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愛的藝術》:比起「被愛」,更是學習「去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愛──它多麼抽象,又往往被視為很個人化的情感,只流動於幾個特定對象之間。

愛──市面上關於它的書,大多講述童年經驗如何影響婚戀行為、選擇,或教授迷茫男女「如何攻心」的戀愛技巧,卻從未有一本書談論愛的高度及得上《愛的藝術》。

不得不說,《愛的藝術》是一本「後勁很強」的書,給我帶來不小的震撼;這種震撼在於,裡頭的概念不但能與我的生命經驗產生連結,也有方法落實於生活中。個人認為,作者佛洛姆在本書的「創舉」大致有二:

raw-image



 一、多數人認為愛毋須學習,佛洛姆提倡去愛

首先,人們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非「去愛」,因此解決之道是提升自身魅力。

再來,人們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非「能力」不足;比起去愛,找到值得愛的對象更難。

最後,人們混淆了「墜入」情網的經驗與長久「在愛中」的狀態,才會誤以為愛沒什麼好學。

然而,佛洛姆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將愛視為一種能力、技藝、藝術,跟音樂、繪畫、木工、醫學或工程藝術一樣需要學習。
 


二、論述結合心理學的微觀和社會學的宏觀

為了說明愛的問題為什麼與一個人的能力有關,佛洛姆以其社會經濟學背景去理解、解釋愛的種種觀點與行為──親子愛(對母愛的著墨尤其詳細)、兄弟愛、男女愛、自愛、對神的愛──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我個人從中獲益最多的,正是他這種社會學視野──
 
■ 愛的對象

佛洛姆這麼定義「愛的對象」:

▍ 愛主要不是一種和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取向,這種態度或取向決定了一個人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聯繫性,而不是指向某個愛的「對象」。如果一個人只愛另一個人,卻對其他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愛,而只是一種共生性依戀,或是一種擴大的自我中心主義。(…)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如果我能夠對某個人說「我愛你」,我必然也能夠說:「我愛你之中的每個人,我透過你愛世界,我愛你之中的我自己。」(頁97〜98)

對於「愛」,佛洛姆強調的不是兩個個體之間的關係,而是彼此作為「世界一分子」之間的連結;人與人俱在複雜的社會網絡中,「愛」無法脫離這面網絡發生。並且,在真正的愛中,「我們全都是一體,但我們每個人又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個體」(頁109)
 


■ 人們為什麼愛

本書第二章〈愛的理論〉中,佛洛姆將愛視為人類生命難題的解答,而人類生命的難題無非是「分離的焦慮」;這種對生命、生存的焦慮可說是生而為人的必然。因為,人類脫離了動物界,脫離了本能(無法像動物一樣只憑本能活著),也就與自然界分離。
 
▍ 當人誕生(這裡的人兼指全人類和個人),就從一個確定的處境中被拋出(這處境和本能一樣確定),被拋入一個不確定和開放的處境之中。這時候,唯有過去的事情是確定,而對於未來,只有死亡是確定。(頁53)
 
而人類的理性使我們覺察到了這種分離,因而產生深深的孤獨感。為了克服分離所致的孤獨(全人類生命的根源處境),實現合一,歷史上不同的族群發展出不同的文化與社會制度;有人服從威權,有人遵守規則,有人步入婚姻……

但是,我們究竟是自己情感的主人,主動行使我們的意志,做出「行動」;抑或只是被動地遭「激情」驅使,受到我們自覺不到的動機(克服焦慮、逃避孤獨)所制約?

度過社會生活是如此,同樣的,「愛」也是這麼一回事。

佛洛姆從人類的存在談起,由此切入談論我們面對「愛」的態度──我們與人「相愛」,究竟是因為樂於付出、給予(「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或只是兩個逃避孤獨的人共生依存(「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 現代人的愛情觀

如今,說到現代愛情觀,正如同我們說「現代生活」,是以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結構為代表的。佛洛姆從文明/文化結構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 如果愛是成熟的、是創造性人格所具有的一種能力,那麼一個人的愛的能力將視乎他所身處的文化對一般人人格的影響力而定。如果我們談論現代西方文化中的愛,我們乃是要去問西方文明的社會結構,及其產生的精神是否有助於愛的發展。(頁143)
 
佛洛姆認為西方生活不利於愛的發展,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主導的社會中,人們理解並表達愛的方式已經背離了愛的本質。對此,本書第三章〈現代西方社會中的愛及其解體〉有更完整的論述,但簡單來說:

每個社會和社群都設法用最有利於它們自我保存的方式表達愛。例如,一個威權社會將愛的概念理解為對威權的愛與感激,如此一來,一個以順從威權為基礎而建立的社會制度才能良好地運作下去。

對一個以競爭和成功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社會中,愛的能力取決於人們能否拿出最好的一面,認為只要受人歡迎、事業成功,就能尋得愛;而資本主義的運作,某種意義上正仰賴於每個人對此深信不疑、通力合作才能維繫。


讀到這兒,我不禁反思:

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擇偶標準,其實深受資本主義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復,而是變成可被交換的商品。

儘管我們對愛情懷有憧憬,但許多人在愛的實踐中,讓愛情與婚姻形同交易,好像我們只要夠帥夠美夠有錢夠有才華,就(才)值得被愛,而有個如此出色的伴侶,足讓人引以為豪。

我們以種種條件,交換他人的愛;同樣的,他人亦以種種條件,交換我們的愛。然而,對佛洛姆而言,這並不是愛,而只是資本主義的弊端之一。


 
閱讀《愛的藝術》,我多了許多反思的角度,尤其得以檢視自己行事的動機,無論是愛自己(是自愛?還是自戀?書中亦有精采的論述)、愛人、愛生命,亦或愛事情──「愛」不只是對特定對象的愛,而是人何以存在的主動力量。

本書前三章以理論為主,喜愛思想激盪的讀者會覺得深具啟發性;重視實踐的讀者,也能在第四章〈愛的實踐〉中,感到踏實。

而新譯本的譯文不只流暢優美,甚至透著詩意,讀來十分享受;附錄也收錄了佛洛姆的生平介紹和自傳性資料,幫助讀者更了解佛洛姆的思想歷程,他是個怎樣的人,身處世界脈動中,腦袋裡的思想又如何緊繫於斯……即便我不完全同意他對「神」的觀點,依然十分推薦《愛的藝術》。

-.-.-.-.-

|題外話|

早在N年前,朋友便推薦我讀《愛的藝術》,我記在書單上,但僅止於此;距今兩年前,《愛的藝術》推出新譯本,高居網路書店暢銷榜,我買下它,卻遲遲未讀。

近兩週,我在不同時間,看見不同對象在臉書上談論《愛的藝術》,起碼看見了三次。它出現的頻率之高,我不得不視為某種來自宇宙的「暗示」──「你該讀一讀這本書。」 
 
我想,這些現象顯示一件事:

這本書問世將近七十年,至今依然有很多、很多人閱讀(其中不乏年輕人)。於是,我從書櫃拿起它……


avatar-img
45會員
10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鴿白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書主要的內容是近代到當代日本兒童觀的演變和影響,因為許多關鍵觀念從歐美引進,當然也少不了對歐美社會與文化「土壤」的著墨。於今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制度和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原來那麼短;而它們不是自然而然的,實際上是被建構而成並環環相扣的。
「你所說的心,」我說:「或許是探究裘西時最困難的部分。它就像是一棟有許多房間的屋子。即便如此,一個忠實的愛芙,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她會走遍每個房間,一間間仔細探究它們,直到它們變成她自己的房間。」──《克拉拉與太陽》
少女時期的椿是這樣的。 讀張愛玲的小說,盯著那蒼涼豔麗的字句,直感到難受,彷彿自己和家人也是書中的角色似的,讓她渾身不自在,覺得荒謬極了。 書裡書外,到底哪邊才是真實呢?
我上一次看希臘羅馬神話,大概還在讀高年級或國中。時隔多年,神話故事的脈絡幾乎忘光了,只記得閱讀時屢次感到「出人意表」和「貴圈真亂」。 最近,某個出版前輩建議,讀西方文學應該從神話下手,因為這是根源,很多文學作品的元素來自於此。
相較於第一集,續集寫的是「經營關係」。 這一次,鳩子化身「主角」,她和守景家的日常成為主線,文具店客人的故事則作為推進主線故事的「潤滑劑」;第一集的地景和人物依然存在,並加入新角色,讓代筆人的生活增加變化。
《夢中的舅舅》是半小時就能看完的小書,然而後勁很強,讓我一陣鼻酸。 網路書店介紹這本書「以哀而不傷的方式探討死亡的議題」,非常貼切。 作者湯本香樹實(1959-)是日本知名童書作家,文筆被評價為「清新自然、細膩感人」,作品主題多半與親情、友情和生死有關。 我則是第一次讀她的作品。
本書主要的內容是近代到當代日本兒童觀的演變和影響,因為許多關鍵觀念從歐美引進,當然也少不了對歐美社會與文化「土壤」的著墨。於今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制度和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原來那麼短;而它們不是自然而然的,實際上是被建構而成並環環相扣的。
「你所說的心,」我說:「或許是探究裘西時最困難的部分。它就像是一棟有許多房間的屋子。即便如此,一個忠實的愛芙,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她會走遍每個房間,一間間仔細探究它們,直到它們變成她自己的房間。」──《克拉拉與太陽》
少女時期的椿是這樣的。 讀張愛玲的小說,盯著那蒼涼豔麗的字句,直感到難受,彷彿自己和家人也是書中的角色似的,讓她渾身不自在,覺得荒謬極了。 書裡書外,到底哪邊才是真實呢?
我上一次看希臘羅馬神話,大概還在讀高年級或國中。時隔多年,神話故事的脈絡幾乎忘光了,只記得閱讀時屢次感到「出人意表」和「貴圈真亂」。 最近,某個出版前輩建議,讀西方文學應該從神話下手,因為這是根源,很多文學作品的元素來自於此。
相較於第一集,續集寫的是「經營關係」。 這一次,鳩子化身「主角」,她和守景家的日常成為主線,文具店客人的故事則作為推進主線故事的「潤滑劑」;第一集的地景和人物依然存在,並加入新角色,讓代筆人的生活增加變化。
《夢中的舅舅》是半小時就能看完的小書,然而後勁很強,讓我一陣鼻酸。 網路書店介紹這本書「以哀而不傷的方式探討死亡的議題」,非常貼切。 作者湯本香樹實(1959-)是日本知名童書作家,文筆被評價為「清新自然、細膩感人」,作品主題多半與親情、友情和生死有關。 我則是第一次讀她的作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愛常被簡化為感情和浪漫。然而,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需透過給予、照顧、責任、尊重和理解來實現。本文探索愛的意義,指出成熟的愛是一種積極的選擇,而非被動的感受。透過對其中的深層探討,我們能夠重新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學會愛,讓愛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
Thumbnail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佛洛姆的一本經典著作,探討了愛的不同面向,包括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本書強調,成熟的愛是因為愛而需要對方,而非因為需要而愛對方。透過對愛的深入思考與理解,讀者可以學會如何愛自己與他人,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這本書不僅是對愛的定義及實踐的指引,也促使我們反思自身與他人的關係。
Thumbnail
作者:佛洛姆 譯者:梁永安 內容: 這是一本佛洛姆談論愛的書籍,內容有別於以往我們對愛的體認,拉高了我們以為愛的高度,但卻也使得愛重新回到我們之中。 愛不是「獲取」,而是給予;愛不是技巧,而是態度;愛不在他人那,而是一種可以也需要練習的藝術。 為什麼我們需要愛 ? 佛洛姆認為,每個時代
Thumbnail
透過心理學角度深入探討愛的定義、不同形式及其對個體和文化的影響,瞭解愛如何從多種層麵塑造我們的生活和心靈。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Thumbnail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佛洛姆心理學中對成熟愛的五個要素,包括給予、照顧、責任、尊重、瞭解。透過充分享受奉獻的喜悅、對愛的照顧和責任感、真正瞭解與尊重對方,實踐出真正的愛。最後分享了愛的意義和價值,並推薦相關書籍。
Thumbnail
愛的藝術源自佛洛姆的經典著作,闡述從孤獨到成熟的愛之道。本篇文章探討人類對愛的需求,解釋怎樣愛一個人,並指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之間的區別。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愛常被簡化為感情和浪漫。然而,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需透過給予、照顧、責任、尊重和理解來實現。本文探索愛的意義,指出成熟的愛是一種積極的選擇,而非被動的感受。透過對其中的深層探討,我們能夠重新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學會愛,讓愛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
Thumbnail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佛洛姆的一本經典著作,探討了愛的不同面向,包括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本書強調,成熟的愛是因為愛而需要對方,而非因為需要而愛對方。透過對愛的深入思考與理解,讀者可以學會如何愛自己與他人,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這本書不僅是對愛的定義及實踐的指引,也促使我們反思自身與他人的關係。
Thumbnail
作者:佛洛姆 譯者:梁永安 內容: 這是一本佛洛姆談論愛的書籍,內容有別於以往我們對愛的體認,拉高了我們以為愛的高度,但卻也使得愛重新回到我們之中。 愛不是「獲取」,而是給予;愛不是技巧,而是態度;愛不在他人那,而是一種可以也需要練習的藝術。 為什麼我們需要愛 ? 佛洛姆認為,每個時代
Thumbnail
透過心理學角度深入探討愛的定義、不同形式及其對個體和文化的影響,瞭解愛如何從多種層麵塑造我們的生活和心靈。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Thumbnail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佛洛姆心理學中對成熟愛的五個要素,包括給予、照顧、責任、尊重、瞭解。透過充分享受奉獻的喜悅、對愛的照顧和責任感、真正瞭解與尊重對方,實踐出真正的愛。最後分享了愛的意義和價值,並推薦相關書籍。
Thumbnail
愛的藝術源自佛洛姆的經典著作,闡述從孤獨到成熟的愛之道。本篇文章探討人類對愛的需求,解釋怎樣愛一個人,並指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