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三年,完成天下一統的東漢朝,其政治權力再次流回了軍派手上。
建武元年六月,劉秀稱帝。
跟著他一起「河北起義」的夥伴們,受封各種將軍職,更為三公。 然而,在隔年劉秀定都洛陽後,他開始起用關中的宿官名儒。 如果你對三國志蜀書有了解,就會知道劉備跟諸葛亮也作了同樣的事情。
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當是中原名士許靖。 漸漸的,除了軍權霸主大司馬仍是軍派的吳漢,東漢朝廷的主要組成,變成曾在西漢以及新莽的官員為主。 將在外,官在內。
如果有平定了新地方,派任的太守也還是以軍派為主。
進度一直推進,軍派的勢力慢慢回到朝廷。 畢竟,戰爭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這邊要說清楚的是,軍派的掌權,跟戰爭層級逐漸推高是有關的。 三國時代尤其明顯……基於天下的不太平,將領手中的兵力,比什麼都更能成為話語權。
蜀漢的孔明蔣琬費禕,都是軍政雙持。
魏的司馬懿,吳的陸遜諸葛恪,都是先有兵權,才有政權的佼佼者。 建武十二年年底,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馬成代行大司空。
當時,公孫述已敗亡。 隔年正月,政派第一大老大司徒侯霸過世。
兩個月後,由沛郡太守韓歆接任。 韓歆是征南大將岑彭的原上司,也是鄧禹西征時的軍師。
同時,劉秀停止了馬成的代理資格。 並非要罷黜軍派,而是為大風吹做準備。 劉秀稱帝十二年,後半以東漢之姿,與西州巴蜀鼎足而立。
隴西隗囂討滅,巴蜀白帝敗亡。 西神州群雄中,只有河西竇融選擇了與劉秀同盟。 從屬?還是真如當年劉秀,讓大家再分一個「民主」的勝負? 面對劉秀的邀約,竇融帶來了河西各地的官印上繳。
五十三歲的竇融,放棄了獨霸一方的資格,歸於東漢。 劉秀準備的大司空之職,就是要給竇融的。 很奇妙的是,劉秀手下的大司馬,大司空,基本上位置都坐得挺牢。
唯獨大司徒這個職位一直有問題。 第一任就是鄧禹。因西征失利下台。任期兩年
第二任伏湛,因為河南尹、司隸校尉於宗廟中爭論未舉奏,被免。任期兩年多。
第三任侯霸,自然死,當了七年。
直得注意的是,在這之前,劉秀精簡了大司徒的副官。
原本按照慣例,副官(司直)是大司徒下台後的當然人選,伏湛就是鄧禹的司直。 第四任韓歆,因為太常嗆劉秀,被劉秀警告就自殺了,任期兩年→這個沒有隱藏事實我隨便你。
第五任歐陽歙,任期不到一年就被下獄了。
歐陽歙原本是汝南太守,被人舉發他在汝南時有重大貪汙。 這是儒林的一大震動,當時上千儒生出來示威求情。
結果劉秀還沒回覆,歐陽老先生就死於獄中 第六任戴涉,六年後因為他推舉的人貪污下獄判死。
又是貪污。 這次牽連甚廣,竇融也因而被免。
大司馬吳漢沒有,因為他剛好重病,然後就死掉了。 接下來到劉秀過世,還有十三年,用了三任,第四個時候劉秀駕崩。
這三個在記錄上就都是自然死了。 大司徒是什麼?
大司徒就是西漢的丞相。 說得更準確一些,西漢原本是丞相配御史大夫制。
但漢武帝設大司馬將軍。 緊接著大司馬霍光又獨掌大權,丞相名存實亡。
到漢哀帝的時候,這個充滿雄心壯志,善謀能斷但是有漸凍症的皇帝,才把丞相制改為三公制。
最主要是為了制衡大司馬。 職責上,大司馬訂定為掌武事,仍為舊職大將軍,同漢初太尉。
大司徒掌政,承接丞相職務。
大司空則是御史大夫轉過來的,主監察。 漢哀帝並不是變革者,他只是把名稱跟職責重新確認下來。
前一任的漢成帝就開始進行三公變革。 很顯然的,丞相制或大司馬制變成三公制,跟王莽沒有關係。 但王莽並不排斥三公制。
王莽的玩法是,大三司是後來發明的,不優秀。
我們應該恢復更古老的真三公制:太傅、太師、太保。 所以,就劉秀的生長年代而言,三公制是一個合情合理的現有體制。
但其實是兩套三公。 就是因為這麼囉嗦又複雜,後來我們都乾脆用「宰相」作為代稱。 漢代的丞相,相國,大司徒,太傅,全部都是「皇帝底下第一執政」的官職。
可笑的是,兩漢總計時間佔有率最高的「宰相」,反而是大司馬大將軍。 以軍領政的重要性,跟大司馬霍光王莽的關係不是那麼高。
跟經歷亂世,以兵平亂建朝的東漢更有相關。 劉秀的十任宰相,觸法免官的數量高達一半。
除了後期趨緩,只有老侯霸穩穩的。 這或許不是「伴君如伴虎」、「劉秀很難搞」的原因。 而是東漢初期的律法混亂。 伏湛跟歐陽歙都是名儒,尚且不免踩線。
鄧禹韓歆也是讀書很多的軍派,一樣。 侯霸是什麼出身?
他是西漢末兼新莽時期官員,待到天下大亂,侯老爺以己郡固守,賊人難侵。 侯老爺的官怎麼當的?為何能夠成為地方一霸?
「案誅豪猾,分捕山賊,縣中清靜。再遷為執法刺姦,糾案埶位者,無所疑憚。」 我想,侯霸懂法是非常明確的事實。
「光武徵霸與車駕會壽春,拜尚書令。時無故典,朝廷又少舊臣,霸明習故事,收錄遺文,條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於時者,皆施行之。每春下寬大之詔,奉四時之令,皆霸所建也。」 不管是西漢法,新莽法,還是東漢新法,侯霸全部一把罩。 同樣的,終結掉司徒觸法時代的第七任蔡茂,也是一個法術系的高手。(法術勢的法術謝謝)
而蔡茂被記錄的最大功績,就是他敢辦外戚陰氏。 劉秀本是儒生,從軍十多年。
我相信,侯霸跟蔡茂,把法家思想對於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提到了劉秀眼前。 軍法是說一不二的東西,但裡面有很多私情。
國法剛好相反,不容私情,但有審判。 這就像一套全新的兵法,出現在劉秀的面前。 即使劉秀看起來像是個儒生聖君,仍然是抵抗不了法家管理的效率……所帶來的誘惑。
特別在大統一完成之後,劉秀面對必然而來的挑戰。 家事。 吳漢一從巴蜀返回,就展開了請封皇子倡議。
對兩漢而言,這始終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皇子們無封地,不就國,會對繼承權產生影響。 再者,按劉邦交接下來的傳統,封皇子,就相當於封臣子。
皇子封王,是沒有真實權力的。 真正的封國治理權,都會在朝廷派給諸侯王的相國手上。 這兩個層面,都昭示著朝廷內的派系將會單純化。 如果還在寫小說,這邊要解釋劉秀不願意立刻進行的原因也很簡單。
他根本沒打算讓郭聖通的兒子繼承。 直到建武十五年,第五任大司徒歐陽歙上任,竇融李通等人也加入倡議之後,劉秀才正式展開封皇子的動作。
明面上來說,兩年前劉秀不是不做,是不能做。 他廢除同姓宗室的任務,當時還在進行中。
這時候馬上封上自己的皇子,那不是給大家一個反他的好藉口嗎? 即使在兩年後,劉秀仍只讓自己的兒子擔任「公」。 看得出來吧?對於權力的分配,劉秀仍然有所保留。
而上一回說到的郡國大姓叛亂,出現在劉秀封皇子的隔年。 這一年還有另一個故事,也就是交阯女子徵側的造反。 就像當年呂母一樣,邊疆女子的起義,成為了大亂的序曲。
待到平定中國,是建武十七年。
十月。 劉秀廢了郭后,改立陰后。
同時,進各皇子爵為王。 這不是一個突然發生的事,即使不考慮演義的瞎掰,劉秀也一直在重用陰氏。
陰氏有人退讓自持,也有人尊貴驕矜。 劉秀雖廢后改立,但沒有第一時間撤換太子。 太子不變的前提下,要讓誰當皇后,那是劉秀的事。
(也沒有皇太后會管他) 誰不知道劉秀早晚會換太子?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劉秀希望把事情作得柔和一點。
邊疆之亂仍盛。 以柔道治民,軍事鎮壓的手法,已經走到了某個極限。
時間很好。 接下來的建武二十年,也就是舊三公全倒,法家蔡茂上任的一年。
劉秀變成一個壞皇帝嗎?
應該不算有。 但他的威勢出來了。
雖然《後漢書》沒有寫得很明白,但東漢的國際地位關係開始產生變化。 內部戰爭的次數少了,邊疆戰爭的次數多了。
劉秀沒有大徵兵窮兵黷武,但西域諸國再一次願意承認東漢朝的共主地位。 你認識劉秀嗎? 如果一路看完光武傳奇,我想你猜得到劉秀會怎麼做。
他拒絕了當西域老大。
並且支持匈奴日逐王成立南朝,讓南北匈奴再次對立。 劉秀的戰爭,一直沒有結束。 關於劉秀後來從法,有一個名叫「第五倫」的人可以做個佐證。
他是建武二十七年才被徵召的。 後來,第五倫當上司空,跟漢明帝說:「光武承王莽之餘,頗以嚴猛為政,後代因之,遂成風化。郡國所舉,類多辨職俗吏,殊未有寬博之選以應上求者也。」
這跟前期的劉秀作風並不相同,但後期為官者看到的卻是「光武帝嚴猛為政」。 整體來說,不論是劉秀原本的儒生柔道,還是後來的法家嚴猛。
看上去都沒有什麼明顯的疏失。 與其繼續橫向擴大對劉秀的認識,我想該往前了。 有些事,或許等到漢明帝再回頭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