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尋琴者》愛的哀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說以鋼琴作為貫穿全篇的重要意象,既以琴喻情,也以琴喻肉身。鋼琴既是發出樂聲的工具、文明藝術的象徵,也是承載使用者記憶的器皿;而一台遭到遺棄或是破損的鋼琴,原來更像是一位遭到背叛而掙扎求生的人。
小說的主述者調音師,從他跟林桑的相遇說起,彼時林桑剛遭遇喪妻之痛,妻子的音樂教室準備收掉,而調音師正是音樂教室聘來的。乍看是一場偶然的相遇,卻透過一首赫曼尼諾夫的〈無言歌〉,勾出兩人各自深藏在記憶中的悲傷,這些線索又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張環環相扣的命運之網。於是無言歌帶來的不是無言,敘事者調音師終於開始喃喃傾訴著,所有那些不可告人的情感秘密。
原來調音師小時候就是一位鋼琴天才,遇上了知心的伯樂邱老師,邱老師再將少年介紹給跟她同年的知名鋼琴家學琴。神童遇上名家,看起來是完美的組合,直到潛藏在其中的曖昧情愫與各種期待漸漸浮上檯面,關係才徹底變質走樣。邱老師的介紹是真心為少年好,還是為了彌補自身年少時的遺憾,又或是藉機接近鋼琴家的一種手段?而鋼琴家對少年的教導,背後也藏有複雜的成因。
少年曾跟鋼琴家談論顧爾德的身世,這位音樂大師拒絕現場演奏,堅持最好的音樂只有在錄音間才能完成。少年這樣問鋼琴家,會不會顧爾德之所以不做現場演奏,是故意對至愛做出戒斷,因為他放棄了再去期待?這一問,讓鋼琴家陷入沉痛的思索中。而當時的少年不會知道,他的這一問,成了他日後的人生命題。
少年對鋼琴家的崇拜與愛慾,終於在發現鋼琴家的法國同性戀人後徹底崩毀了。他刮傷了鋼琴家的史坦威,逃出他家。而這道刮痕,也成了少年內心最永恆的創傷。
少年成為調音師,而非人人稱羨的演奏者,也是源於那道創傷。他捨棄了需要盡情表達自我的演奏工作,放棄了彈奏出自己的聲音;而甘願只為所有其他演奏者服務,替他們修飾出屬於他們的聲音,不也是一種對所愛的戒斷。調音師習慣於自我取消,也是因為自我總是包含著傷痛吧。不過,他終究還是選擇了一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陪伴鋼琴與演奏者的工作,當中包含著他生涯選擇的另一層意義——他終究還是忘不掉年少時的自己,渴望陪伴著那位內心灰暗的少年。
當調音師回顧來時路,他自嘆自己跟邱老師、鋼琴家與林桑,總是困在相同的年齡間隔中不斷輪迴,就像同一齣命運一再上演。命運看似遵循某種規則,然而人的境遇何止這麼簡單,就像調音師明白鋼琴的運作只憑物理定律,但音色的調整卻全憑主觀喜好,沒有任何定律可言——這是調音的困難之處,也是談情的困難所在。人與人的情感,乃至愛與信任的共鳴方式,不是那麼簡單容易尋找。
也是一再重覆的關係,讓命運就像詛咒,使得調音師跟林桑終於湊在一起,踏上前往紐約的旅途。
成為商業夥伴的兩人,為了購買二手琴來到紐約,卻在這裡各自喚起了放不下的牽掛與記憶,於是尋琴也尋情,讓這趟商業之旅終究別有目的。也是在這趟旅程當中,林桑的婚姻顯示出始料未及的面向,讓2人的關係更加緊張。而習慣以「partner」稱呼彼此合作關係的林桑,卻不知道調音師一再在其中解讀出同性性傾向的意味。詞彙與語言,常是誤會的根源,卻也是意義得以一再擴張與增生的媒介。
當兩人來到旅途的最終站——被調音師稱為「鋼琴墳場」的二手鋼琴買賣地,調音師在這裡見到一具又一具被人遺棄又殘缺損毀的鋼琴,他想像這些琴曾經的過往。哀傷之餘,終於忍不住拿起榔頭砸向這些鋼琴。原來,自從年少的調音師逃出鋼琴家家中後,他就一直隱藏著對鋼琴的暴力傾向。
那是一種同理、一種哀鳴;是對自我的厭惡,也是對解脫的渴望。調音師把鋼琴看作自己,把同樣被拋棄的當成同類,在自厭與自棄中,哀悼在生命中所有逝去與凋零的。因為他其實深愛著鋼琴,從來捨不得讓一台鋼琴感到孤獨;他其實也深愛著自己,從來沒有放棄只為自己彈上一曲。於是,愛與恨在調音師身上並存不悖,或者說,任何的恨首先都來自於強烈的愛。
故事來到尾聲,原先內斂安靜的調音師在命運的捉弄下終於將故事一口氣吐出;也是郭強生為我們帶來的一首,孤絕的輓歌。關於藝術的追求,愛的失落,靈魂與肉身的艱難協調。
《尋琴者》(木馬文化,郭強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6會員
107內容數
電影是什麼? 電影的記憶、電影的未來、電影的空間、電影的啟示、電影的事件、電影的真實、電影的謊言、電影的模樣、電影的愛與死 看電影的人是一獨特的物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翔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參加了木馬文化舉辦的試讀活動,搶先閱讀了6月2號出版的《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的部分內容,作者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是挪威的知名作家——不只獲獎成果豐碩,暢銷程度更是不同凡響。本書是他的半自傳小說《我的奮鬥》六冊中的其中一冊,以愛情為主題,描寫他跟第二任妻子琳達從相識熱戀到結婚生子的過程。
聯經出版的《武漢封城日記》早在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2020/03/31)便在台發行出版,經過一年多的時差,在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的此刻,再將此書拿出來讀,或許是更為切身的一種閱讀。
    法蘭岑告訴我們,我們不該繼續假裝能夠力挽狂瀾拯救世界,應當做好準備面對一個氣候更加極端、天災更頻繁、生存更艱辛的地球,以人道、經濟、復育的角度來因應。我們沒辦法控制地球氣溫不上升,卻有能力團結彼此共度難關。這是當今希望之所在。
    身兼法國作家、電影導演身分的菲立普.克婁代,在其著作《非人》中,以極其冷冽、精悍、混淆、突兀的語句,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毫無人性」的社會。走的是極致的荒謬、嘲諷路線,將當代社會的諸多現象通通揶揄、反思一番。
    《與神的契約》是由被尊稱為美漫教父的威爾.埃斯納(1917-2005)於1978年創作的作品,此作放在埃斯納的創作生涯屬於後期作品,卻從此開展了埃斯納的另一波創作高峰,引領了圖像小說的發展,為當時傳統漫畫逐漸式微的美國注入一波新的動能。它可以活潑、嚴肅、寫實、奇異,當然也可以絕望。     
要減輕社會兩極化的程度是美國(也是全世界)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現在幾乎沒有任何具體有效的做法,再次犧牲少數民族權益是不可接受也無效的。問題再次回到主流政黨身上,除了盡力改善經濟以獲得多數選民認同外,要恢復容忍與自制的規範也必須從自己開始。
參加了木馬文化舉辦的試讀活動,搶先閱讀了6月2號出版的《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的部分內容,作者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是挪威的知名作家——不只獲獎成果豐碩,暢銷程度更是不同凡響。本書是他的半自傳小說《我的奮鬥》六冊中的其中一冊,以愛情為主題,描寫他跟第二任妻子琳達從相識熱戀到結婚生子的過程。
聯經出版的《武漢封城日記》早在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2020/03/31)便在台發行出版,經過一年多的時差,在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的此刻,再將此書拿出來讀,或許是更為切身的一種閱讀。
    法蘭岑告訴我們,我們不該繼續假裝能夠力挽狂瀾拯救世界,應當做好準備面對一個氣候更加極端、天災更頻繁、生存更艱辛的地球,以人道、經濟、復育的角度來因應。我們沒辦法控制地球氣溫不上升,卻有能力團結彼此共度難關。這是當今希望之所在。
    身兼法國作家、電影導演身分的菲立普.克婁代,在其著作《非人》中,以極其冷冽、精悍、混淆、突兀的語句,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毫無人性」的社會。走的是極致的荒謬、嘲諷路線,將當代社會的諸多現象通通揶揄、反思一番。
    《與神的契約》是由被尊稱為美漫教父的威爾.埃斯納(1917-2005)於1978年創作的作品,此作放在埃斯納的創作生涯屬於後期作品,卻從此開展了埃斯納的另一波創作高峰,引領了圖像小說的發展,為當時傳統漫畫逐漸式微的美國注入一波新的動能。它可以活潑、嚴肅、寫實、奇異,當然也可以絕望。     
要減輕社會兩極化的程度是美國(也是全世界)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現在幾乎沒有任何具體有效的做法,再次犧牲少數民族權益是不可接受也無效的。問題再次回到主流政黨身上,除了盡力改善經濟以獲得多數選民認同外,要恢復容忍與自制的規範也必須從自己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音樂是無形的,卻是由有形的樂器所發出。情感是無形的,卻被困在有形的肉體中。不論是音樂還是情感,人們都更重視無形的東西,但愈是追求,就愈會發現自己被困在有形的牢籠中。這種柏拉圖理型論式的隱喻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基調,也是郭強生《尋琴者》最主要的魅力。
Thumbnail
我看著眼前已經老去的鋼琴家,眼淚止不住地。 衰老、歲月,和美麗到讓人窒息的聲音形成強烈的對比。當音樂廳充斥著樂句漸息的殘響,他毫無畏懼時間的流逝,所有人屏息凝神地等待著寂靜何時將被再次進入的琴聲擁抱。 而當樂曲回到了主題的開頭,那種純粹與細膩的脆弱讓我無法停止哭泣。
Thumbnail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Thumbnail
現正在台灣巡演的鋼琴大師鄧泰山,是首位獲得波蘭蕭邦鋼琴大賽首獎的亞洲鋼琴家,他的生命充滿傳奇,成長過程中也曾為了躲避戰火,全家搬到深山居住,當時沒有名琴供他練習,仍練就一身好功夫,他表示,擁有天生對音樂的想法是一種天份,而要成為音樂家,勢必得有比別人更多的犧牲,這是一種選擇,想成為音樂家要先
Thumbnail
在那個不經意的年代,口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窮人心中的鋼琴,是夢想和希望的載體。我們的故事,從一部深入人心的日劇《阿信》開始,其中女主角在絕境中透過一首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找到了重生的勇氣。那是口琴的魔力,能在最黑暗的時刻照亮前行的路。
Thumbnail
大提琴手果許雖然很認真練習,但琴藝不佳,常被指揮責罵。某個深夜,當他獨自在鄉郊河畔的破舊小家裡練習著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時,突然傳來敲門聲!究竟是誰來敲門呢?共讀後,可以找找書中出現的曲子來聽聽,然後再讀一次故事,親自感受一下繪本與音樂合奏的魅力喔!
Thumbnail
就像是一封獻給徬徨之人的溫柔情書,若玗在這首遲了將近十年的曲子中,向我們袒露了她的軟肋。若玗說,身為這個世代的鋼琴家,不論是來自外界的聲音要自己和主流靠攏、或是要在社群媒體獲得流量,這些都讓人身心俱疲。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音樂是無形的,卻是由有形的樂器所發出。情感是無形的,卻被困在有形的肉體中。不論是音樂還是情感,人們都更重視無形的東西,但愈是追求,就愈會發現自己被困在有形的牢籠中。這種柏拉圖理型論式的隱喻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基調,也是郭強生《尋琴者》最主要的魅力。
Thumbnail
我看著眼前已經老去的鋼琴家,眼淚止不住地。 衰老、歲月,和美麗到讓人窒息的聲音形成強烈的對比。當音樂廳充斥著樂句漸息的殘響,他毫無畏懼時間的流逝,所有人屏息凝神地等待著寂靜何時將被再次進入的琴聲擁抱。 而當樂曲回到了主題的開頭,那種純粹與細膩的脆弱讓我無法停止哭泣。
Thumbnail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Thumbnail
現正在台灣巡演的鋼琴大師鄧泰山,是首位獲得波蘭蕭邦鋼琴大賽首獎的亞洲鋼琴家,他的生命充滿傳奇,成長過程中也曾為了躲避戰火,全家搬到深山居住,當時沒有名琴供他練習,仍練就一身好功夫,他表示,擁有天生對音樂的想法是一種天份,而要成為音樂家,勢必得有比別人更多的犧牲,這是一種選擇,想成為音樂家要先
Thumbnail
在那個不經意的年代,口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窮人心中的鋼琴,是夢想和希望的載體。我們的故事,從一部深入人心的日劇《阿信》開始,其中女主角在絕境中透過一首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找到了重生的勇氣。那是口琴的魔力,能在最黑暗的時刻照亮前行的路。
Thumbnail
大提琴手果許雖然很認真練習,但琴藝不佳,常被指揮責罵。某個深夜,當他獨自在鄉郊河畔的破舊小家裡練習著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時,突然傳來敲門聲!究竟是誰來敲門呢?共讀後,可以找找書中出現的曲子來聽聽,然後再讀一次故事,親自感受一下繪本與音樂合奏的魅力喔!
Thumbnail
就像是一封獻給徬徨之人的溫柔情書,若玗在這首遲了將近十年的曲子中,向我們袒露了她的軟肋。若玗說,身為這個世代的鋼琴家,不論是來自外界的聲音要自己和主流靠攏、或是要在社群媒體獲得流量,這些都讓人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