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一直以來都因為貼近社會寫實,所以被我歸類在較為難下嚥類型的書,平時幾乎不曾閱讀,偶爾看幾篇「報導者」的文章也想過找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來看,不過也沒有契機出現,在我建立的實體、虛擬圖書館中,完全找不到任何一本報導文學的書籍。
直到去聽了Readmoo舉辦的講座,由文化大學江淑琳副教授主講,內容關於新聞與科技的媒體素養有關,裡面提到了許多報導文學的書籍,例如:《
車諾比的聲音: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罪行海洋》、《被殺了三次的女孩》等等,讓我對報導文學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對那些不畏艱難訪問到故事主角的記者們感到好奇與敬佩。
而《獨裁者的廚師》一書更是一出現在我眼前就馬上吸引我的視線,作者費時四年,橫跨四大洲訪問了五位曾經替獨裁者下廚的人,其中獨裁者包含屠殺庫德族的伊拉克統治者海珊、被稱為烏干達惡魔的狂人總統阿敏、造成柬埔寨兩百萬人死亡的紅色高棉掌權人波布、阿爾巴尼亞革命家霍查,以及古巴狂人卡斯楚,光因上述五位獨裁者而死的人數就多達兩百五十幾萬人(其中大多數是柬埔寨人),但是這本書不只著墨在這些狂人如何影響二十世紀的歷史,也寫到最貼近他們生活,關於飲食和他們不為人知的私下行為等軼聞,讓讀者站在第四面牆的視角,一會兒替被迫害的無辜人民感到憤怒,一會兒又對愛亂下廚的獨裁者感到有趣,這樣錯綜複雜的情緒會一直在書中交替,其中不乏廚師本人對獨裁者的崇拜與愛慕,但更多的是回憶起那段往事的感慨。
伊拉克的海珊,大概是台灣人最熟悉的獨裁者之一,因為早期的電視新聞選擇有限,獨裁者的相關報導也大多是從美國的角度去描寫,我們這輩人最有印象的可能還是香港電影賭俠裡面那個科威特人,就算國家丟了都不害怕,準備回國去跟薩達姆(海珊的姓)拼命的片段。
對我們來說如此可怕的狂人,從來沒想過他會喜歡下廚,甚至帶點惡趣味,在烤肉條上塗滿塔巴斯科辣醬,在讓不擅長吃辣的下屬們在無預警的狀態下吃下肚,看著眾人張著嘴巴,急忙找水喝的窘境,得意的海珊竟然放聲哈哈大笑,不過更令我驚訝的是,當海珊聽見廚師阿里無意間說出自己做的烤肉條不好吃時,並沒有惱羞成怒,反而拍肚大笑並說:「你說的對,阿里,這很辣,浪費掉的肉錢我賠,我再幫你做一份烤肉條,不辣的,你要嗎?」。
這讓我很驚訝,在我印象中的獨裁者就像中國的暴君一樣,聽到不順自己心意的諫言就會在盛怒之下把大臣拉出去斬了,但海珊沒有這麼做,他反而厚待這些身邊的下屬和廚師,可能也因為這樣,身邊的人都特別忠誠,在他躲藏美軍的轟炸時還能替他每天料理三餐、照顧起居,雖說他的確造成了大量的庫德族和科威特人的傷害,但就以他和廚師阿里相處的過程看來,他不是一個失去理智的暴君,反而是過於有自信、但卻不容異己的統治者。
書中的獨裁者,有的富有個人魅力,讓身邊的人直到他逝世的那刻都對他的理念深信不疑;有的生性多疑,連身邊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到最後都被鬥爭下台、被捕入獄甚至一去不復返。每個替獨裁者服務的廚師幾乎都有提到自己是如何猜測上位者的心思,運用天生的巧手煮出一道道令他們讚嘆不已,甚至不能沒有自己的珍饈,而伴君如伴虎的緊張氣氛也融入空氣之中,貫穿全書,作者也巧妙地安插自己訪問這些私廚們時的想法和帶路的當地人口中另外一段同時間的歷史等片段,讓這本報導文學的作品不要過度美化而失去了報導的中立性。
權利和過度美化的理想夾雜著身旁眾人的期待,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引發多麼可怕的蝴蝶效應,在本書中雖未正面描述,但在一段段回憶之間不難看見,這些獨裁者並非每個都是冷血無情的惡魔,但絕對是在某個方面讓人完全無法理解、極盡執著的瘋子,這讓我們更珍惜現在擁有的民主社會,並以引以為戒,絕對不要放任任何一個瘋狂的政治家,讓他們有獨裁統治國家的機會,每個人都應該在還能發聲的時候站出來替自己或別人說話,因為只有繼續維持國家的民主機制,才能再次避免獨裁政權迫害人民的事件再次發生。
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去找這本《獨裁者的廚師》來看,而本書作者還有另一本著作,再台灣前幾年很流行的,叫做《跳舞的熊》,講述的是曾經在共產體制下發展的國家在蘇聯解散之後所面對的問題,藉由一個個真實發生在人們身上的故事,帶出屬於那個時代,至今仍然殘留在社會中的問題與影響,發生在波蘭等東歐國家的狀況,也很像脫離威權時代不久的台灣,在閱讀的過程之中或許也能找到共鳴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