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佳希區考克老片五部

1.《美人計》Notorious(1946)
希區考克有兩、三個高峰期,雖然他是被認為幾乎每一部片皆精采的導演。
如說三個高峰期,則是1934~1937的英國時期、1945、1946的《意亂情迷》(Spellbound)、《美人計》的四十年代時期,以及 1957《伸冤記》(The Wrong Man)、1958《迷魂記》(Vertigo)的五十年代時期。 這其中,我認為四十年代的那一時期,片子的氣質最佳,回味也最清美。五十年代至末尾,已有些愈成熟又愈發調皮,終弄出《北西北》那樣的已顯輕浮的庸俗片型矣。
《美人計》主要是講出女主人翁的死心塌地的那種質地。這由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 1915-1982)在片頭出場時的眼神,再加上男主人翁卡萊.葛倫(Cary Grant, 1904-1986)出場的先前只有背影、繼而現臉時雙眼之凝注,這段片頭,堪稱此片的最富魅力之處。
英格麗.褒曼的眼神,是此片感人的核心;而此眼神,在1942年的 《北非諜影》(Casablanca)已出現過了。希區考克不知是自《北》片獲得用褒曼的靈感抑是別的。
一個女人,因為太愛她的男友,寧願為他犧牲自己的美貌或身體;這樣的故事,在銀幕上,最重要是怎麼令人相信。褒曼臉上滿盈的愛,算是做到了。
張愛玲多半不會錯過這部四十年代中期的好萊塢名片。後來她構思〈色,戒〉不知有否想過英格麗.褒曼那深情似海的癡癡眼神?

2.《迷魂記》Vertigo (1958)
1997年新銳導演David Fincher拍的《致命遊戲》(The Game),我常說,必定靈感來自希區考克的《迷魂記》。主要這是一部主人翁重新探訪他原先一直害怕的某個「高處」。
這又是一部關於男人一意要女人扮演他心中希望的模樣(或是從前他愛過之人的形象)而備顯霸道、幾不可自已的故事。有研究希區考克這個奇才的變態心理一派說法:希翁原意Vera Miles(曾演 The Wrong Man)演《迷》片,然她突然結婚了,且懷孕了,希翁心中很不是滋味,便找了Kim Novak來演,並令Novak的粧扮很貼近Vera Miles,算是心中的補償。
《迷魂記》又是一部「舊金山電影」,其中高高低低的山城與不時海灣的美景,交織出人物心底的奇特變化,是一部只有希區考克才拍得出的片子。

3.《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 (1943)
希區考克自謂他所導的影片中最喜歡的一部。故事中有一幀照片,攝於1888年,而主人翁謂「五十三年前」,可知當時是1941年,亦即美國尚未加入二次大戰(當年的年底方加入),是美國社會最平靜美好的年代,也是美國「小鎮」人情最醇、世風最善而劇作家Thornton Wilder最擅描繪、緊張大師希區考克最想自此中抽析出最撼人情節的絕佳電影場景。
片頭女主角Teresa Wright躺在床上做著少女的夢,自言自語,想要怎麼規劃她的人生便可以怎麼規劃,這樣的時代,台灣也曾有過,但曾幾何時,早已消失了。
奧遜.威爾斯1946年的The Stranger,亦是純樸小鎮中寄居了危險人物的類似平靜場景,只是此片已在戰後,人的情思微有不同。當然,片中的「家」之感覺,兩片亦不同。

4.《伸冤記》The Wrong Man (1956)
希區考克五十年代中期的樸素、省錢、精鍊的力作。以黑白片拍出如紀錄片一般的簡少、斬截而烘托出主人翁即使沒犯案卻因指證歷歷於是想來也不能不有罪吧、此種希翁自童年一逕有的冤屈受害臆想症。此片的自然與低沉,是希翁自己亦未必預料的拍片高度,與另幾部五十年代他在美國的較大製作相比,亦毫不遜色。

5.《奪魂索》Rope (1948)
希區考克挑戰「不剪接」拍攝法之超技巧影片。本片長80分鐘,卻像是從頭到尾一口氣拍成。主要在於攝影機緊跟著演員而移動,令之不斷。全片總共不過八個鏡頭左右,每個長達10分鐘,故演員的表演、走位,燈光的跟進、麥克風的跟進,等等過程一點也不能錯。希區考克常能突發奇想卻又以無比的毅力將之完成,尤其在那麼早的1948 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