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外漂泊10年回家2年後的故事:【論維繫親情的關鍵】,第一篇章獻給我爸媽。

    特別記得第一次到美國讀書,是從小給我足夠底氣、100分安全感的爸媽,陪我走進的宿舍。
    「妳看看妳是哪張床?hi~hi hello I’m Vivi’s dad」爸爸用他稍顯生疏地國際通用語言,跟我那韓國新roommate親切的打招呼,試圖幫我做公關,殊不知我三個月後,就跟這位韓國學霸roommate鬧翻,憤而半夜搬出宿舍。
    我的宿舍是一個三人房間,每個人都有一張桌子和一張可調整高度的床。有一間共用的廁所,和一個很完整的廚房。書桌前有一扇很大的白色窗,窗外看出去,是條非常熱鬧、穿梭著各國學生的街道,這對於當時從沒離家的我來說,就是自由的風景。
    一離家就是10年,直至今日,當初爸媽陪我寫下的【漂泊人生】第一篇章還歷歷在目,於是方格子的第一篇章,也獻給我生命中的最愛,陳先生與陳太太。
    回家住2年後,最大的感觸是:家人不會因距離遠而感到遙遠,但同時,也不因距離近而感到更加美好,特定時間下的陪伴,才是維繫感情的關鍵。
    先說前者,離家那幾年,從沒覺得離爸媽很遙遠,在亞洲社會,親情微妙的地方在於:不管是否想要與同意,在非意外情況下,孩子從一出生就將與父母的人生困綁在一起。我很幸運的是,這些年父母的愛,不曾離開,也未曾覺得這份愛會離去,所以自然而然地、任性地沒感覺出「物理上的距離」使我離他們遙遠。
    關於後者的感觸,故事是這樣的:
    第一年回家,儘管同住一個屋簷下,因為工作繁忙,三個月一大出差,每個月一小出出差,幾乎也不覺得自己是搬回家裡住。第二年因疫情爆發,才是真正深刻讓我體會到,什麼是「與父母朝夕相處」在家哈。
    可能因為長期自己一個人在外住習慣了,其實我很享受自我的時光,那種連音樂都不用開,片刻的安靜。但回家住就不一樣了,面對的是這些年生活習慣上的各種不同,與各種積累「多年份」的近距離關愛。只能說,真的是時而暖心、時而艱辛。
    所以,維繫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好像不是離他們近就可以感情好的。我發現,最令我爸媽時常感到開心的時光是在我工作之餘,走出房門,坐在餐桌上與他們閒聊幾句、分享生活亦或是給予關心的時刻,這些做了都不足掛齒但卻「cp值」極高的陪伴時間。
    「媽咪今天在看什麼有趣的影片啊?」「daddy你覺得疫苗混打好嗎?」這類型的問句,除了可以讓陳先生陳太太高談闊論外,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我的關心。也許,父母要的就是這樣簡單的陪伴吧。
    不知道是覺得因為不在他們身邊太多年,想用我微薄的力量,回報給我100分愛的爸媽,還是我長大了,也想開始負擔起所謂的「子女的義務」,又或是我只是想傳達那句說不出口的「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1088個字,獻給我最愛的陳先生與陳太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