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說每一次的舊文都在挑戰我的極限 ... 從一開始是覺得很羞恥到現在是不會,而是覺得,嘿!內容可不可以讓我好發揮一點,我要寫整年耶 XD,生氣。
就是說月虧到極限的時候適合許願,因為月亮在占星學的含義其實還挺心靈的,一種說法是出生在月盈前的寶寶,自給自足的 (心靈) 能力比較有,而出生在月虧的寶寶通常都很需要好好療癒自己。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養分?盡量客觀的看待與自己有關的事情
- 寫作?想學?那讀什麼國文
以前我批評過正能量的一種表現是,要如何在明知道別人惡意針對的時候,還能去相信明天會更好?這種感覺太虛無,因為一是問題沒有解決,二是明天有多快,我會不會等三年還不會好?生活,還是要接受吧,勇敢一點。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或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養分?
現在我知道「不實用」的正能量根源是什麼了:不夠客觀。
跟大家分享我這個人個性上,是怎麼在判別我認為的好跟不好。
但當然這就只是一個分享而已,不是什麼任用篩選人的標準,因為那東西特別講出來,就很像夜路走多,總會碰到一個就是很有料,但無論如何都看不順眼的鬼就是了。
其實好跟不好,在我的世界觀裡是「一念之間」。什麼意思呢?
我是一個表象上看起來記憶力並不好的人,因為確實很多時候,我不見得會很細緻記得所有事情 (更多是因為不想計較),或者與人相處對話過什麼的細節,在沒有這麼頻繁跟一個人來往的狀況下,多半就是記得相處的感覺。
可是,當我碰到覺得會記住一個人的狀況時,記憶力會出奇的好。
如果我之後對一個人的印象很好,鐵定是因為散會前最後遺留下來的感覺很好,並不完全是因為整個過程很好。
畢竟相處關係也是能虎頭蛇尾的,都叫經營嘛,人家能倒店,我也能閉門謝客啊。
所以如果我對一個人印象很差,多半是因為最後一次的相處、最後一次的結尾,讓我產生了一種:這個人不牢靠、這個人很雙標、這個人很不懂禮貌,種種的感覺。
而且因為是「最後一次」,往往只要我一想到這個人,我很容易會從這個時刻點去發散對這個人的印象,如果是好的,那我想起來的都是好事;如果是不好的,基本上就可以說是大事不妙。
可是如果你問我說:會不會因為這樣就對一個人的判斷跟觀感失準?
這麼說好了,大家其實都知道說,一個人總有「一體兩面」的時候。可是奇怪的是,往往在人際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只會相信一邊是絕對好、另一邊肯定不好,真正能了解一個人的全貌,說實在話,本來就挺不容易。
換言之我會理解為:你們比較幸運,看到一個人好的那一面;我也會碰到有人喜歡拿杯子摔到那一面給我看的人,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有段時間覺得自己比較陰鬱的時候,就容易想起過往不愉快的人際經驗,也是我常聊到:要多多照顧自己情緒的原因。
以我了解自己的程度,我對很多衝突的經驗細節是記得挺鉅細靡遺的。有曾經聽我聊過生活事情的朋友,應該都會有點驚訝我連幾月幾號,大概幾點發生,前後事件長怎樣、有誰都是一清二楚的。
但當然,我並不是厚顏無恥,該錯的地方我肯定可以認錯,不該我錯的地方,就是對方要吞回去。
只是,這些過去的不愉快,並不是要讓自己變成一個天性就要跟人計較斤兩的人,而以前提到的所謂要與「人」不同,我認為是要能和「人性」不同。
事件帶來的震盪,會讓人處在一個灰色地帶,即便事情的發展和走向不可控,可是人生接下來應該可以怎麼過,我還挺可以確定,取決於自己的意念。
這時候我覺得正能量的正常發揮應該是這種情形:
我認知到自己的錯,或這不是自己的問題,一碼歸一碼,是別人的問題就還給人家,那自己往後是要停在原地,還是轉化成別人也能受用的養分,有了這類的念想,剩下的才會是時間問題。
並非像有些人碰到不能解決的問題,不去積極轉念,就把問題留給時間。
時間當然可以帶來改變:不是新生,就是腐爛。
兩者的思維方向,同樣都有正念在裡頭,卻會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
寫作?
愛寫什麼寫什麼呀,如果本心是寫,就別被金錢迷惑走了唄。
很久沒有去看看高中生相關的論壇了,所以我的記憶還停在大概三、四年前,同學在爭論說國文到底是不是個「有用」的科目?
說實在,學科是學科、實作是實作,大一的時候做教授訪談,印象中就有老師提到:學問就是學問,學問很追求真理。就那種一旦找到了、定調了,可能幾年、幾十年都長那個樣子的東西,而有的教授就是很熱衷在鑽研這件事上面。
所以如果說,學國文要有用?噢,那肯定誤會大了。
有沒有生活中的一種實作可以跟真理畫上等號?我覺得沒有耶,像上一集,美德大家也只是說說而已呀,怎麼會真的去做到呢。
在開始寫這一連串的文章之前,我有想過說:真的要開始嗎?因為感覺確定要當個小寫手,怎麼會有種萬劫不復的感覺 XD。
以前我去給高中生分享一些考試的情景,我一直記得往往碰到國文寫作的時候,會跟同學們說:寫作可能是最吃天份的考題了。
理由是,我們準備學科考試的時候,作文不太是重點培養,或者同樣的時間會跟著練習選擇題一起被稀釋掉,就是要找時間「專門」練習作文,好像才會看到一點進步。
也就是說當每科都在認真讀的時候,多半會覺得就算總分起色不顯著,也沒有作文來的那麼不方便成長。
在我看來 ... 因為人的觀點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改變。
1
就 107 學測的題目來說:
因為舊世代認為現在的人很速食,喜歡看短文,或許這代表一種效率,可是因為這樣的學子通常很難耐的下性子去讀長文,你覺得這個是現代人的閱讀能力低下的表現嗎?
我先猜,如果是得分 10 至 17 的同學,多半都是在「是」和「不是」之間打轉,或者其實你知道「不完全是這樣的」,但就是有點難找到立基點佐證自己的想法,時間催促之下,寫出來就有點四不像。
本人當下看到題目的時候,就有種「這算陷阱題嗎」的感覺。
就是它很顯然是以師長的視角出發的一道題目,重點絕對不是去評判現在周遭的同學閱讀能力低落,因為這不夠客觀;而是你應該會知道不是,那我們要怎麼樣重新書寫這個現象才是比較好的解讀。
像我一個在練習長文寫作的人來說,我會知道篇幅越長的,越能完整解釋一個概念。尤特別是提及爭議話題,如果只是三言兩語的篇幅,看起來就像小孩子吵架,以文學作家來說就很沒格調。
又或者短文是一個作家可以求「精」的領域,像以前常被用來舉例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是一個寫精的例子,精到用字上去了。如果作者認為自己是足夠有品味的人,短文既可以傳達自己的理念,又能兼顧讀者效率,也是一個奇佳的選擇。
所以最後就收在 18.5,成了該道題目前成績 4% 的學生。
但我並不是說同學想不到這個寫法,一是考場壓力,二是日常思維,有沒有辦法短時間內清楚有這些東西可以寫,然後一寫就是可以直達整面稿紙的字量來搶分數?
因此,以結果論來看,我才會把寫作取分這個狀況,歸類在「天份」當中。
2
前陣子有朋友問過我寫作的起頭可以怎麼辦?
說實在,我覺得不只是要不要寫作,生活也有滿多東西「要不要做」都會有類似的感覺:就是,這件事可以做多久?然後會從中獲得多少效益?
可是因為迷霧感很強烈,不像往常讀多少書就考多少分一樣好衡量,起步確實是會有點障礙的。
我覺得可以考量要不要進入寫作的點,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寫什麼?要寫多久?
寫什麼,這問題還算容易的,因為起初多少都有些想法;就是篇幅長、短,能夠持續多久,就比較麻煩一點,不太好估計。
想的差不多了才是,去哪裡寫?要不要跟金錢掛鉤,這種感覺。
把金錢考量往後擺,是要確定說:最後不會因為缺不缺錢的原因,而中斷寫作。
就是這件事它本身就有值得做的地方,可是想賺錢的方法不會是只有寫作一件事,不太應該把這兩者對生活的重要性混淆。
至於說要到哪個平台寫?喜歡就好呀!重點是放在說:做這件事是實現自己的一個辦法,取悅別人是其次。
不清理,就沒有空間放禮物唷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有一些療癒的話是這麼說的:單純的擁有很多未必是幸福,也有人會提倡簡單俐落是幸福,說實在,這兩者也是一種起伏的感覺,東西擁有的太多,就是要掃出去,新的東西才會進來。
像是從前的自己,浸泡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環境裡,人群要我好,我就會好;但要我不好,好像也有種隨時挨打的感覺。
不過成長,並不特別指以暴制暴,而是人通常只會因為可以衡量失去的東西而感到難過,並未特別察覺,舊有的一旦清理掉,自然就有位子可以容納新事物,然後再一次感到新生。
像是理解做很多事情背後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要給別人機會來「篩選」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畢竟物質的顯化速度,總是比心靈成長要來的快上許多;卻不見得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就是件要被迫拋棄在生活後方的事。
成績很重要、考試很重要、賺錢很重要、學習很重要。
那誰可以告訴我:你什麼都不用做,就很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