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金山望天狗食月,月全食血月

5月26日月全食又逢年度最大滿月。
免費圖庫的血月Blood Moon
看看媒體記者拍的專業影像多美,氣象局長臉書上的照片也很迷人
金山燭台雙嶼海景
那天我人在新北金山,看到老街應該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而沒有開門營業,願大家同心努力能阻絕這可怕的病毒傳染,上面這張照片畫面上近處是燭台雙嶼,遠方應該是萬里野柳海岸,太陽還沒完全下山,剛好照耀著燭台雙嶼和野柳,陽光也是今天月全食過程中的主角之一。
我經過中角時見到不少人架了大砲專業相機準備追月,到達跳石則看到一台休旅車旁有幾個年輕人穿著潛水裝,地上濕漉漉的,顯然剛從海裡上來的吧,是要趕著上岸看月全食嗎,年輕人就是狂,我對潛水一無所知,但跳石海岸都是石頭,這樣一路從海中走上來不會很辛苦嗎,該不會是趁著月全食上岸的豪華偷渡客吧。
月全食微亮
海面遠方雲層厚,看不到月亮,等月亮穿過雲層可以看到時,已經差不多像這樣露出一點微光,看不到美麗紅色的血月,沒有架腳架沒有專業相機鏡頭就只能拍出這樣朦朧的月亮。 慢慢等,地球的暗影逐漸向右移開,漸漸露出部分明亮的月亮,最後恢復一輪皎潔明月。
大約八十年前日治時期的台灣,我家老爺爺在台北北投公園裡,看到他人生中第一場也許也是唯一一場的日全食,讓他印象深刻,他晚年還津津樂道地跟我說了好幾回。
對這次日全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網路上的這篇部落格的詳盡報導
連報紙都提早半年預告!80 年前,一場風靡全臺的「日食熱」 | 故事 StoryStudio
連報紙都提早半年預告!80 年前,一場風靡全臺的「日食熱」 還記得今年四月時,我們在電視機前、電腦前,開著直播,等待中央研究院與世界其他六國家同時發表地球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嗎?那是多麼令人興奮的時刻。 透過傳訊科技的進步,我們有幸能即時參與這值得紀念的盛會,見證那黑洞的本尊。即便我們並不在現場,我們也能夠透過更多方式廣泛傳播,讓跨越大洋大洲的更多人再次認識「它」。 這就是二十一世紀人參與一個 Moment 的方式。 不過,在那個通訊還不是如此即時的日本時代,臺灣也曾經出現過一次盛大的天文熱潮──「日食熱」,當時情況之盛大,甚至提早了半年作預告。從 1941 年 1 月 1 日開始預告,直到同一年的 9 月 21 日,才真正出現「日全食」的奇景。 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將這大半年時間裡,臺灣社會對這次觀察奇景的準備、討論、期待與成果,完整地記錄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那個「瘋日食」的 Moment 吧! 1941 年 1 月 1 日,開春的第一天,一篇《臺灣日日新報》的〈北臺灣から見える 皆旣日食の壯觀 宇宙美の極致コロナ〉報導裡就預告: 在昭和十六年(1941)9 月 21 日,中華民國的漢口、上海、南昌、日本的琉球南部以及臺灣北部,都將能夠看到外環華麗、神秘色彩的黑太陽,這將是繼昭和十一年(1936)6 月 19 日在北海道觀察到日全食以來,在臺灣能夠看到日食的重要一刻,到時候將會看到觀測日食的大陣仗,以確保各種角度觀測毫無遺漏;這也將吸引日本重要的天文學者與愛好者集中到臺灣來,是在歐洲戰爭下,歐美觀測隊難以來到臺灣,日本天文學界獨攬風騷的一次⋯⋯ 從報導裡可以看到自年初起,就對這次的日食觀測滿心期待,但到底是怎麼知道 9 月 21 日能夠看到日食? 其實早在清帝國時期,臺灣的基隆、淡水、安平、打狗海關與南岬燈塔、漁翁島燈塔就有氣象的觀測;日治時期也很快就指定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測候所的建設位置。起初,日本所訂的「測候所事務規程」裡,只有氣象、地震、動植物等觀測內容,並未包括天文觀測,不過日本仍建立起一個觀測的基礎機關,也在未來逐步加入天文觀測的工作項目,像是 1912 年提出阿里山小塔山天文臺設計圖與計畫、1909 年更有東京天文臺的專員來到新高山(玉山)進行氣象與天文觀測、1910 年臺北測候所也有彗星的觀測紀錄。 不僅是官方的機構,在民間的天文觀察團體也對 1941 年 9 月的這次日食奇觀有著高度的興趣,有不少學者專家早早參與研究。測候所技師、天文學家窪川一雄先生,在天體觀測同好會創辦的《南の星》期刊有多篇投稿,內容包括從日食時間的預測到日食原理等天文知識,再到日食觀察重點等等,與各方民間同好一同探討這次的日食奇景。 其中,〈今年の皆既日食に就て〉一文甚至已經公布出計算過後的日食觀察時刻:漢口在下午 1 點 17 分 20 秒開始、基隆在下午 1 時 42 分 1 秒開始、石垣島在下午 1 點 47 分 54 秒開始。 可以說,天文知識的建立與研究,並不只是官方機構的投入,民間學者也是熱情參與,才造就了這次日食觀測的熱潮。 隨著日食預定的日期逐漸接近,日本重要的天文學家也紛紛集中到臺灣來。據《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京都大學的長谷川萬吉教授、九州帝國大學的伊藤德之助、鈴木清太郎教授、東京天文臺的關口博士、藤田博士等人,以及帶著日冕全景攝影技術的岩手縣水澤町緯度觀測所服部忠彥、平三郎技師都紛紛來到臺灣,加入「日食觀測陣」,形成光芒萬丈的「戰時觀測部隊」,嚴陣以待。天文學家們的觀測陣勢,就像是「鐵壁陣」一般,表現一定要詳實記錄的決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立其器。在觀測日食時,觀測設備是最重要的,因此臺灣氣象臺為了這次的觀測,特別買入「分光儀」,專門研究太陽光線的元素、溫度、氣體物質的狀態等等,就是為了趁著這次日食,能夠仔細研究太陽。 至於臺灣的窪川一雄技師一行人,則是提早來到彭佳嶼,架設起觀測設備-水平分光器、反射望遠鏡等,等待觀測隊前來會合。 除了專家學者們外,這次的日食熱潮也將吸引不少民眾的「眼球」,為此《臺灣日日新報》公布許多篇「教戰守則」,教導一般愛好者如何觀察日食現象。守則的首條就是要注意你的「眼球」,千萬不要肉眼直視日食,以免造成「日食性視網膜發炎」,最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失明」。 這是因為太陽光中強烈的紅外線,並不一定會立刻造成眼睛的不適,但高能量的射線在不知不覺中,會造成眼球黃斑部的燒傷,很有可能就因為肉眼觀察日食而導致失明。對此,專家建議除了可以用特殊的眼鏡,對素人來說較簡單的方式是使用青色玻璃碎片、或者鏡面的反射來觀察,並且避免長時間直視。 除此之外,守則裡也列出日食的幾項觀測重點: 環繞在黑太陽周圍的日冕(コロナ,corona) 2.
原來是1941年的9月21日,多可怕的這個日期,為何會有這樣的巧合,讓人難以理解,大約三個月後的12月日軍偷襲夏威夷珍珠港,開啟了太平洋戰爭,也加速了大日本帝國的滅亡。
老爺爺幾次跟我說起,後來在學校寫作文,他一開頭詳盡地敘述從萬華艋舺乘火車到北投,再到北投公園的過程,結果下課時間到了,沒能仔細寫下觀察日全食的心得,後來老師指點他,重點在於寶貴罕見的日全食觀測,應該詳細描寫,其他只是枝微末節,作文課有時間限制要懂得掌握時間掌握重點。
我本來都只以為老爺爺只是單純在述說他年少時的一件糗事,老爺爺過世後的這些年,我偶然想起才懷疑老爺爺是在不著痕跡的提點心高氣傲的我,做人處世做事的關鍵。
這天氣象狀況沒配合,但這次總算知道月全食是什麼模樣,期待下次能幸運地看到明顯的紅月,成為一生難忘的回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學過日語,常看日劇。愛聽台灣歌謠。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