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物想想‖那些得道的人生活在哪呢?-《空谷幽蘭》讀後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書描述作者走訪中國名山大川,拜訪許多當代隱士。而這一切都是從這個疑問開始的:「現代的中國是否還有隱士呢?」在經歷文化大革命對宗教的摧殘,為了修道而隱居的人是否仍然存在?這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主題,但也不禁令人懷疑,真有心要隱居的人是能夠找得著的嗎?
  在作者與友人的努力之下,還真找著了不少在終南山、華山等地離群索居的人們,他們有些信佛、有些求道,在山上的小茅篷裡種菜採集,孤身一人不似古代著名隱士陶淵明般閒情雅致,過著苦哈哈的日子一心只為修行。凡夫俗子的人生目標是功成名就、成家立業,和尚道士的目標緯度跨越此生,期盼能修練得道,終能長生不死亦或是開悟涅槃。
  與此對照,我想起去年讀的另一本書《森林裡的陌生人》,主角是一名獨自在山林裡生活二十七年的美國人克里斯奈特,對奈特而言,隱居這件事本身就是目標,他是為了逃離現代生活而這麼做的。即便需要靠偷竊來取得生活必需品,即使森林裡的寒冬是如此嚴酷,奈特選擇過這樣困苦但心靈自由的生活。我十分好奇,若將奈特與在終南山的隱士們相比,誰更活在當下呢?
我的欲念消失了。我沒有任何渴望,甚至沒有名字。用浪漫的話語來說,我完全自由了。 -克里斯奈特(Christopher Knight)
  而在《空谷幽蘭》一書中許多隱士都提到,若想認真修行,孤身隱居是必要的。獨自一人處理生活大小事,也正面迎戰孤獨與寂寞,將日常化繁為簡,人生在世如此單純。我忍不住想,入世難道不比出世困難嗎?每天一覺醒來眼睛睜開,食衣住行都得與人打交道,必須妥善處理與人的關係。當然,也極有可能為此忙得不可開交,而逃避了與自己的關係,也就失去了修行的可能。
  然而我是這麼相信的,我們如何看待他人,也都是自身意念的投射。因此能夠坦然面對他人,亦就是誠實面對自己。話說回來,修行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我對佛教的粗淺認識,修行是為了開悟,開悟是想起了自己是誰,回到與自然合一的狀態。道教亦法自然,長生不死是否也是回到了源頭呢?在達到這些目標之前得先達到身心平靜的狀態。以此回推,生活在山林裡能夠在環境上容易與自然連結,感到平靜也許較生活在都市中容易吧。
  古人云:「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那些真正得道的行者究竟生活在哪裡呢?在都市中必須不被五光十色所迷惑,不被慾望蒙蔽。有時候好想為自己的腦袋以及生活的空間按下重置鍵,一片空白帶給人的會是恐懼還是安心呢?看著這些在山林裡隱居多年的隱士們,真想體會一回他們內心世界的經歷。
  空谷幽蘭指的是生長在深谷中的蘭花,比喻人品高潔、幽雅。這樣的人相處起來一定很舒服啊!近期十分毛躁的我,心生嚮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以自己的身心認識這個世界,在日常感到內心澎湃的時刻,到虛擬的山谷吶喊出來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刺客門」人數稀少,所在地位於雲深不知處的險峻高山上,自耕自種幾乎與外界隔絕,出入都靠著一條鐵索道,倘若沒人帶領絕不可能到達,如果幼時就被帶上去,就只能等長大後練就極高明的輕功才能上下山(前提是沒有在嚴酷的修行中喪生),是個封閉的世界。 在這種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刺客,沒有歸依、無處可去,師父說什麼就
賴陵和慕容雪音踏出傳送門後,站在一片陌生的山脈中,這裡的天地靈氣比之前任何地方都要濃郁,空氣中彷彿帶著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四周山川迴繞,翠綠的森林在晨曦的照耀下散發著生機,彷彿隱世的仙境。 「這裡究竟是哪裡?」慕容雪音疑惑地問道,四下打量著這片完全陌生的天地。 「這是丹龍留下的地方,應該是修行者們
在古老的盤古大地上,有一座名為「清心谷」的隱秘山谷,。這片山谷與外界隔絕,四周環繞著高聳群山,溪水潺潺,風景如畫。這裡是靈源觀的所在,道觀中有位被尊稱為「清明道師」的老者,他以無盡的智慧和深厚的道德修養,成為眾人的精神導師。 清明道師自小便致力於道德與精神的修行,他的教誨深入人心,影響了無數尋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Thumbnail
《空谷幽蘭》(Road to Heaven)是本奇書。內容大概是登山行腳、私宅開箱、加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綜合體。作者Bill Porter在書中深入探討了隱士傳統,以及現代隱士在深山角落中的神秘生活。
Thumbnail
「逍遙園」一名有著兩種說法,一為出自釋迦牟尼的偈語:「被無明汙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有我、法二執者沉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者解脫在逍遙園。」指的是「解脫」之意,二則為反映出大谷光瑞渴望自由奔放的生活,過著絕對自由、不被世俗事物束縛,所以稱為逍遙園。
Thumbnail
無涯子是一位明末清初的修道人,他自幼有出家之志,但因家道中落,未能如願。他在明朝滅亡後,不願為清朝效力,四處遊歷,尋找修道的機緣。他曾經拜訪過許多名山大川,參訪過許多高僧道士,但都沒有得到心中所求的真道。他漸漸感到失望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有一天,他來到了西湖...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刺客門」人數稀少,所在地位於雲深不知處的險峻高山上,自耕自種幾乎與外界隔絕,出入都靠著一條鐵索道,倘若沒人帶領絕不可能到達,如果幼時就被帶上去,就只能等長大後練就極高明的輕功才能上下山(前提是沒有在嚴酷的修行中喪生),是個封閉的世界。 在這種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刺客,沒有歸依、無處可去,師父說什麼就
賴陵和慕容雪音踏出傳送門後,站在一片陌生的山脈中,這裡的天地靈氣比之前任何地方都要濃郁,空氣中彷彿帶著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四周山川迴繞,翠綠的森林在晨曦的照耀下散發著生機,彷彿隱世的仙境。 「這裡究竟是哪裡?」慕容雪音疑惑地問道,四下打量著這片完全陌生的天地。 「這是丹龍留下的地方,應該是修行者們
在古老的盤古大地上,有一座名為「清心谷」的隱秘山谷,。這片山谷與外界隔絕,四周環繞著高聳群山,溪水潺潺,風景如畫。這裡是靈源觀的所在,道觀中有位被尊稱為「清明道師」的老者,他以無盡的智慧和深厚的道德修養,成為眾人的精神導師。 清明道師自小便致力於道德與精神的修行,他的教誨深入人心,影響了無數尋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Thumbnail
《空谷幽蘭》(Road to Heaven)是本奇書。內容大概是登山行腳、私宅開箱、加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綜合體。作者Bill Porter在書中深入探討了隱士傳統,以及現代隱士在深山角落中的神秘生活。
Thumbnail
「逍遙園」一名有著兩種說法,一為出自釋迦牟尼的偈語:「被無明汙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有我、法二執者沉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者解脫在逍遙園。」指的是「解脫」之意,二則為反映出大谷光瑞渴望自由奔放的生活,過著絕對自由、不被世俗事物束縛,所以稱為逍遙園。
Thumbnail
無涯子是一位明末清初的修道人,他自幼有出家之志,但因家道中落,未能如願。他在明朝滅亡後,不願為清朝效力,四處遊歷,尋找修道的機緣。他曾經拜訪過許多名山大川,參訪過許多高僧道士,但都沒有得到心中所求的真道。他漸漸感到失望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有一天,他來到了西湖...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