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開始作者就直接舉了兩個學經歷背景完全天差地別的男子作為最鮮明的對比,直接了當的說出整本書的核心思考:理財心態決定一切,也正是本書書名-致富心態的重要性。
只有高中畢業的羅納·瑞德在度過平淡的一生之後竟留下八百萬美元的遺產,還將其中六百萬美元捐作慈善用;另一方面從哈佛畢業的理查德·富斯康卻在他四十多歲退休之後沒多久將全部退休金都賠光,甚至最後連房子都被法院拍賣。這兩人的遭遇令人感到震驚,畢竟從一般人的角度看都不認為接受高等教育、一輩子都從事證券交易工作的理查德會遠遠不及每天搭便車上下班、在加油站和大賣場工作的羅納!這在其他行業裏是很難看見的,但在投資這門課裡,卻是讓普通人都能接受的想法,甚至有可能超越那些經驗老到的投資客!
滿足感
書中提到曾有個富豪辦了一場奢華的派對,一名友人對作家約瑟夫·海勒說道這派對主人很會賺錢,一天就能賺進海勒有名的書所收得的全部版稅的金額。海勒回道:「是這樣沒錯,不過我擁有一樣他絕對沒有的寶物⋯⋯那就是滿足感」。
這裡很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把「滿足感」放在「複利效應」前面談論,我想他的用意是讓人們在「致富」之前先理解滿足的重要性,才不會在設定好的目標達成之後繼續永無止盡的追逐,也不會迷失在社會無窮無盡的比較之中。全書不斷強調的是財富並不是用擁有的奢華物質和財產去衡量,人們購入奢侈品的用意從來就只是想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崇拜感藉此滿足自己的虛榮!
書中提到一個故事,是一名趴車小弟每每看見那些豪華的名車時眼睛裡總閃爍的光亮,但名車的主人以為自己受到他人的崇拜和羨慕也揚揚得意的在一旁微笑,但事實是,根本沒人在意名車主人長啥樣,名字是啥!因為每個人的眼裡盡是那台閃亮亮的好車,他們腦裡想的也只是有一天能夠擁有一輛像這樣的名車罷了!所以我們需要去了解自己的需求在哪,而不是一昧地消費,讓自己越來越難滿足。
複利效應
看到這幾個字,大家腦中都會聯想到的人,就是巴菲特了吧!這位被世人稱作「股神」的投資者所擁有的資產大概是八百多億美元,但這樣的金額大概到他五十歲之後才獲得大部分,但他人生從十歲開始投資至今已七十五年,獲益卻在人生晚年階段才慢慢浮現,他的資產就像滾雪球一樣,即便在山頂上時只是一小片雪花,但只要坡度夠長,慢慢滾、慢慢累積,總有一天會變成一顆足夠壓垮一整個村莊的大雪球!
這就是所謂的複利效應,唯有本金和獲益不斷累積,在可能的狀況之下都不要讓複利停止,不須去追求超高報酬率的投資,只要穩健地慢慢累積,一樣能夠在最後獲得可觀的獲利!這樣的作法不但簡單、低風險,而且對於資金不是那麼雄厚的平凡人來說,致富也變得不那麼遙不可及了。不過,要想致富,必須先抱持著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活下去」。
自由
書中有很多觀念都相互呼應,也很值得人一翻再翻,重複閱讀的同時往往會得到上一次沒發現的觀點!近幾年網路上掀起一股名為「財富自由」的風潮,許多號稱已經得到「財富自由」的理財專家、部落客或是Youtuber也爭相分享如何讓人快速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但往往都會夾雜著一些互利合作的產品推廣,或是販售投資理財相關的學習課程。在書中作者把財富(wealthy)和有錢(rich)視作兩種心態,有錢只是形容當前的收入而已,隨時能夠因為過度奢侈或投資不慎而化作泡影!
但財富隱而不見,有進步不出的財富提供人們一種生活更自由的選項,憑藉著財富,我們的生活能夠過得更有彈性,有更多選擇權,也能在遇見意外時提供退路,讓人能安穩的活著。
儲蓄
這是我選擇介紹的最後一個章節,本想要把每個喜歡的部分都介紹給大家,但反覆思考後又認為自己的文筆實在不及作者的萬分之一,經驗和想表達的東西都無法完美的轉述,所以還是讓大家留下一些好奇心,去看看這本致富心態。
其實全書作者不斷強調的就是:「存錢、投資、節儉、投資、滿足、在投資。」這樣的概念,所以在這裡作者強調的不是把錢傻傻地放在生不出利息、又會被通膨侵蝕的銀行或郵局,而是希望作者建立儲蓄率的概念!作者利用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告訴讀者不管再怎麼會投資、工作賺再多錢,只要沒有儲蓄習慣,不存錢就不會致富,對作者來說,致富大概要用一生才能證明,有錢只是人生長河中的一小段,若不養成存錢的習慣,那再多錢也只是過眼雲煙,這讓我想到媽媽常告誡我的:「賺一元不是你的,存一元才是。」
結論
即使出社會以好幾年,我仍沒有好好養成儲蓄的觀念,也導致我往往遇到一件小事就會遭到很嚴重的波動,因為沒有儲蓄,所以明明有各種投資,還是感覺自己像是個窮人般在掙扎,最後我終於懂了,作者要強調的是心態能「致富」,而非傳授能「致富」的心訣,其實真的很簡單,只花自己有的錢,不花自己沒有的錢,這樣簡單幾個字,我卻要花好幾年才能參悟,除了反省自己花錢的習慣之外,也告訴自己現在開始理財都還不晚,只要養成儲蓄習慣,讓複利慢慢在我生命中累積,到哪天突然回首,肯定會感謝二十幾歲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