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疫情這麼嚴重,傳統市場人潮還是絡繹不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傳統市場人潮在疫情期間依舊絡繹不絕
自從疫情指揮中心於5月19日宣布全國疫情警戒升至第三級,防疫規定日趨嚴格,諸如:外出時全程佩戴口罩,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僅保留維生、秩序維持、必要性服務、醫療及公務所需之外,其餘營業及公共場域關閉。基於民生需求,諸如全聯、頂好、家樂福、好市多等連鎖賣場都正常開放,並透過實聯制和維持社交距離等方式進行人流控管,初步也收到成效。但是我們從新聞媒體記者的畫面中得知,傳統市場人潮還是絡繹不絕,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也公開呼籲,希望大家能夠一次買足,不要常常去逛傳統市場。究竟為什麼疫情這麼嚴重,傳統市場人潮還是絡繹不絕呢?
筆者的父親年過七十,也是傳統市場的忠實顧客,平日的興趣之一就是逛傳統市場。疫情爆發後,全國疫情升第三級,父親仍然維持平時的步調,以逛傳統市場為樂,時常見他拎著各式蔬菜水果以及肉類,心滿意足的回到家裡,與我們分享今天的戰利品。如果好心提醒他最近疫情嚴重,盡量少出門,他很自豪的說:我都有戴口罩啊!
仔細想想,這真的不能怪他。年輕人宅在家,可以透過各種通訊軟體與朋友保持聯繫,但是長輩並不習慣這樣的溝通方式,甚至有科技障礙,他們還是習慣傳統面對面的溝通與互動。在傳統市場,擺攤的通常是年紀相仿的長輩,多了一份親切以及安心,也可以在挑選產品以及議價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長輩們普遍覺得在傳統市場買到的蔬果肉類才是最新鮮的。
然而相較於全聯等連鎖賣場,傳統市場的染疫風險其實更高。在傳統市場,價格往往是問出來的,議價是樂趣同時也帶來飛沫傳播的風險。另外,傳統市場多使用現金交易,在給錢與找錢的過程中,病毒有可能就透過紙鈔與銅板來到另一個人的口袋裡。
筆者試著與長輩溝通,請他減少前往傳統市場的次數,然而結果就如同筆者的其他同齡朋友一樣,長輩往往覺得自己有戴口罩,已經做好防護,無須過度緊張。然而我們從政府每天下午的記者會可以知道,許多傳播鍊和傳統市場有關。 筆者推敲長輩的心態,長輩可能覺得聽晚輩的話很沒有面子。如果要減少傳統市場的群聚, 還是建議政府要擬定相關配套措施,例如攤位輪休、人潮分流、請消費者準備剛好的零錢等等,以降低傳統市場的風險。
avatar-img
11會員
8內容數
以知性、理性的敘事方式,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時事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亨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全台三級警戒,旅行業的來客數也被校正回歸到零。 這次的紓困4.0應該獨厚旅行業嗎? 旅行業又該何去何從?
隨著全台三級警戒,旅行業的來客數也被校正回歸到零。 這次的紓困4.0應該獨厚旅行業嗎? 旅行業又該何去何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一個人待在清邁,除了把原本的生活過好,就是要隨時注意國內外的疫情狀態。大陸疫情逐步獲得控制時,清邁的疫情開始失控,學校又停課,政府又宣布宵禁,處處風聲鶴唳。 新聞說一開始是在某個市場出現群體感染,感染的人全是在地流動攤販和市井小民,這一爆發簡直沒完沒了,因為流動攤販每週會到不同定點去擺攤,由於接觸
Thumbnail
2024 1114 賣菜老伯伯:慈悲 Compassion   在擁擠的人群中,他像一棵大樹,立在那兒,不管旁邊的攤販如何吆喝叫賣著,他就是靜靜地等待。   在傳統市場裡,人們有著共同的行進動線的默契,當然,也有混亂的時候,但,大多數我們總是習慣從入口的右邊開始,一攤攤的逛,然後走到自己覺得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颱風來襲前的菜市場中,顧客面對價格上漲和擁擠人潮的心情。透過對購物清單的回顧,反映了現代消費者在家庭經濟與生活品質之間的掙扎。同時也提及了市場的競爭與變遷,強調傳統攤販需適應時代的挑戰,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環境中立足。最後,引發對生活中應對變化的思考。
Thumbnail
南門市場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是台北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市場之一,市場內販售各式各樣的商品,其中粽子更是南門市場的一大特色。想說順道去買一下粽子應景。 沒想到南門市場裡面都是人,根本不該來的,人擠人,根本水洩不通,也難怪,在端午節前夕來這裡根本是自找麻煩。光看這真是就知道,根本買不了東西,每一家都要排隊,
我住在新竹一個客家小鄉鎮,街上共有三個自助餐店,其中這家生意特別紅火,中午11點就開始有顧客光顧而且要排隊,門口停滿來店的摩托車有時還真沒地方停。我觀察店裡生意好的主要關鍵是菜色符合大眾口味而且便宜,一個主菜(魚或肉類)加兩個青菜也就5~70元左右,在物價飛漲的今天,這樣的價格說明常常要排隊是有原因
Thumbnail
採買的時候,你常去超市賣場還是菜市場呢?以前,上班的路線會經過菜市場,我總是趕著上班匆匆路過,只有週末才特地去一趟。一日三餐的食材,大部分的時候,我是去超市採買。但是,超市裡的食物越來越貴,現在我也是菜市場的常客之一。
Thumbnail
位在新竹縣竹東鎮的中央市場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客家傳統市場,它位於仁愛路上,並延伸到周邊的街道,有超過四百多個攤位在這邊聚集,有的是鐵皮屋,有的是遮陽棚,形成了一條條熱鬧的商業街。
Thumbnail
那是一個滿熱鬧的一天,前幾天受傷精神不好,原本打算自己一個人出門,鵝爸不放心還是開車陪我到了萬華,一人各拖著一個行李箱,我低頭看了下手機導航,時間還算充裕,到了直興市場和市集主辦碰面後,在市場內開始陳列自己的作品。
Thumbnail
講到去那裡買菜,不同年齡的人會有不同選擇。上了年紀的人,習慣到傳統市場去,有人情味,而且不時能遇到街坊鄰居,順便嚼耳根子;而中生代及年輕一輩的,可能偏好量販店、超市、超商,雖然貴一點,但是乾淨又舒服,甚至善用科技的力量,通通上網訂,一鍵下單直接送到家。如果菜市場乾淨又舒適,外型時尚前衛,周邊又是
一個人待在清邁,除了把原本的生活過好,就是要隨時注意國內外的疫情狀態。大陸疫情逐步獲得控制時,清邁的疫情開始失控,學校又停課,政府又宣布宵禁,處處風聲鶴唳。 新聞說一開始是在某個市場出現群體感染,感染的人全是在地流動攤販和市井小民,這一爆發簡直沒完沒了,因為流動攤販每週會到不同定點去擺攤,由於接觸
Thumbnail
2024 1114 賣菜老伯伯:慈悲 Compassion   在擁擠的人群中,他像一棵大樹,立在那兒,不管旁邊的攤販如何吆喝叫賣著,他就是靜靜地等待。   在傳統市場裡,人們有著共同的行進動線的默契,當然,也有混亂的時候,但,大多數我們總是習慣從入口的右邊開始,一攤攤的逛,然後走到自己覺得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颱風來襲前的菜市場中,顧客面對價格上漲和擁擠人潮的心情。透過對購物清單的回顧,反映了現代消費者在家庭經濟與生活品質之間的掙扎。同時也提及了市場的競爭與變遷,強調傳統攤販需適應時代的挑戰,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環境中立足。最後,引發對生活中應對變化的思考。
Thumbnail
南門市場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是台北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市場之一,市場內販售各式各樣的商品,其中粽子更是南門市場的一大特色。想說順道去買一下粽子應景。 沒想到南門市場裡面都是人,根本不該來的,人擠人,根本水洩不通,也難怪,在端午節前夕來這裡根本是自找麻煩。光看這真是就知道,根本買不了東西,每一家都要排隊,
我住在新竹一個客家小鄉鎮,街上共有三個自助餐店,其中這家生意特別紅火,中午11點就開始有顧客光顧而且要排隊,門口停滿來店的摩托車有時還真沒地方停。我觀察店裡生意好的主要關鍵是菜色符合大眾口味而且便宜,一個主菜(魚或肉類)加兩個青菜也就5~70元左右,在物價飛漲的今天,這樣的價格說明常常要排隊是有原因
Thumbnail
採買的時候,你常去超市賣場還是菜市場呢?以前,上班的路線會經過菜市場,我總是趕著上班匆匆路過,只有週末才特地去一趟。一日三餐的食材,大部分的時候,我是去超市採買。但是,超市裡的食物越來越貴,現在我也是菜市場的常客之一。
Thumbnail
位在新竹縣竹東鎮的中央市場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客家傳統市場,它位於仁愛路上,並延伸到周邊的街道,有超過四百多個攤位在這邊聚集,有的是鐵皮屋,有的是遮陽棚,形成了一條條熱鬧的商業街。
Thumbnail
那是一個滿熱鬧的一天,前幾天受傷精神不好,原本打算自己一個人出門,鵝爸不放心還是開車陪我到了萬華,一人各拖著一個行李箱,我低頭看了下手機導航,時間還算充裕,到了直興市場和市集主辦碰面後,在市場內開始陳列自己的作品。
Thumbnail
講到去那裡買菜,不同年齡的人會有不同選擇。上了年紀的人,習慣到傳統市場去,有人情味,而且不時能遇到街坊鄰居,順便嚼耳根子;而中生代及年輕一輩的,可能偏好量販店、超市、超商,雖然貴一點,但是乾淨又舒服,甚至善用科技的力量,通通上網訂,一鍵下單直接送到家。如果菜市場乾淨又舒適,外型時尚前衛,周邊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