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七天之九「家族回憶點點滴滴」︰奶奶與新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天是九一一事件二十周年,媒體推出不少回憶當年的訪談或報導來應景,這讓我想起家中最先得知美國紐約世貿大樓被飛機撞上的人就是奶奶,因為她家的電視頻道,大多數時間都停在新聞台。起先我們懷疑老人家聽/看錯,至少半個小時後,才發現錯的是我們,真是尷尬。
我們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年代,臺灣只有三家無線電視台,新聞連同天氣預測報導一節有三十分鐘。晚間新聞是我們飯後消化的時間,通常我們看中視,熊旅揚、胡雪珠、沈春華都是熟面孔,看完馮鵬年報氣象,確定隔天是否需要帶傘、該怎麼穿衣,就表示該回到書桌前用功了。早晨我們通常邊吃飯、收拾書包邊聽新聞廣播,如同上學前的暖身。日子如此周而復始,收看新聞就像飯前禱告,一種生活的儀式。
後來有線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爺爺奶奶家的電視就時常停在新聞台,新聞似乎是他們保持和世界聯繫的窗口。後來出現政論節目,看似開啟暢所欲言的空間,但奶奶批評那位政論節目的始作俑者,提問方式就像共產黨進行批鬥。既然二十四小時都有新聞播報,主播人數大增,其光環也逐漸稀釋,變成某種演藝人員。當年李艷秋領到金鐘獎「新聞節目主持人獎」之後,發表感言說自己拿的是「最佳傀儡獎」,但她應該沒想過,二十年後的晚輩們不為傀儡,則為天橋下的說書人。
相較於爺爺奶奶的世代對新聞的認真,我們孫輩的年輕人對新聞所言,更多是質疑,偶爾帶點嘲諷,這或許也反映新聞製播方式的變化對於觀眾態度的影響,如果奶奶看到現在的記者上PTT搜尋新聞素材,或者用行車紀錄器畫面充當新聞攝影,不知她會如何評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是藝術家小孩的玩耍園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余安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老奶奶是我們的曾祖母,1949年她和爺爺、奶奶一起來到臺灣,大約在姑姑念中學時過世。 老奶奶在懷爺爺的時候,先生就過世了,所以爺爺是遺腹子。幸虧當時老爺爺生意上的合夥人同意資助他們生活費與爺爺的教育費,每年過農曆年,老奶奶都要陪爺爺去合夥人家裡,向合夥人報告當年的學習成績,據說進門前,老奶奶會讓爺
奶奶說原本她不想和爺爺來台灣,她的家人都在上海,自己有工作,暫時和丈夫分別,生活應該沒有大礙。但爺爺的直屬上司出面說服她,強調「這次不是對抗入侵的外國人,而是內戰,會持續很久」。奶奶半信半疑,最終同意和爺爺來台灣。他們都沒有預料到,這一去就是四十多年,而且,他們待在一個和他們對歷史的認知南轅北轍之島
奶奶家的午餐是麵條或水餃,晚餐是吃飯配菜。在我上幼兒園中班到小學四年級這段期間,大抵如此。 小學時在課本上讀到「南稻北麥」的敘述,很明顯和自己家裡平常的飲食兜不攏,當時應該有問過奶奶「為何我們是湖南人,卻常吃麵食?」現在已不記得奶奶怎麼回應,倒是後來從大人們的閒聊中,聽到軍眷的食品配給裡,美國麵粉
奶奶早年隨著阿祖和舅公的工作調動,時常搬家,所以上學也斷斷續續。她最後就讀的學校,是濟南的齊魯大學農學院。   齊魯大學是美、加基督教差會創辦的學校,醫學院是強項。奶奶大約在1939-40年間入學,當時主要的師資與設備已經遷往四川,留下來主要是農學院的教師,選擇不多的狀況下,奶奶就註冊了農學院。  
和爺爺奶奶同住時期,若逢兩老帶我放風,通常會有「去新公園餵魚兼打牙祭」和「逛百貨公司兼打牙祭」兩種選擇。   1970年代台北商業精華區在西門町,寶慶路上的遠東和衡陽路上的力霸是他們光顧最頻繁的兩家百貨公司;偶爾他們會選擇仁愛路上的遠東百貨分店,這種情況下,目標其實是同一層大樓的港式飲茶餐廳,逛百貨
爺爺退伍後開起律師事務所,地點就在自家客廳隔出的書房。   書房大約兩、三坪,進門右邊有配備玻璃桌墊的鐵製辦公桌,搭配可以旋轉的辦公椅,後方有鐵製檔案櫃和書架,門的左邊放著黑色人造皮面的二至三人座沙發。我喜歡坐在辦公椅上自轉,彷彿在兒童樂園玩咖啡杯;或者打開抽屜偷吃爺爺的華達錠,享受薄荷的涼氣沿著鼻
老奶奶是我們的曾祖母,1949年她和爺爺、奶奶一起來到臺灣,大約在姑姑念中學時過世。 老奶奶在懷爺爺的時候,先生就過世了,所以爺爺是遺腹子。幸虧當時老爺爺生意上的合夥人同意資助他們生活費與爺爺的教育費,每年過農曆年,老奶奶都要陪爺爺去合夥人家裡,向合夥人報告當年的學習成績,據說進門前,老奶奶會讓爺
奶奶說原本她不想和爺爺來台灣,她的家人都在上海,自己有工作,暫時和丈夫分別,生活應該沒有大礙。但爺爺的直屬上司出面說服她,強調「這次不是對抗入侵的外國人,而是內戰,會持續很久」。奶奶半信半疑,最終同意和爺爺來台灣。他們都沒有預料到,這一去就是四十多年,而且,他們待在一個和他們對歷史的認知南轅北轍之島
奶奶家的午餐是麵條或水餃,晚餐是吃飯配菜。在我上幼兒園中班到小學四年級這段期間,大抵如此。 小學時在課本上讀到「南稻北麥」的敘述,很明顯和自己家裡平常的飲食兜不攏,當時應該有問過奶奶「為何我們是湖南人,卻常吃麵食?」現在已不記得奶奶怎麼回應,倒是後來從大人們的閒聊中,聽到軍眷的食品配給裡,美國麵粉
奶奶早年隨著阿祖和舅公的工作調動,時常搬家,所以上學也斷斷續續。她最後就讀的學校,是濟南的齊魯大學農學院。   齊魯大學是美、加基督教差會創辦的學校,醫學院是強項。奶奶大約在1939-40年間入學,當時主要的師資與設備已經遷往四川,留下來主要是農學院的教師,選擇不多的狀況下,奶奶就註冊了農學院。  
和爺爺奶奶同住時期,若逢兩老帶我放風,通常會有「去新公園餵魚兼打牙祭」和「逛百貨公司兼打牙祭」兩種選擇。   1970年代台北商業精華區在西門町,寶慶路上的遠東和衡陽路上的力霸是他們光顧最頻繁的兩家百貨公司;偶爾他們會選擇仁愛路上的遠東百貨分店,這種情況下,目標其實是同一層大樓的港式飲茶餐廳,逛百貨
爺爺退伍後開起律師事務所,地點就在自家客廳隔出的書房。   書房大約兩、三坪,進門右邊有配備玻璃桌墊的鐵製辦公桌,搭配可以旋轉的辦公椅,後方有鐵製檔案櫃和書架,門的左邊放著黑色人造皮面的二至三人座沙發。我喜歡坐在辦公椅上自轉,彷彿在兒童樂園玩咖啡杯;或者打開抽屜偷吃爺爺的華達錠,享受薄荷的涼氣沿著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爸爸都不在家,我媽告訴我,他在國外工作,媽媽說爸爸很努力賺錢,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把爺爺奶奶照顧好。 奶奶是個很瘦、很美的老人家,她不太說話,常常穿著連身類似旗袍的洋裝,然後總是待在房間裡。我對她的印象很淺,因為奶奶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走了,對她的印象是:她每天都必須要喝一碗煲湯。
Thumbnail
呂偉白 寫成於2021年9月11日 早上開電視察看颱風訊息,剛好轉台到CNN為911二十週年製作的回顧專輯…..居然,就已經20年了。 猶記20年前的一個晚上,接到進入聯考衝刺階段的女兒從補習班打來的電話。女兒說補習班在傳美國雙子星大廈被飛機衝撞了,我聽了不以為意,安慰她說:啊!這一定是搞笑的
Thumbnail
活到這把年紀,想想以前,覺得以前有些事、以前的生活,真不可思議。   現在幾乎家家都有的電視機,我小時候,就沒有電視機,沒電視可看。不是買不起電視,而是根本沒電視機,沒電視台。   我是42年次,台灣到民國51年,第一家電視台台視,才開播。 也就是大約我10歲時,台灣才有電視。  
Thumbnail
這樣十年前的回憶想起來,我不自覺的為一切場景、光線與空氣套上底片與泛黃膠捲的濾鏡。雖然小時候都是給外婆照顧的,對於爺爺奶奶家的親暱記憶其實很短暫,但和其他六個兄弟姊妹玩耍,只有爺爺奶奶在家的記憶,卻在某個夜晚突然淡入腦海裡。
Thumbnail
離開台灣前,我和八十幾歲的阿嬤一起住了三年,阿嬤守寡了二十幾年,看政論節目成為阿嬤晚年的晚餐標配。 我回家的時間多半晚,阿嬤常常都已經入睡,所以我們並不常聊天。 只有那麼一兩次,我們有機會聊天。 阿嬤曾說念女中的她,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迫害,從東部搬到南部生活。 我很喜歡阿嬤寫的字,細
Thumbnail
有時為了逃避無邊無際的死寂,我會端著碗到電視機前吃飯──那晚的母親就會更加、更加安靜。靜謐到了盡頭變成冷,家裡始終很空很冷,我們偶爾開口彷彿在曠野中吐出寒煙。
Thumbnail
「阿嬤!起來啦!地震了!」 那年的我住在工廠阿嬤家(爸爸的媽媽),那時候阿嬤睡在雙人床上,我睡在床旁邊比較矮的、直接放在地上的單人床墊上,我從床上坐起,在那個晚上九點準時睡覺的年紀,完全無法判斷此時的地震是什麼時
01/08/2015 出發   他在高鐡驗票口拿著手機說:五叔,我們在虹橋火車站。   台北香港,香港上海,這段他不知搭過多少次的飛行行程。 媽媽却是第一次,踏上中國。 他知道媽媽對中國的印象仍停留在民國五六十年電視上的中國。 出發前,他不斷的提醒她,時代已不同了。 讓媽媽不必擔心
Thumbnail
那天,73歲的媽媽一腳踩空,從樓梯上滾了下去。 在那無比漫長的幾個小時裡,她喊了幾百聲試圖求救, 但已經重聽的80歲爸爸完全沒聽見,而我們家的小孩都在外縣市工作,除了我爸再也沒有人能發現她…… 從那天開始,我經歷了我人生中第一個完完全全超出預期, 卻如流星般降墜在我生活中燃起森林大火的事件……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爸爸都不在家,我媽告訴我,他在國外工作,媽媽說爸爸很努力賺錢,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把爺爺奶奶照顧好。 奶奶是個很瘦、很美的老人家,她不太說話,常常穿著連身類似旗袍的洋裝,然後總是待在房間裡。我對她的印象很淺,因為奶奶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走了,對她的印象是:她每天都必須要喝一碗煲湯。
Thumbnail
呂偉白 寫成於2021年9月11日 早上開電視察看颱風訊息,剛好轉台到CNN為911二十週年製作的回顧專輯…..居然,就已經20年了。 猶記20年前的一個晚上,接到進入聯考衝刺階段的女兒從補習班打來的電話。女兒說補習班在傳美國雙子星大廈被飛機衝撞了,我聽了不以為意,安慰她說:啊!這一定是搞笑的
Thumbnail
活到這把年紀,想想以前,覺得以前有些事、以前的生活,真不可思議。   現在幾乎家家都有的電視機,我小時候,就沒有電視機,沒電視可看。不是買不起電視,而是根本沒電視機,沒電視台。   我是42年次,台灣到民國51年,第一家電視台台視,才開播。 也就是大約我10歲時,台灣才有電視。  
Thumbnail
這樣十年前的回憶想起來,我不自覺的為一切場景、光線與空氣套上底片與泛黃膠捲的濾鏡。雖然小時候都是給外婆照顧的,對於爺爺奶奶家的親暱記憶其實很短暫,但和其他六個兄弟姊妹玩耍,只有爺爺奶奶在家的記憶,卻在某個夜晚突然淡入腦海裡。
Thumbnail
離開台灣前,我和八十幾歲的阿嬤一起住了三年,阿嬤守寡了二十幾年,看政論節目成為阿嬤晚年的晚餐標配。 我回家的時間多半晚,阿嬤常常都已經入睡,所以我們並不常聊天。 只有那麼一兩次,我們有機會聊天。 阿嬤曾說念女中的她,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迫害,從東部搬到南部生活。 我很喜歡阿嬤寫的字,細
Thumbnail
有時為了逃避無邊無際的死寂,我會端著碗到電視機前吃飯──那晚的母親就會更加、更加安靜。靜謐到了盡頭變成冷,家裡始終很空很冷,我們偶爾開口彷彿在曠野中吐出寒煙。
Thumbnail
「阿嬤!起來啦!地震了!」 那年的我住在工廠阿嬤家(爸爸的媽媽),那時候阿嬤睡在雙人床上,我睡在床旁邊比較矮的、直接放在地上的單人床墊上,我從床上坐起,在那個晚上九點準時睡覺的年紀,完全無法判斷此時的地震是什麼時
01/08/2015 出發   他在高鐡驗票口拿著手機說:五叔,我們在虹橋火車站。   台北香港,香港上海,這段他不知搭過多少次的飛行行程。 媽媽却是第一次,踏上中國。 他知道媽媽對中國的印象仍停留在民國五六十年電視上的中國。 出發前,他不斷的提醒她,時代已不同了。 讓媽媽不必擔心
Thumbnail
那天,73歲的媽媽一腳踩空,從樓梯上滾了下去。 在那無比漫長的幾個小時裡,她喊了幾百聲試圖求救, 但已經重聽的80歲爸爸完全沒聽見,而我們家的小孩都在外縣市工作,除了我爸再也沒有人能發現她…… 從那天開始,我經歷了我人生中第一個完完全全超出預期, 卻如流星般降墜在我生活中燃起森林大火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