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自處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能力—重讀《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是我過去非常喜歡,重讀後更為之驚嘆的一本書。作者 Elizabeth Gilbert在34歲時失婚又失戀,感情挫折使她食不下嚥、夜不能寐、披頭散髮……總之內在、外在都如一團亂麻。在經歷漫長的離婚談判(同時與某人尚有分分合合的情感糾葛)後,她放棄在紐約的房產與財富,拿著出版社預付的稿費當旅費,到義大利、印度和印尼峇里島各待四個月,實踐自我追尋。
英文書名"Eat, Pray, Love"是作者分別為三個國家所下的關鍵字,她在義大利享受美食,在印度學習禪修,並在峇里島再次愛人。然而,中文書名似乎更能彰顯書中的核心價值——顯然,Liz在書中與自己辯證、禱告、詰問、為自己加油打氣、自怨自艾的篇幅遠超過與他人對話的篇幅——讀者從將近400頁的自傳性敘述中,能見到Liz如何從驚惶失措的泥淖中逐步起身,或從佛教的角度說:「度自己」。

義大利
在義大利待了十天左右,「抑鬱」和「寂寞」追查到我。
想用一人旅行來脫離失戀是行不通的,更精確地說,面對失戀沒有速效藥;旅行讓人脫開原本的生活圈,為生活注入新經驗以轉移注意力,充其量提供類似止痛藥的效果。不過,這並不表示獨自旅行是個糟糕的決定,當Liz孤身蜷縮在羅馬的套房時,她只有自己,她得向自己伸出援手,做自己最忠實的朋友。
除了失戀所帶來的各種負面情緒外,Liz發現了更大的問題:「我來義大利是為了體驗快樂,但我到這裡的頭幾個星期卻提心吊膽,不知該如何做。」她的人生似乎沒有遊手好閒的時候(或說她所處的社會譴責這種狀態),連度假都是責任,以至於無法真正放鬆。
我喜歡作者對於「責任」(responsibility)的解構:該詞可拆解為「回應」(respond)和能力(ability),無論面對的是蠢蠢欲動的想望,或是隱約覺得事態不對的直覺,如果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就是不負責任之舉。Liz在最瘦弱、最狼狽的時候來到風情萬種的義大利,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欲望:說義文、大啖美食,並學著坦然面對無謂的罪惡感:「妳放棄一切就為了這個?為了幾條蘆筍和一份義語報紙?」
沒錯。

印度
我努力保持警醒,承擔維護自身靈魂的責任。
我很喜歡瑜珈哲學對「神」一概念的解釋,梵語中的「瑜珈」是「結合」之意,透過打坐、唸咒、沉默、禱告、侍奉等形式尋找心與身之間、思想與思想之間、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結合,並從中發現「神」。
"Om Namah Shivaya" 是句禪修常見的梵文咒語,意思是「我向濕婆神頂禮」,也可理解成:「我敬重存在內心的神靈」,「神」即是內心存在的平和與至高自我,世間萬物均是神的表現,也是神的化身,神性一視同仁地居住在我們的內心,不假外求。
長期與內在對話讓Liz意識到,若不清楚自己需要甚麼,或是懶惰到未採取行動,那「命運」如何能站在你這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名句說明意志的力量:「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可能這是過於浪漫的想法,但個人意志的確會影響命運。
你得學學如何挑選你的思考,就像每天挑選穿甚麼衣服一樣。你只該控制這樣東西,除此之外,拋開一切。

峇里島
有時為愛失去平衡才能過平衡的生活。
義大利美食治好了Liz的生理健康,印度道場則讓她獲得心靈的平安,到了度假勝地峇里島,她能夠安然地與年老藥師在陽台上喝加糖咖啡、旁觀印度教各種民俗治療儀式、定時禪坐、騎腳踏車到小鎮上交朋友,並接受生命中大把的空閒時光。
在印尼的任務是尋求平衡,而我卻不再覺得自己在尋求任何東西,因為平衡已自然到來。
即便如此,在新戀情出現時,她卻感到畏怯。在34歲以前勇於墜入情網的Liz在刻意單身之後,發現過去自己對「經營感情」過於樂觀,一年來的獨自旅行使她與自我和好,再碰觸親密關係議題時卻一度猶豫,其實獨立和依賴都是愛情裡必備的能力,沒有粉身碎骨的覺悟,怎麼收獲美好的感情?這大概就是「愛」的價值,也正是Liz在這段旅程中最後一個課題——享受當下吧!

後語
在疫情之下,我的生活慢了下來,當工作不再填滿行程表後,便有心思讀些閒散的文字。在挑選閱讀與寫作的對象時,《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以「旅行」二字躍入眼簾,2020年台灣出現「報復性島內旅行」之類的流行語,指出台灣人總是嚮往島外生活的事實,當疫情再次籠罩的時刻重新閱讀此書,卻發現Liz捨棄家當、遠離熟悉生活環境與親朋好友之後,並未在世界的某處找到極樂,而是藉由長期與內在對話得到平安。或許,無論人事與環境如何變遷,自處仍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能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