又悲。
還記得那年,蕭何月下追韓信。
回報劉邦:「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也許,韓信在等的不是陳豨。
而是希望劉邦能夠再一次,以最高禮遇請自己出戰。
【大漢天威-韓信之死】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02
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司馬相如再次回到漢武帝身邊。
真的就是身邊而已。
他本身有消渴症,經常請病假。
由於卓文君已經分到父親的家產,他們在長安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豪。司馬相如對於當大官封高爵沒有興趣,也從不參與政務國事的討論。
沒,他沒有轉性。他的人生目標仍然是藺相如。

2024/04/02
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司馬相如再次回到漢武帝身邊。
真的就是身邊而已。
他本身有消渴症,經常請病假。
由於卓文君已經分到父親的家產,他們在長安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豪。司馬相如對於當大官封高爵沒有興趣,也從不參與政務國事的討論。
沒,他沒有轉性。他的人生目標仍然是藺相如。

2024/03/30
司馬相如領了中郎將一職,要往西南置縣。司馬相如蜀郡出身,又滿腹智計,可不會就這樣傻傻的去。他先派了副使者前去通傳,收了禮金。進而讓人前去西南邛莋,向各部落展現大漢朝的誠意。
此行既順利,也不順利,但無論如何都是漢武帝天威中重要的一筆。

2024/03/30
司馬相如領了中郎將一職,要往西南置縣。司馬相如蜀郡出身,又滿腹智計,可不會就這樣傻傻的去。他先派了副使者前去通傳,收了禮金。進而讓人前去西南邛莋,向各部落展現大漢朝的誠意。
此行既順利,也不順利,但無論如何都是漢武帝天威中重要的一筆。

你可能也想看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項羽派出了武涉前往齊國,對韓信這個曾經根本看不起的手下人生中第一次說出了軟話。
武涉對韓信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劉邦貪得無厭,不吞並天下絕不會罷休的。
劉邦不可信,多次落入項王手中,因項王憐憫才活命,而一旦逃脫,就背盟棄約,攻擊項王,不可親近,不能信賴。
眼下最好的辦法,就是三天天下。
足下沒被劉邦幹

項羽派出了武涉前往齊國,對韓信這個曾經根本看不起的手下人生中第一次說出了軟話。
武涉對韓信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劉邦貪得無厭,不吞並天下絕不會罷休的。
劉邦不可信,多次落入項王手中,因項王憐憫才活命,而一旦逃脫,就背盟棄約,攻擊項王,不可親近,不能信賴。
眼下最好的辦法,就是三天天下。
足下沒被劉邦幹

漢五年,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畔戰死。
諸侯將相共尊漢王劉邦稱帝。
看太多天命所歸,水到渠成的故事,還以為這是理所當然。
事實上,只有得到諸侯王的支持,劉邦才有可能稱帝。
而當時最大的兩個諸侯王,韓信跟彭越,與劉邦的關係,其實是十分曖昧的……

漢五年,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畔戰死。
諸侯將相共尊漢王劉邦稱帝。
看太多天命所歸,水到渠成的故事,還以為這是理所當然。
事實上,只有得到諸侯王的支持,劉邦才有可能稱帝。
而當時最大的兩個諸侯王,韓信跟彭越,與劉邦的關係,其實是十分曖昧的……

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士隨著時間的演變,慢慢的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
即使在三國時代,領有將軍職跟行政官位也經常不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不過在先秦年代,出將入相幾乎是基本款了。
楚漢相爭時,大將軍兼丞相的第一人,其實就是鼎鼎有名的韓信。
原則上,曹參只是給韓信打下手的……

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士隨著時間的演變,慢慢的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
即使在三國時代,領有將軍職跟行政官位也經常不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不過在先秦年代,出將入相幾乎是基本款了。
楚漢相爭時,大將軍兼丞相的第一人,其實就是鼎鼎有名的韓信。
原則上,曹參只是給韓信打下手的……

大漢天威的楚漢相爭篇,已經告一個段落了。
隨著項羽死亡,劉邦稱帝,大家的一舉一動,就開始有了許許多多比戰功還重要的記事。
蕭何,是戰爭時,漢軍最重要的後勤指揮官。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所學的並非儒學與方術:擅長這兩種學問的人,原則上避不開焚書坑儒的迫害。
除非你躲進桃花源隱居了。

大漢天威的楚漢相爭篇,已經告一個段落了。
隨著項羽死亡,劉邦稱帝,大家的一舉一動,就開始有了許許多多比戰功還重要的記事。
蕭何,是戰爭時,漢軍最重要的後勤指揮官。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所學的並非儒學與方術:擅長這兩種學問的人,原則上避不開焚書坑儒的迫害。
除非你躲進桃花源隱居了。

楚漢相爭,有三大決勝要點。
諸侯外交。
戰力士氣。
民心所向。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號西楚霸王。原本是相當強悍的外交優勢。可他太侵犯既得利益者的權益了。
項羽少年時看到秦始皇,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也」。
「他是可以被取代的。」
這個被人們傳誦為暴虐、勇猛、不智的一代霸王。其實心裡頭萌芽著民主的革命

楚漢相爭,有三大決勝要點。
諸侯外交。
戰力士氣。
民心所向。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號西楚霸王。原本是相當強悍的外交優勢。可他太侵犯既得利益者的權益了。
項羽少年時看到秦始皇,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也」。
「他是可以被取代的。」
這個被人們傳誦為暴虐、勇猛、不智的一代霸王。其實心裡頭萌芽著民主的革命

漢三年底,在陳平的操作下,楚漢之間的滎陽決戰,以劉邦逃離收場。
此時,滎陽城尚未被攻陷,劉邦便打算集結關中兵力,反撲項羽。
但凡長腦子的將軍軍師,都會反對這個做法。
野戰硬撞項羽?有二十倍的兵力都不夠死。

漢三年底,在陳平的操作下,楚漢之間的滎陽決戰,以劉邦逃離收場。
此時,滎陽城尚未被攻陷,劉邦便打算集結關中兵力,反撲項羽。
但凡長腦子的將軍軍師,都會反對這個做法。
野戰硬撞項羽?有二十倍的兵力都不夠死。

漢二年,四月,劉邦聚集的漢軍大聯盟,被項羽所破。
劉邦本人千辛萬苦的逃回滎陽。原本正在協同齊國對抗楚軍的韓信,則立刻決定撤兵返回。
在滎陽重整旗鼓之後,劉邦軍的策略是先安內再攘外。主力退回關中,立太子,滅章邯。
這時項羽本人又再次北上攻打齊國,另派兵進攻滎陽……

漢二年,四月,劉邦聚集的漢軍大聯盟,被項羽所破。
劉邦本人千辛萬苦的逃回滎陽。原本正在協同齊國對抗楚軍的韓信,則立刻決定撤兵返回。
在滎陽重整旗鼓之後,劉邦軍的策略是先安內再攘外。主力退回關中,立太子,滅章邯。
這時項羽本人又再次北上攻打齊國,另派兵進攻滎陽……

西楚霸王項羽,這個名稱很有些門道。
基本上不是因為他很會打仗所以稱霸王啦。
項羽出道以來,可說是戰無不勝,勝無不殺。
兇名滿天下,直追當年白起。
在咸陽自號西楚霸王的項羽,展現了他對天下的野心。
這很奇怪吧?
霸王是諸侯之長,非天子。
但項羽第一個動作就是放逐天子然後暗殺掉。

西楚霸王項羽,這個名稱很有些門道。
基本上不是因為他很會打仗所以稱霸王啦。
項羽出道以來,可說是戰無不勝,勝無不殺。
兇名滿天下,直追當年白起。
在咸陽自號西楚霸王的項羽,展現了他對天下的野心。
這很奇怪吧?
霸王是諸侯之長,非天子。
但項羽第一個動作就是放逐天子然後暗殺掉。

漢元年四月,自封為西楚霸王的項羽,跟他底下的聯軍將領們,紛紛四散去「接收」應得的領地。也因此引爆了一連串新的對抗。
原本的各國王侯,以齊為首最是不服--因為齊國根本沒有參加鉅鹿之戰與平定關中。
另一邊,明明第一個抵達關中,但卻被發配邊疆的漢王劉邦,更是不爽到了極點。

漢元年四月,自封為西楚霸王的項羽,跟他底下的聯軍將領們,紛紛四散去「接收」應得的領地。也因此引爆了一連串新的對抗。
原本的各國王侯,以齊為首最是不服--因為齊國根本沒有參加鉅鹿之戰與平定關中。
另一邊,明明第一個抵達關中,但卻被發配邊疆的漢王劉邦,更是不爽到了極點。

秦朝跟漢朝的交際,在史書上,採用了秦朝統一六國的記年法。也就是從子嬰投降的那一刻開始,視為秦亡,漢代。
明明劉邦連漢王都還不是,此時卻被記載為漢元年。
卻說項羽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帶著四十萬聯軍,浩浩蕩蕩的來到函谷關口。
關口上,插的不是大秦黑旗,卻是赤紅的劉字大旗。

秦朝跟漢朝的交際,在史書上,採用了秦朝統一六國的記年法。也就是從子嬰投降的那一刻開始,視為秦亡,漢代。
明明劉邦連漢王都還不是,此時卻被記載為漢元年。
卻說項羽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帶著四十萬聯軍,浩浩蕩蕩的來到函谷關口。
關口上,插的不是大秦黑旗,卻是赤紅的劉字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