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草,日本視為珍寶|宋應星.《天工開物》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讀唐詩,讀到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一首,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慢著慢著,請問詩中第一句的「鋤禾」是什麽意思?讀唐詩讀了這麽多年,好像對唐朝農業的基本認知也沒有欸……於是動手找一下關於唐朝農業技術的資料。然後發現,不要說唐朝,對現代農業知識也不懂,證據就是我說不出每天都在吃的米是怎麽做出來的……看來我要好好反省,再好好學習。
Google古代(已經不限唐朝,先把範圍拓寛)農業資料時,發現了《天工開物》,而且有電子書,當然要好好看看,惡補一下知識量是0的農業知識。這裡先抛一個問題,成語「五穀豐登」,卡牌遊戲《三國殺》裡有這張牌,效果是……有點扯遠了,你知道五穀是指哪五種作物嗎?先不告訴你,看看你能說出多少種穀類作物。我沒看書之前只能說出三種……丟臉啊…...
介紹《天工開物》前先來說說作者宋應星。他是明末崇禎時期的人,出身在沒落的官宦家庭,是官宦,就是祖先當官,官宦不是宦官,雖然之後會有宦官登場,但不要搞混這兩者。他跟哥哥考上舉人後,兩人決定上京考會試。會試大概等於國家級的考試。他們兩人考了五次,都沒有考上,而當時他們兩都不年輕了,哥哥五十四歲,宋應星四十五歲,也因此他們決定不再應考。同時在多次赴京途中,看到地方官吏魚肉百姓,見識到官場的各種腐敗(當時朝權朝野的宦官就是既不忠也不賢的魏忠賢),社會上種種民不聊生的情形,令他對中舉的期待日漸遞減。
同時在苦讀應考的過程中,宋應星體會到讀書人原來對日常生活用品一無所知。吃飽不知米何來、穿暖不知衣何成(現在好像也是欸……)。有讀書人甚至輕視種農作衣之人,於是決心寫出農業與手工業技術的書籍。決定不再應考之後,宋應星在家鄉分宜縣擔任教諭,即督學;哥哥到桐縣擔任縣令,桐縣離絲織重鎮嘉興、湖州很近,宋應星去探望哥哥時,也應該會經過,這點可以在《天工開物》裡對嘉興湖州的養蠶業特別關注找到線索。
宋應星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到農村和作坊裡學習農業與技術知識。宋應星親身在各地調查,取得第一手資料,不只書寫,還把當時人們的勞動姿態畫下來,讀者不只看到文字,還有生動的圖畫。看來宋先生不只會寫字、田野調查和丹青也是不錯的。而他擔任教諭之時,有充分時間可以整理資料和寫作。看來擔教諭應該是蠻閒的。
說完了作者,就要說《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什麽意思?根據民初學者丁文江(他之後還會出場)的說法,「物生自天,工開於人,曰天工者,兼人與天言之耳。」這句應該不會看不懂吧?「天工」就是自然之力,利用天工加上人工就是「開物」。宋應星寫作《天工開物》時,清兵正在進犯明朝,國內闖王李自成也舉兵起事,加上宋應星本身沒什麽錢,因此他的作品都是匆匆出版,未加細查與潤飾。但也已經比當時流行的「八股文」好很多了。
接下來是重點了!!那前面寫的是什麽?這種事情不要那麽在意嘛……(心虛)
《天工開物》成書出版以後,在中國沒有受到重視,一來只有出版兩次、二來印數少,再上最緊要的讀書人不重視農工知識。清朝的乾隆皇帝下令編修《四庫全書》,在《天工開物》中發現「北虜」「東北夷」等帶有反清的字句,因而未被收入。明代之後,中國人幾乎都不知道有《天工開物》這本書。
那《天工開物》如何在再次出現在中國?難道是考古發現,又或者有人藏起來?非也非也,這全是托日本的福。你沒看錯,就是日本。《天工開物》傳入了日本,在日本流行三百多年。直到民國初年被一位地質學者學家發現,才再次在中國面世。那位學者就是剛才提到的丁文江。《天工開物》從日本帶回中國當中有經歷一些曲折。丁文江在雲南做地質研究時,讀到一本書,當中大量引用《天工開物》內容,他回到北京,想找到《天工開物》這本書,卻苦無成果。後來他的朋友兼同行章鴻釗,說他在日本東京帝國圖書館見過,於是丁文江想盡辦法,託朋友抄回來。可是呢,那位朋友已讀不回,音訊全無。後來丁文江的前輩羅叔醖,手邊有「菅生堂」版本的《天工開物》,借給丁文江看,丁文江老實不客氣抄下來,插圖部分用照相機製版,打算重新出版。可是呢,羅先生的那本《天工開物》被蟲蛀過,錯字漏字不少,加上要理解原書內容也需要時間,於是延緩了出版時間,雖然章源釗後來帶回一本完整版,可是有一名叫陶湘的人,根據日本「尊經閣」版本,與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對照,先丁文江一步出版。從《天工開物》初版到重新出現在中國,相隔三百多年。這樣說來,《天工開物》能在中國重現應該是陶湘的功榮吧??但如果日本也不重視的話,《天工開物》失傳的機率肯定更高。
在中國被忽視,在日本受到重視的書不只《天工開物》,還有魏源的《海國圖誌》。《海國圖誌》是林則徐的幕僚魏源所編寫,為的是想要了解中國以外各國的情報。魏源書寫之時,雖然仍以「天朝大國」自侍,但關於各國的資料也是極有參考價值。可惜,中國傳統士大夫不重視。《海國圖誌》傳到日本後,也是廣為流傳,影響了一代幕末武士。對明治時期日本開國維新,有助瀾之功。
其實,中國原本有很多值得保留的東西,因各種理由而失傳,反而在日本保留下來。如《蘭陵王入陣曲》原譜,有些唐朝時期的文物還保留日本奈良的正倉院博物館裡。唉……中國人不重視的東西,鄰居日本好好保存下來,現在要看反而只能到日本去了……唉……
對了,「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指的是「麻、豆、麥、小米、黍」。五穀裡沒有稻。推測應該是五穀是北方人說的,稻是南方作物,相信五穀是比較早期的說法。這是五穀的其中一種說法,還有其他說法,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Google。
最後附上《天工開物》中的部分插圖給大家看看。當中可看到不少農民的智慧。
封面: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擊壤:老人用杖敲打土地打拍子。相傳是夏商時的民歌。歌曲意思:日出就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鑿井裡的水喝,耕田而食,統治都要管我什麽呢?
水車:在湖泊、池塘等靜止水域,會以人力或牛力牽引水車,引水至田中灌溉。(水不動人動)
筒車:鄰近河流等動態水域,則用筒車,借水力引水至水糟中,在引流到田地裡,不用時則將筒車中的水輪固定住即可。若地勢較高,則會加上延長管線,讓筒車的水緩慢地帶上來。(水動人不用動,不用電!好強!!!)
拔車:水域若在低處,則會使用拔車,通常以人力踩踏,讓以木板撥弄水面,引水裝滿木格,一格一格逆流入高處的田地。(讓低水往上流,很強!)
耘:以手將稻田之雜草除去,謂之「耘」。(耕耘中的耘原來是這意思。)
耔:撐著木棍,用腳把田中的雜草踩彎,令其不能生長,謂之「耔」。(原來雜草不只有拔除,還有踩彎。)
耒耜:耒耜是一根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樑,用以翻土,是之後犁的前身,或用人力以耒耜翻土,或用牛力使耕田速度更快。(翻田不用死力,很聰明!)
耨:以鋤鋤地除草,謂之「耨」。(鋤禾日當午的鋤應該就是這個吧?)
轆轤:利用轉動木軸與繩索,即可汲取并中或深處的水源。(水井版升降機)
桔槔:利用槓桿原理,把繩索綁於橫木上,一端繫水桶,一端繫重物,讓其交替上下,即可從井中打水上來。(古代人早就在用槓桿原理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12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眾讀PopRea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魔術師利用各種手法取得資訊,表演時常用到的掩眼法與不知不覺中讓人缷下心防的話術都有用到,當然少不了道具。魔術師與警察的互動也是蠻有趣的。
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也能聽見不同的聲音,包括支持與反派聲音。不是教單單學生什麽是好,什麽是壞,而是讓學生學生認知不同觀點與論述,再選擇立場,這就是民主運作的基石:思辨能力。
理想的狀況是執法與司法人員都依證據說話,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
從弄食物的方法思考思考食物的製造過程,想要麵包需要先取得穀類,還有麵包爐,再烘焙麵包。一個麵包所需的原料還有製造過程是很花時間的,從這也看到了食物的「價值」,還有看見人與土地、社區的關係。
臉書、IG、Netflix(對用戶)做著跟書店老闆同樣的事。決定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看見,又有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優先看見。當中的篩選與排序原則又是什麽?抱歉,這些大公司沒有說,大概也不會說。用戶只能靠猜和小程度的的測試來嘗試逆推演算法。
少,但是更好,剛說的幾件事情不是必要,就是我喜歡的,沒彈性有什麽關係,這世界本來就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人總得要取捨。
魔術師利用各種手法取得資訊,表演時常用到的掩眼法與不知不覺中讓人缷下心防的話術都有用到,當然少不了道具。魔術師與警察的互動也是蠻有趣的。
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也能聽見不同的聲音,包括支持與反派聲音。不是教單單學生什麽是好,什麽是壞,而是讓學生學生認知不同觀點與論述,再選擇立場,這就是民主運作的基石:思辨能力。
理想的狀況是執法與司法人員都依證據說話,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
從弄食物的方法思考思考食物的製造過程,想要麵包需要先取得穀類,還有麵包爐,再烘焙麵包。一個麵包所需的原料還有製造過程是很花時間的,從這也看到了食物的「價值」,還有看見人與土地、社區的關係。
臉書、IG、Netflix(對用戶)做著跟書店老闆同樣的事。決定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看見,又有哪些資料會被哪些人優先看見。當中的篩選與排序原則又是什麽?抱歉,這些大公司沒有說,大概也不會說。用戶只能靠猜和小程度的的測試來嘗試逆推演算法。
少,但是更好,剛說的幾件事情不是必要,就是我喜歡的,沒彈性有什麽關係,這世界本來就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人總得要取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蜀國的古代故事,涉及從天上掉下來的男子杜宇和復活的楚國男子鱉靈,以及他們的歷史背景。文章同時探討了三星堆文明的獨特性,指出其與傳統黃河流域文明的不同,強調了川蜀地區的文化重要性,並提及三星堆出土文物及其與臺灣的貿易關係。故事和考古發現讓人對古代中國的文明多樣性有了更深的瞭解。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唐太宗曾說:「小人最聰明,也最識時務,他們發覺他們那一套在這個環境中行不通時,必然會改玄易轍。」 以小搏大 東亞政治史上的第一英主,時至今日,在日本人心目中尚無人可與比擬的偉大政治領袖就是中國大唐貞觀之治的帝
二、吉凶轉念之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元朝至正年間山東人元自實,生來質樸魯鈍,不通文墨,但家境很富足,以祖產田地莊院之利得為生。同鄉有一個人繆材,得授福建一個官職,因缺少路費,便向元自實借了三百兩銀子(當時小康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約5兩銀子)。元自實因為同鄉交情很深,如數借給了他,也不曾向他
Thumbnail
《唐語林》裡面的材料主要是雜史筆記,並非「大歷史」的史料;《唐語林》最寶貴的地方是「小歷史 」,是珍貴的私家記錄、獨門記錄,這些資料是反映唐代士人社會心靈深處的珍貴紀錄。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天上的星就是地上的人 想到觀測星空,除了北斗七星、牛郎織女星外,最容易想到的就是12個星座,北極星等,記憶裡學的天文知識多是西方的知識,偶然發現西西的這本小說「欽天監」,是關於中國天文曆法的歷史小說,不同角度看天文知識,內容豐富並引用天象、曆法、歷史事件的等史料片段增加現實感。
Thumbnail
班固《詠史》一詩,許多文學史書都提到:是中國文學史第一首文人創作的五言古詩。比如早期的文學史家羅根澤《樂府文學史》、當代學者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都如此主張。 班固《詠史》有何歷史意義與價值?是本文所要回應的主題。
Thumbnail
近來重看新田次郎的《武田信玄:風林火山》和海音寺潮五郎 的《天與地.軍神上杉謙信》,在看的過程中常常會對提到的地名、勢力、地形、進軍路線感到困惑,不知道書中所提的佈陣是什麼情境,就算之前常玩《信長野望》系列遊戲,大抵對軍勢有些了解,即使偶爾搭配google地圖神遊戰國時代,還是不甚了解。
Thumbnail
悠波歷經十年構思的 《天鏡詩紀 星花火下的詩歌》。 星秤看了之後很喜歡於是想幫他介紹一下。 故事如下: 傅升是一名普通高中生,受到三國時代的仙人左慈引導,穿越至古代神州,一個稱為「天朝」的世界。在這裡,人們獲得了左慈所創的「轉世」、「轉魂」、「轉靈」、「神武」、「神符」、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蜀國的古代故事,涉及從天上掉下來的男子杜宇和復活的楚國男子鱉靈,以及他們的歷史背景。文章同時探討了三星堆文明的獨特性,指出其與傳統黃河流域文明的不同,強調了川蜀地區的文化重要性,並提及三星堆出土文物及其與臺灣的貿易關係。故事和考古發現讓人對古代中國的文明多樣性有了更深的瞭解。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唐太宗曾說:「小人最聰明,也最識時務,他們發覺他們那一套在這個環境中行不通時,必然會改玄易轍。」 以小搏大 東亞政治史上的第一英主,時至今日,在日本人心目中尚無人可與比擬的偉大政治領袖就是中國大唐貞觀之治的帝
二、吉凶轉念之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元朝至正年間山東人元自實,生來質樸魯鈍,不通文墨,但家境很富足,以祖產田地莊院之利得為生。同鄉有一個人繆材,得授福建一個官職,因缺少路費,便向元自實借了三百兩銀子(當時小康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約5兩銀子)。元自實因為同鄉交情很深,如數借給了他,也不曾向他
Thumbnail
《唐語林》裡面的材料主要是雜史筆記,並非「大歷史」的史料;《唐語林》最寶貴的地方是「小歷史 」,是珍貴的私家記錄、獨門記錄,這些資料是反映唐代士人社會心靈深處的珍貴紀錄。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天上的星就是地上的人 想到觀測星空,除了北斗七星、牛郎織女星外,最容易想到的就是12個星座,北極星等,記憶裡學的天文知識多是西方的知識,偶然發現西西的這本小說「欽天監」,是關於中國天文曆法的歷史小說,不同角度看天文知識,內容豐富並引用天象、曆法、歷史事件的等史料片段增加現實感。
Thumbnail
班固《詠史》一詩,許多文學史書都提到:是中國文學史第一首文人創作的五言古詩。比如早期的文學史家羅根澤《樂府文學史》、當代學者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都如此主張。 班固《詠史》有何歷史意義與價值?是本文所要回應的主題。
Thumbnail
近來重看新田次郎的《武田信玄:風林火山》和海音寺潮五郎 的《天與地.軍神上杉謙信》,在看的過程中常常會對提到的地名、勢力、地形、進軍路線感到困惑,不知道書中所提的佈陣是什麼情境,就算之前常玩《信長野望》系列遊戲,大抵對軍勢有些了解,即使偶爾搭配google地圖神遊戰國時代,還是不甚了解。
Thumbnail
悠波歷經十年構思的 《天鏡詩紀 星花火下的詩歌》。 星秤看了之後很喜歡於是想幫他介紹一下。 故事如下: 傅升是一名普通高中生,受到三國時代的仙人左慈引導,穿越至古代神州,一個稱為「天朝」的世界。在這裡,人們獲得了左慈所創的「轉世」、「轉魂」、「轉靈」、「神武」、「神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