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副標:免費+自由,一個經濟系畢業生的不用錢生活實驗,書名很吸睛,翻了幾頁,作者打算在不花一毛錢的情況下,渡過一整年,他的偶像應該是魯賓遜。作者不只在腦袋裡想想、用嘴巴說說,而是真的去做。不花錢,要如何解決「住」、「吃」、「交通」這些人類生存所需的事物?作者告訴讀者,沒錢也可以生存。這違反了很多人的「直覺」,沒錢怎麽交房租、買東西吃?還真的可以!
首先作者為自己立下條件:
一年內不用錢(書名的由來),包括現金、信用卡、支票或等同替代品;
如果朋友請客,而且不是出於擔心的話可接受;
不用公共電力;
自行處理廢物;
開展不花錢生活以先,作者用了六個月時間準備,他先列出生活需要用錢的東西,再一個一個準備。「食物」、「能源」、「保暖」、「交通」、「娛樂」、「燈光」、「通訊」、「閱讀」、「藝術」是作者生活需要用錢的東西。(你也可以看看有自己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需要花錢),然後排次序,首先要解決的是「居住」問題。
「居住」不只是房子,還有水電、廁所、煮食等需求。作者考慮過帳篷、蒙古包、宿營車等棲身之所。在一個資源回數網站上,他貼了徵求「帳篷、蒙古包、宿營車」的帖文,然後神奇的事發生了,有人送他一輛拖車,不收分文,沒有任何附帶條件把車送了給作者。車主一直把車放在車庫裡,每個月要花二十五英鎊,車主不願花心力賣,看到作者的貼文就把車送了。有了車,還要解決停車的地方,市區很難找到免放泊車的地方。作者找到了一個經營農場的團體,為他們做義工,換來車可以停放的位置。解決了停放問題,還有所有動物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排便。作者弄了一個「堆肥馬桶」(compost toilet),不用沖水,應該說不需沖水,把大便變為土地的肥料。如廁地方弄好了,還有水、電、生火。停放車的地方附有河流,可以取水,電力作者劍指太陽能發電,由於在二手市場上找不到太陽能板,於是買了個新的。還有用手搖充電手電筒照明,電筒是之前朋友送的禮物。而生火就弄了個「火箭柴爐」,這裡不多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Google。
「住」大致安排好,就到「吃」。作者有四種方法可以把食物弄到手。
第一種:採集,就是採集野生食物,不過需要比較多的知識量,不一直學習的話比較維,作者在書裡了介紹了「無所不吃的廚師」(Roadkill Chef) Fergus Drenan。他做菜的原料就是採集的。
第二種:都市採集,就是城市別人不要的食物,其實很多食物狀態還好,因各種原因,比如賣相、過了最佳賞味期限等不能賣給人,就被丟棄了,其實很多還能吃的。
第三種:小規模種植場,作者推崇「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模仿大自然,創造人類生活環境和食物生產體系的方法。這裡推一本有關樸門設計的書—《向大自然學設計》。
第四種:交換,直接用勞力換食物,作者工作九小時換到五十五磅燕麥,有人覺得不划算,作者認為要弄到燕麥,需要裁種、除草、澆水、收成、再製成麥片,所需的的工時就超過九小時了。這裡又推另一本書叫《未來食堂》,其中就有工作換食物的真實故事。
從弄食物的方法思考思考食物的製造過程,想要麵包需要先取得穀類,還有麵包爐,再烘焙麵包。一個麵包所需的原料還有製造過程是很花時間的,從這也看到了食物的「價值」,還有看見人與土地、社區的關係。
「住」、「吃」基本上沒問題,還有「交通」。作者用車胎、碎布、二手腳踏車內胎製作夾腳拖,還有預備了一輛腳踏車,自行車會壞,朋友就幫得上忙。這裡點出朋友比金錢重要。
以上只是預備一年不用錢的過程,還沒展開正式的生活,正式不用錢的生活會出現計劃裡沒顯示的問題,比如冬天時會有老鼠到宿營車裡跟作者作伴,牠也只是求個可以溫暖過冬的地方,還有如何不用錢遠渡重洋到老家過聖誕節等等,全都是作者真實的經歷。
看完這本書的當下,個人反思蠻多的。作者說到生產和輸送電力的過程已經用了電力的三分二,還有很驚覺現代人對電的依賴程度之高,沒了電,現代人還能否生存?這裡推一部電影《生存家族》講述沒了電力的城市人如何求生,蠻發人深省。很多人過著日常生活,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實情當然不是,房屋、食物、電力、水、都是經過一連串的工序才到我們手裡,把垃圾丟到垃圾車之後,垃圾又會到哪去?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下一代、還有下下下一代都需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
要像作者那樣不用錢過生活,對很多人來講不是易事,但我們可以小小的改變開始。早睡早起就能用少一點電力,也能省一點電費;每個星期吃一天素,對身體有益又能做減少碳排放,能長期吃素的朋友,熱烈歡迎你加入素食者行列;交通上多坐交通公具,既省油錢又能省停車費,最近個人開始用滑板車代步,既能帶上交通工具,又可以在提高行走速度,一舉兩得;直接約朋友出來見面,既省電訊費又省電費。
還有一點很重要,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人生存所需要的東西沒有很多,更多的物質不見得會帶來更多的快樂,但好朋友與輕鬆的生活能使人活得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