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佛洛姆《愛的藝術》:用「愛」來超越一切焦慮!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德國古典心理學家,是佛洛伊德以後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專家之一,不過他除了繼承佛洛伊德之外,更是不停後設/批判佛洛伊德理論的重要人物。佛洛姆著作等身,《愛的藝術》是他的第六本著作,將「愛」作為理論,分析人類「愛」的共同「本質」。

一、理論核心: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一開始便與讀者說明:人類與動物是有所差異的,而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最大的關鍵就在於人類具有「愛的藝術」。佛洛姆將「愛」視為藝術,並且提出如果「愛」是藝術,那就必須有辦法理性的建構這門藝術的知識論,也就是關於「愛」的知識的知識(後設分析「愛」的知識)。
佛洛姆於是開始思考人類對於「愛」的共同「本質」是什麼?於是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概念:。佛洛姆提出,人與人之間會不斷生出「隔離感」,而「隔離感會引起焦慮不安」,他將「隔離感」定位成人類「一切焦慮不安的根源」。而這種「隔離感」產生的焦慮,從佛洛姆舉嬰兒與母親的例子來看,「隔離感」其實就是同時期的拉岡等精神分析理論學者提出來的「分離的焦慮」。
佛洛姆將這樣子的焦慮情形,進一步推論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如何脫出隔離感,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自己的個人生命而找到合一」,人類為了處理這樣的「隔離感」焦慮發展出的解決之道就是「愛」。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順利獲取「愛」,所以佛洛姆說「人之察覺到他的隔離,而又未以愛來重新結合——這乃羞怯的根源。它同時又是罪惡與焦慮不安的根源」,原始社會的人類為了脫出這種「隔離感」,就必須透過各種的「狂歡迷亂」狀態來達成目的,於是只好訴諸酒精、毒品、性行為,才會產生人類社會中的「惡」。

二、全書結構:

《愛的藝術》一書按照佛洛姆的章節安排進行,可拆解成四個部份來說明結構:
  1. 愛是藝術嗎:佛洛姆提出一般人對於「愛的問題」的思考是「如何被愛,如何變得可愛」,不過佛洛姆並不同意這樣完全訴諸情感,完全個人傾向的說法。佛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是「需要知識與努力」建構出知識論的藝術,因此他以科學式的理性精神,分析「愛的問題/藝術」。
  2. 愛的理論:佛洛姆首先提出人類與動物具有差異,而差異的關鍵就在於人類具有「愛的藝術」,「愛」是為了脫出「隔離感(分離的焦慮)」,因為「隔離感」是一切焦慮的根源;再者佛洛姆將一切人際關係中的角色定位出「愛」與「被愛」者的身份位置;最後佛洛姆賦予人類的「愛」一個共同「本質」:「愛」是人類追求結合為一的終極方法。
  3. 現代西方社會中的愛及其瓦解:佛洛姆先是提出「文化」會影響人類的「愛」,後以西方資本主義對人類的影響為例說明「文化」如何影響人類,最後提出結論:西方社會的「愛」大多變成了「躲避孤獨」的方法。
  4. 愛之實踐:佛洛姆說明「愛」作為「藝術」的後設實踐(實踐的實踐)方法,並提出四個「愛的藝術」的實踐條件:格律(規則)、專注、耐心、對於這門藝術的無上關心,以此為全書收尾。

三、問題思辨:

佛洛姆非常大膽的處理了「愛」作為一門藝術所會遇到的種種問題,這類抽象層次很高的問題,往往是許多學者的燙手山芋,然而佛洛姆處理起這個人類社會的大問題時,不慌不忙,有條不紊,讀起來非常過癮。不過就算是這樣的精典著作,放到現代的來看,不可避免的還是出現了一些可以討論的問題:
  1. 佛洛姆因為將「愛」視為可以分析的藝術,引此從科學式的理性方法,建構出了「愛的藝術」。然而這樣的分析方法,卻成為了另一種極端的相對主義:忽視人類的情感/人性,將人類假設為純粹「理性」的生物。
  2. 佛洛姆與當時代的其他古典心理學者一樣,不停追尋著人類的集體心理「本質」,相信「愛」對於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意義。然而佛洛姆的理論將人類假設成思想單一的存在,是一件非常荒謬的錯誤:第一是無法證明每個人都有「愛」的能力,第二就算每個人類都有「愛」,但每個人對於「愛」的意義並不可能完全相等(哲學不就一直建構在這樣的思考上嗎?);就算每個人「愛」的意義都相同,但「愛」的方法、形式、對象也不可能相同。儘管追尋「本質」是那個時代共同的「大論述(metanarative)」,但這仍是建構在一種忽視個體「差異」的集體「認同」條件上,一旦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不相同的存在,這樣的迷思就很容易不攻自破了。
  3. 最後來談談佛洛姆理論的「性愛一體」論。佛洛姆堅信人類的「性」與「愛」始終是具有百分百的關聯,正如同性事一樣,有「愛」才能有滿足「性」的技術。佛洛姆始終無法將「性」與「愛」分離,這樣的論點在現在社會的開放風氣下,明顯是說不過去的,而佛洛姆之所以有此論點,可以發現大致是受到佛洛伊德的「道德」理論影響,相信人類都具有共同的「道德」標準/本質:滿足「性」(「合法性」的「性」)的條件,必須是先有婚姻才可以,是否具備婚姻成為「性」的道德標準。這樣的想法也反映出了當時整體社會文化對於「性」與婚姻、「愛」的普遍性看法。
讀過此書的讀者,應該非常清楚本文提出的問題,如果有不同的看法,也歡迎留言分享討論;還沒讀過的人,也不妨藉由此書來認識這位特別的心理學家吧!

閱讀版本:Erich Fromm(埃里希.佛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5月。
avatar-img
46會員
21內容數
本專題將以書評的方式,適時結合簡單的文學理論,並運用上位後設思考的模式,分析文學作品、理論專書。 上位後設思考,是藉由分析文章的架/結構、象徵/意象、技巧與作品內涵,但不涉及內容的分析法,屬於後現代的閱讀與分析模式。這樣的思考模式,是筆者正在大量推廣的文本分析法,邀請讀者一同加入新興閱讀人的行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程冠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本書出發的角度很特別,當大家不停在宣導「思考」的重要性時,丹尼爾卻說大腦是用來「不思考」的。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是荒謬,讓人錯愕。大腦不就是用來思考的嗎?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本書出發的角度很特別,當大家不停在宣導「思考」的重要性時,丹尼爾卻說大腦是用來「不思考」的。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是荒謬,讓人錯愕。大腦不就是用來思考的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埃裡希·佛洛姆的人本哲學,將愛視為一種創造的力量,教我們在深刻的聯結中尊重差異,追求自由與共存的平衡。他的智慧挑戰傳統,讓愛不再是依附,而是成長與和諧的途徑,啟發我們重新看待自己與世界。
分類:心理學 書名:《愛的藝術》 作者:埃里希·佛洛姆 個人評分:5/5 ————- 1、本書出版於1965年,內容有別於現代心理學書籍,沒有大量的心理學實驗介紹,反而更像是 哲學家 透過日常觀察論述自己看到的世界。 作者立場偏向社會主義&人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及早期佛洛依德偏父權的心理
Thumbnail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佛洛姆的一本經典著作,探討了愛的不同面向,包括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本書強調,成熟的愛是因為愛而需要對方,而非因為需要而愛對方。透過對愛的深入思考與理解,讀者可以學會如何愛自己與他人,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這本書不僅是對愛的定義及實踐的指引,也促使我們反思自身與他人的關係。
Thumbnail
作者:佛洛姆 譯者:梁永安 內容: 這是一本佛洛姆談論愛的書籍,內容有別於以往我們對愛的體認,拉高了我們以為愛的高度,但卻也使得愛重新回到我們之中。 愛不是「獲取」,而是給予;愛不是技巧,而是態度;愛不在他人那,而是一種可以也需要練習的藝術。 為什麼我們需要愛 ? 佛洛姆認為,每個時代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Thumbnail
愛的藝術源自佛洛姆的經典著作,闡述從孤獨到成熟的愛之道。本篇文章探討人類對愛的需求,解釋怎樣愛一個人,並指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之間的區別。
埃裡希·佛洛姆的人本哲學,將愛視為一種創造的力量,教我們在深刻的聯結中尊重差異,追求自由與共存的平衡。他的智慧挑戰傳統,讓愛不再是依附,而是成長與和諧的途徑,啟發我們重新看待自己與世界。
分類:心理學 書名:《愛的藝術》 作者:埃里希·佛洛姆 個人評分:5/5 ————- 1、本書出版於1965年,內容有別於現代心理學書籍,沒有大量的心理學實驗介紹,反而更像是 哲學家 透過日常觀察論述自己看到的世界。 作者立場偏向社會主義&人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及早期佛洛依德偏父權的心理
Thumbnail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佛洛姆的一本經典著作,探討了愛的不同面向,包括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本書強調,成熟的愛是因為愛而需要對方,而非因為需要而愛對方。透過對愛的深入思考與理解,讀者可以學會如何愛自己與他人,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這本書不僅是對愛的定義及實踐的指引,也促使我們反思自身與他人的關係。
Thumbnail
作者:佛洛姆 譯者:梁永安 內容: 這是一本佛洛姆談論愛的書籍,內容有別於以往我們對愛的體認,拉高了我們以為愛的高度,但卻也使得愛重新回到我們之中。 愛不是「獲取」,而是給予;愛不是技巧,而是態度;愛不在他人那,而是一種可以也需要練習的藝術。 為什麼我們需要愛 ? 佛洛姆認為,每個時代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Thumbnail
愛的藝術源自佛洛姆的經典著作,闡述從孤獨到成熟的愛之道。本篇文章探討人類對愛的需求,解釋怎樣愛一個人,並指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