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武漢封城日記》疫情下的資訊整備

2021/05/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聯經出版的《武漢封城日記》早在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2020/03/31)便在台發行出版,經過一年多的時差,在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的此刻,再將此書拿出來讀,或許是更為切身的一種閱讀。
本書收錄居住於武漢的社會工作者郭晶,從一月二十三日封城開始當天直到三月一日期間每天不間斷書寫的日記。「不間斷」是郭晶給自己要求的堅持,因為「在這座被封鎖的城市裡,能夠寫作也是一種特權。」而擅用這份特權,是郭晶身為社會一份子,自我承擔的責任。
開始書寫時,郭晶便決定,這是一份向大眾公開的日記,它必須具備社會意識。因此,與其說它記錄的是「我」在武漢的生活,不如說,它嘗試傳遞的,是一個人如何在封城中的武漢,跟社會互動的種種可能方式。基於此意識,郭晶將日記視為與社會的雙向溝通,不僅將現時的封城狀態如實傳遞出去,也渴求網友的回報——包含資訊的回饋與任何其他形式的資源。可以說,郭晶在做的,是疫情中的資訊整備。
在日記中,郭晶多次透露自己的女性主義者身分,她直白地告訴讀者,正是因為長期具備這樣具反抗性的身分,她明白要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就必須發聲指出問題所在。為此,她必須對第一線的城市實況有所了解;為此,她必須出門。是的,郭晶盡量保持出門的習慣與動機——她會出門買菜、散步、觀察街道的變化與受影響的攤商;她訪問了好幾位清潔員,試圖弄清楚他們的背景,與他們此刻不得不上街工作的心情……。
如此行為,當然因為資訊的傳遞在中國有它獨有的難度,任何資訊都可能在一夕間莫名消失,資訊的掌握與即時傳遞因此顯得更加重要。置身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郭晶不諱言她會自我審查日記,但即便如此,她的日記依然被限制流量,成為資訊網絡中的弱勢。由此可知,在言論自由不受保障的中國,什麼可以說、什麼不能說,實難依靠個人的判斷所掌握;只因訂定言論標準的,是人們必須不斷揣摩,卻總是摸不透其心思的國家意志。
國家意志決定什麼是真相,也決定什麼是謠言。國家有權力定義、判斷及裁決何者是謠言、何者不是。郭晶提到,李文亮是最早發出肺炎消息的人,卻被判定為造謠。直到疫情全國爆發,李文亮去世,全國人民都希望李文亮死亡的消息是謠言。不過,人們是沒法定義謠言的,沒辦法讓他們不願相信的事情變成謠言;他們不是政府、不是國家,沒有這樣的權力。這讓人悲傷,並且感到憤怒。
郭晶一樣是人,一樣會焦慮、傷心、絕望……一樣會在無力中逐漸麻木。不過,透過持續書寫日記,她保留了她的憤怒、批判,保留了她的敏感,為了不要遺忘,也相信不會遺忘。
《武漢封城日記》(聯經出版公司,郭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蔡翔宇
蔡翔宇
影迷、書迷,現就讀北藝大電影創作碩士班編劇組,金馬影展第五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ilmspecie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