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2|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畢設週記04》

案例分析02
畢設週記03是議題關於記憶的歷年畢業設計案例,分析的是以記憶切入空間的手法。而這篇是挑選近幾年在台灣已完成的案子,且空間型態是置入活動,並試圖與具紀念性之物件對話,操作手法及空間需求會是這次分析的重要部分。

  • 城門廣場改造
這是由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規劃的新竹東門城,在2000年及2020年分別進行過兩次規劃。
Photo Credit/A×B Architecture
Photo Credit/A×B Architecture
site
與北門廣場不同的是,東門城廣場是被車道所環繞著的中心,圓環向外有放射狀的九條道路,也就是說這塊基地位於交通要衝處,人們是以護城河旁的入口進地下道走至東門城。
面積:6846m2
user
居民/觀光客/學生(至新竹讀書的人,非長時間居住於此)
program
在第二次的設計中,重新思考「城市與人之間的界面關係」
Photo Credit/A×B Architecture
操作手法
  • 拆除:拆除第一次設計多餘的人工建築部分—連接地面層之玻璃橋,原在玻璃橋底的橋墩遺跡因而被揭露。
  • 改造地下道:牆面和天花板採用不銹鋼板,鏡面效果可使學生作為練舞空間,也因這個特性,使體驗下的空間尺度較實際上寬敞許多。
  • 都市滯洪池:東門城具有滯洪功能,當暴雨來時,能夠將水排放至護城河,減輕都市排水系統的負擔,而連結護城河向的地下道,刻意將平台下降,作為親水空間。
  • 退縮廣場外圍花臺:調整後的比例使廣場面積更完整了,並再次圍塑橢圓邊界。
空間需求
  • 城門前的大階梯/休憩及到城門之過道:主要為休憩空間,而當前方廣場上有表演時,則成為觀眾席。
  • 地下道/過道:為到達東門城廣場必經之過道,同時也是居民集會、學生練舞的空間。
  • 廣場/多功能使用:多變的活動場域。
  • 物件/展示:將橋墩遺跡置於廣場中央,開放式的展示,人們能直接觸碰。

結論
在面積有限的基地上「下挖」的大動作確實使空間的變化多了許多可能性,並在廣場上分了三個主要的高程,分別是廣場、花臺後的廊道以及地下道,使進入廣場的人們能夠在不同的高程活動著,在同時有人群的狀態下,人們則因此而有了比只是單一平面的廣場更有趣的空間體驗,像是漫步在花臺後的廊道時,能聽到廣場上集會的聲音,而對於正發生的活動產生好奇;或是當在廣場上看表演時,能夠不時地看到穿梭地下道的人們,我認為此手法是這個案子精彩之處。
然而面對東門城,除了城門前的大階梯,並未有其他的手法,人們和城門之距離依然存在,這是較為可惜的部分
  • 閒置工業遺址場域再造
過去為台糖紙漿廠園區,在閒置多年後,於近幾年經衍生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和李預萍建築師事務所著手改造,現在為具有工業遺址之複合式公園。
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site
屏東縣屏東市義勇里
面積:200000m2
user
居民/觀光客
program
操作手法及空間需求
  • 地坑遺址/展示:過去為紙漿廠備料區,分為甘蔗葉的傾倒、清洗及曝曬,在面對備料區殘留的結構物遺址時,降低將原分開地坑間的地形,使人們在走進這一片地坑時,行走的路徑是串連且可流竄的。並且選擇紅銅色耐厚鋼板作為構件材料,在地坑間的通道處點綴,像是高挑拱門及圓形的隧道,同時也具有結構補強之功能,然而隨著時間,鋼板逐漸氧化生鏽,更加塑造了此場域的時間性,低調地與遺址融合。
Photo Credit/屏東縣政府
  • 秘境花園/休憩:設置環形座椅區供人們休憩,並在環形頂版的下方鋪設具鏡面效果的材質,當坐在座椅往上看時,使休憩空間有了不同的視覺效果。
  • 地景劇場/多功能廣場:圓形的階梯廣場,中間有一個木棧平台,平台上會有多種活動的可能性,像是露天電影院、表演及集會等…。
  • 雙園休憩/娛樂:改造廢棄的汙水池,在不破壞原有結構體的情況下,分別被改造成沙坑及彈跳床。
  • 在水一方/展示:同樣也是改造汙水池,人們隨著緩緩上升的步道走至水池中央,因下凹的緣故,讓人有走進水池般的錯覺。
  • 地標塔/觀景台:結合觀景平台的地標塔,當人們遊走在觀景平台至地標塔的過程中,也正是以另一個視角閱讀曾經的紙漿廠。

結論
在看待存有工業遺址之場域上,可以感受出設計者的態度是很活潑,並非呆板的。來到公園的人們能沿著設計過的路徑,通過一個個「節點」去觸碰紙漿廠的記憶,並置入新型態的活動,在與遺址接觸的過程中,同時正產生著新的「個體記憶」,疊加在紙漿廠所乘載的集體記憶之上。
與case A相同的,在節點的設計上,也是試圖以「高程」的變化去回應這片基地,除了調整原本的地形起伏,還有新建了觀景廊道,並將其延伸至地坑遺址上,創造了新的視角觀看地坑及在其中走動的人群,這是有趣之處。

總結
在空間中述說議題的同時,要以什麼的手法去回應帶有記憶之物件—城門,拉近人們與物件的距離,是必須好好思考的問題。
「面對城門,真的只能在下方走動嗎?」,case B 是個很好的例子,打破了以往人們在面對遺址時,常見的手法—在遺址的四周加上圍欄,人們僅能隔著一段距離的在旁觀看物件;在廣場的操作上,case A是接下來可深入分析的例子,因其同樣在台灣,使用者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能藉此參考廣場被使用的情況,且其基地面積和現今北門廣場差不多大。

參考資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