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寫爽的。
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士隨著時間的演變,慢慢的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
即使在三國時代,領有將軍職跟行政官位也經常不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不過在先秦年代,出將入相幾乎是基本款了。
楚漢相爭時,大將軍兼丞相的第一人,其實就是鼎鼎有名的韓信。
原則上,曹參只是給韓信打下手的。
但由於政治因素,韓信的功績從漢軍中被抹去了。
這不是隨口說說。
漢軍大部分的將領,在楚漢相爭的時間軸上,記錄的都是戰功。
比方我們今天的主角,曹參。
「高祖為沛公而初起也,參以中涓從。」
「將擊胡陵、方與,攻秦監公軍,大破之。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西。復攻胡陵,取之。徙守方與。方與反為魏,擊之。豐反為魏,攻之。賜爵七大夫。」
「攻爰戚及亢父,先登。遷為五大夫。」
隨便摘錄三條這樣,什麼時間有什麼功勞封什麼官。
但韓信完全沒有這些記錄。
在韓信加入漢軍之前,曹參就是劉邦軍中的大將軍了。
而曹參的出身,僅僅是個獄官。
不過老實說,管理囚犯跟管理軍隊也有七分相像就是了。
在項梁戰死後,楚懷王封劉邦碭郡,號武安侯。
而曹參號建成君,為戚公,屬碭郡。
基本上,以戰國爵位來說,君比侯低是沒有問題的。
但曹參遷戚公的時候呢?
史記索隱認為是戚縣令的別稱。
後來漢代也有縣公,非爵。
曹參並非一路跟隨劉邦西征。
在成陽擊破王離之後,劉邦繼續西進,曹參則往北開打。
雙方在開封附近會合:劉邦先到,攻城不破。
曹參抵達後才攻下開封,並且匯流打敗秦將楊熊。
立下大功的曹參,又升了一次官,並且再次北擊,追殺開封秦軍。
接著張良提議不走函谷,南進武關,曹參才退回加入劉邦軍。
事實上,開封會合之前,劉邦本軍已經陷入困境。
某方面來說,這段分分合合看起來,曹參並不是劉邦的副將或直屬部隊。
反而雙方同是楚懷王手下將軍。
只是曹參願奉劉邦為主。
進入漢中之後,一身彪炳的戰功,但大將軍的職務卻非屬曹參。
曹參一點表示也沒有,就繼續協同韓信攻打關中。
曹參跟章邯的弟弟,章平,在關中打得熱火朝天。
也就從這時候開始,曹參的行軍軌跡,跟韓信幾乎重合了。
功在曹參非韓信,就是漢朝的官方說法。
司馬遷真正平反的人不是項羽,而是韓信。
對秦國來說,左丞相為客卿,右丞相為宗室。
劉邦一度立曹參為假左丞,但齊王韓信,卻是將曹參奉為右丞相。
經年同甘共苦,韓信真正信任的人,從來不是劉邦。
而是曹參。
當劉邦張良發起垓下召集令時,韓信最終決定響應,把齊國交給曹參後,出兵支援。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司馬遷留下了這個簡單粗暴的記錄。
劉邦的操作,其實是把韓信「升」為楚王。
在所有已降伏的諸侯國中,楚國才是最需要頂尖人才鎮壓的。
同時,也是漢軍將領們真正的故鄉。
以當時而言,韓信調楚王,那可是大大的妥。
相對的,劉邦下令廢除齊國,改為齊郡。
誰想到,曹參立刻決定退回相印:不是齊相印,而是漢相印。
劉邦又不是傻的,當然知道老兄弟不爽。
再說一次,這時劉邦跟韓信並沒有撕破臉,陰謀只是司馬遷的上帝視角而已。
並且,比起韓信的服從,曹參的耍脾氣,天下還有更多的反賊。
一年過去,漢軍平定了三大亂,劉邦這才出手。
先將韓信貶為淮陰侯,繼而又派出自己的兒子劉肥去接管齊國。
更將所有會說齊語的人,都遷往齊國。
曹參?擔任齊相國。
楚漢相爭時期,大概可以看得出來,所使用的官制,是相國下設左右丞。
漢相國一直是蕭何,但左右丞就經常換人。
除了韓信,曹參之外,就連樊噲都擔任過丞相。
很顯然,這個左右丞相,反而接近後來漢代的車騎驃騎兩將軍。
由於韓信被廢,而曹參接任齊相國這次也沒有多說廢話,戰功第一的人選,眾將就首推韓信。
其實這就是為什麼,當時劉邦力主蕭何才是第一的原因。
曹參並沒有像蕭何那麼老鐵。
不過劉邦這次的處置,看來是打中了曹參。
曹參不是對劉邦忠,也不是對韓信義。
他也有著自己的「天下之志」。
之後遭逢內亂,曹參也率領齊軍協助。
……有發現目前都跳過了劉邦大戰匈奴的故事嗎?
這邊就先留個伏筆吧。
曹參絕對是個合格的大將軍,但他其實並不擅長內政。
劉邦過世後,惠帝廢除了諸侯相國法。
為什麼廢?就曹參世家來看,其實就是在調整兵權:不是下降諸侯國的兵權,而是還兵於王。
畢竟劉邦後期持續在把異姓王轉成劉氏王。
劉氏王的兵權在相國手上?這是不被允許的。
曹參突然變成了一個民生行政官,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齊國又是二十多年以前,學術風氣最旺盛的國家。
一時之間,一堆宿儒學者跑出來給建議……曹參就算不懂治國,也知道多頭馬車不行。
但他知道,他的好朋友蕭何,是黃老之術的學者。
於是,曹參重金禮聘了黃老學者,春秋樂毅家族之後的傳人,蓋公,來擔任幕僚。
曹參甚至把自己的家,都讓給蓋公居住,以示尊師重道。
而蓋公提出的「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也讓曹參就此成為諸侯國第一名相。
等到蕭何過世的消息,傳來齊國,曹參便和身邊的人說,「皇上要徵召我去當相國了。」
「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這是蕭規曹隨的出處,至於蕭何跟曹參之間的裂痕,我想這樣看下來也不難猜了。
就是曹參挺韓信到底。
蕭何雖然欣賞韓信的才能,但他終究也是獻計害死韓信的那個人。
在關於韓信的處置上,蕭何曹參的意向不同。
但兩人對於「天下太平」,卻是有志一同。
曹參當上大漢相國之後,徵召各地木訥寡言的持重官員入朝。
喜歡講大道理的,只要曹參感覺到他是追名逐利之輩,馬上就會被趕走。
而曹參本人更是一天到晚喝酒喝個不停。
有大臣來找他談公事,先罰三杯。
三杯喝完可以說了嗎?
「沒醉?再三杯!」
大相國都喝成這樣了,下面小官吏自然也是遵行不悖。
曹參甚至還會在自己的花園裡,跟旁邊官吏宿舍的小公務員們唱歌應和,好不快樂。
而若是有人犯了小過錯,曹參基本上都是幫他掩蓋掉。
曹參治國,真可謂「千杯,再千杯」。
可漢惠帝就覺得你是怎樣?欠罷免逆?
惠帝跟曹參的兒子同輩,他就叫小曹回去勸一下老爸振作。
皇命不可違,小曹當然是回家大義滅親。
結果就被曹參揍了一頓。
惠帝得知後,就在朝會上教訓曹參:「小曹是我叫他去跟你講的,你為什麼打他?」
曹參不慌不忙的除去官帽,問惠帝:「您覺得您和高祖皇帝相比,有比較厲害嗎?」
惠帝曰:「有也得說沒有,你這不是幹話嗎?」
曹參又道:「那您覺得我和蕭相國相比,有比較厲害嗎?」
惠帝曰:「一樣的幹話,說重點。」
「重點就是,他們留下了治國的方針跟人才,國家走在這個軌道上就可以了。我們這些人,難道不應該喝酒唱歌,慶祝天下太平嗎?」
漢惠帝無言以對。
然而,曹參只當了三年相國,就過世了……本來就不是什麼比蕭何劉邦年輕多少的角色。
史記雖然說,老百姓對曹參的治理方式非常稱道,但也不過又是一番幹話。
事實上,稱讚曹參的,必定是那些下級官員。
當大家都知道,只要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就可以玩耍喝酒。
沒有違規的大過錯,上頭也不會責罰。
整個工作效率,是不是也跟著提高了呢?
對,而且曹參這個主管只讓大家爽了三年。
如果這一套走十年二十年,也是要出問題的。
司馬遷這點上也看得通透:他認為老百姓之所以爽,就是前面二十年被秦律逼得太緊了。
這時候放鬆帶來的優秀成效,也不過就是一時的。
人是活的。
國家是活的。
沒有不變的常法,能夠永遠有效治理國家。
蕭規曹隨,剛好而已。
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