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新漢演義-後宮蔡倫傳】

講到竇家就可以來個小番外。 「蔡倫造紙」這大家小學都聽過的嘛。 蔡倫是荊州桂陽人,表字敬仲。 在漢明帝末年,進入了後宮打雜。 漢明帝在施政上,遵循父親光武帝法度,所以國泰民安……那就是放屁。 文人放屁向來響,大家也記得牢。 漢明帝在位時,首先遭遇的是水旱災頻繁。 氣候被天選之人天氣之子劉秀鎮壓之後,反撲一下也是正常的嘛有沒有。 碰到天氣異常,別人怎麼解決我不知道。 漢朝皇帝的SOP就是:德不配位→賓服四夷以饗天。 漢武帝這麼作有效。 要死不死,漢光武帝也有效。 漢明帝怎麼辦?硬著頭皮也要打啊有木有。 那好轉了嗎?沒有。 在懷疑公式是不是有錯誤之前,應該先檢查自己有沒有準確的完成公式之所需。 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態度。 但往往都解決不了問題。 劉莊的皇帝人生,就在勵精圖治跟北伐匈奴之間交錯。 可天意總是弄人。 永平十七年,退匈奴,降甘露。 西域諸國遣子入侍。 開心的漢明帝大賞天下,就連流民也可以來領田。 一切的美好,在永平十八年又崩潰了。 久旱不雨,漢明帝只好開倉賑糧,賞民爵二級。 更大赦天下。 在雨水下來之前,四十八歲的劉莊終於操勞過世。 下令喪事一切從簡,也不希望入陵寢。 後人誇他一個明章之治,劉莊可是覺得這十八年皇帝自己幹得爛透了。 基本上,蔡倫不是洛陽人。 永平十七年連流民都賞了,總犯不著入宮為宦吧。 若是犯罪,十八年也赦了。 所以我想,蔡倫入宮的時間,應該就在這之後。 救濟是有限的,災民是無盡的。 蔡倫可能從來沒有見過漢明帝一面。 但,蔡倫是一個有讀書,有才學的人。 看來他當時很可能是上來洛陽求學,卻因為天災搞到走投無路吧。 能識字,懂禮節,蔡倫很快就從打雜的僕役,轉為六百石的「小黃門」。 小黃門原本也是個勞力活。 但光武帝劉秀年間,因為要節省官府開支,把西漢一些內朝送文書的小官吏裁撤,一應由小黃門來兼任。 這其實也是打開宦官干政的一條路線。 文人們還是不說的。 小黃門不只負責文書傳遞,同時也是皇帝跟後宮嬪妃之間的聯絡官。 這也讓蔡倫涉入了竇某的後宮之爭。 竇某,即是後來的竇太后。 此刻還是個貴人。 竇貴人可是當時後宮頭牌,漢章帝跟馬太后都極為喜愛。 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會生。 還好,這個時代叫東漢。 東漢傳下的傳統,就是皇后太子分離制。 不再嚴格要求,只有幫皇帝誕下龍種的妃子,才能擔任皇后。 即使隔壁宋貴人的肚腹日漸隆起,也不會改變馬太后選賢與能的初衷。 但宋貴人生下了一個兒子。 馬太后很開心,下詔冊封竇貴人為后,隔年,立宋子慶為皇太子。 可竇皇后不開心。 正巧,馬太后駕崩了。 竇皇后回報漢章帝:看見了宋貴人的一些骯髒事。 剛開始,漢章帝也只是留個心,疏遠了宋貴人。 而竇皇后也有了孩子。 這時候,還沒人知道,這個孩子的生母不是竇皇后。 竇某知道該加把勁了。 再一次請求漢章帝,派人調查之前宋貴人的那些小事兒。 調查官不是別人,正是蔡倫。 正直的蔡倫,根本沒想過整個後宮都是竇皇后的人,只是把打探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的回報皇上。 漢章帝遂廢慶太子,改立劉肇。 是為漢和帝。 也因為蔡倫辦事牢靠,當竇皇后成為竇太后,就把他從小黃門遷升為中常侍。 但蔡倫畢竟不是竇太后的「自己人」。 當上中常侍,有了議論之責,蔡倫一天到晚在那邊直諫太后。 休假的時候,蔡倫也不會跟竇氏貴族豪門來往,反而一律謝絕會客,自己到田裡去揮灑汗水。 在年紀輕輕的漢和帝眼裡,蔡倫這個人還是挺不錯的。 雖然只有十歲出頭,漢和帝也隱約知道,那些姓竇的中常侍,根本沒把自己當皇帝。 反倒是這些宦者中常侍,才是可以信賴的對象。 待到漢和帝處理了竇氏,重掌大權,就提拔了這些宦官一把。 鄭眾跟蔡倫,都得到了重用。 但鄭眾醉心於權力,討了個大長秋。 這是主管后宮(沒寫錯)的職務。 對於東漢而言,其重要性更勝太子太傅。 蔡倫則加掛尚方令,掌上手工作御刀劍諸好器物。 這職務的年俸,也不過就跟小黃門一樣是六百石。 但蔡倫很喜歡。 永元九年,蔡倫更受命「監作祕劍及諸器械」。 在蔡倫的監管下,這些東西無一不是做工精細,堅固耐用,堪為後世典範。 這只是蔡倫工藝之路的開始。 真正的高潮,當然是他製造了「蔡侯紙」。 原本,中國人當時主要是使用竹簡來寫字記錄。 有少數會用縑帛。 用來寫字的縑帛,就被稱為「紙」。 縑帛昂貴,竹簡笨重,蔡倫一直想要做出改變。 於是,「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光這樣看鬼才知道蔡倫怎麼造紙的。 不過我們稍微仔細一點,說真的是個人都應該發現。 樹膚、麻頭,是植物原料。 敝布、魚網,分明就是成品啊? 推測上是這樣的,蔡倫應該試過多種原料,其中不知道哪種樹的皮跟麻,是比較好的材質。 問題是,當時洛陽附近,要得到「苧麻」是不容易的。 這是南方植物,如果蔡倫不是掌管皇宮器械府藏,只怕也不容易接觸到。 就好像人類發現黃金是良導體,但是用黃金當電線?不如一槍打死我。 所以,蔡倫決定加入一些「垃圾」來攤平成本。 不然紙再好,要是比原來的還貴,那就沒有意義了。 今天,我們知道,中國在至少西漢以前,就有造紙的技術。 所以也有人相信,蔡倫只是改良原料而已。 我說這些學者大概連煮菜都不會吧。 改變原料,製程當然也要跟著調整啊。 A樹皮可以煮六小時,要四小時曬乾,B樹皮難道也一樣? 後來傳下來的蔡倫造紙術,要經過三十六道工序,跟七十二個小工序。 每一次改變原料,調整比例,都是精力。 都是時間。 而保守估計,蔡倫投入造紙事業,直到完成上繳,花了八年的光陰。 這種真的是科學家精神,非常人所能及。 當然啦,中常侍尚方令蔡倫的研究經費,應該是不怎麼缺的。 沒想到,蔡倫一上繳,漢和帝就過世了。 即位的鄧太后,還是嘉獎了一下蔡倫,封給他位在漢中一帶的龍亭,是為龍亭侯。 稍微說一下,龍亭侯跟關羽的漢壽亭侯可能不一樣。 關羽是封地為漢壽的亭侯。 但蔡倫的龍亭是「國」。 雖然只有三百戶,但國即縣侯。 所以,蔡倫所造的紙,才被稱為「蔡侯紙」。 不過,蔡倫上繳到封侯,中間大約隔了近兩年。 很顯然,在一歲皇帝漢殤帝期間,這玩意並沒有得到任何推廣。 漢殤帝三個多月大就即位,八個月後就過世。 鄧太后找來了當年被廢的慶太子之子「劉祜」繼任,是為漢安帝。 這要說明一下,原文為:「元初元年,鄧太后以倫久宿衛,封為龍亭侯,邑三百戶。後為長樂太僕。四年,帝以經傳之文多不正定,乃選通儒謁者劉珍及博士良史詣東觀,各讎校漢家法,令倫監典其事。」 元初,是漢安帝的第二個年號,距離蔡倫獻紙,其實是八年。 但劉珍等人入東觀,安帝年表上,卻是第一個年號,永初四年的事。 所以,蔡倫封侯,我想應該是永初元年。 皇帝換得勤,年號也一直改,又改得大同小異,應該是寫錯了。 以下就以蔡倫於永初元年封侯繼續了。 這時候,當然不只蔡倫。他的宦官好夥伴鄭眾也一併受鄧太后封侯。 蔡倫跟鄭眾只是同為宦官,並為皇帝辦事。 士人仇視他們,是一起的。 但事實上蔡倫跟鄭眾並沒有來往。 蔡倫本身也算是士人出身,但卻也被討厭。 卻說鄧后名綏,她並不是竇太后選出的皇后。 事實上,竇太后在和帝永元四年後,便即失勢。 漢和帝自己選了陰家的女兒為后。 而鄧后,則是陰后所選出的繼承者。 鄧綏入宮不久,竇太后便即過世。 當時後宮爆出了一場風波,乃是有人舉報漢和帝真正的出身由來。 漢和帝的生母,實為梁貴人,而非竇后。 鄧綏這時候,很可能也知道了竇后的另一個祕密:誣陷宋貴人母子。 因為,當朝廷決定迎宋貴人之孫回朝為帝的同時,鄧太后下令封蔡倫為侯,並卸原任,改為長樂宮,太后太僕。 她把同樣知道當時情況的蔡倫,留在了身邊。 蔡倫若是留在皇帝身邊,保不定就成為漢安帝翻臉的動機。 對鄧太后來說,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 然而,三年後,漢安帝元服。 鄧太后仍掌大權,漢安帝僅僅是跟太后索要了正直認真的老宦蔡倫,去東觀監督書籍的重新編寫整理。 接下來十年,東漢在鄧太后的治理下,慢慢從天災中恢復了元氣。 永寧二年,太后駕崩。 一場風暴再起。 先是漢安帝乳母上告,鄧氏曾有意廢帝。 漢安帝大怒,誅除鄧氏一族。 接下來順藤摸瓜,摸出了當年祖母被竇后誣陷一事。 相關人等,早已仙去。 只留老龍亭侯蔡倫而已。 漢安帝派了使者,叫蔡倫自己去廷尉那邊自首接受調查。 那可不像現代單純就是去配合調查,實際的意思就是「你去坐牢吧」。 老蔡倫一生正直,自認從未怠忽職守,更沒有做過對不起國家的事。 收到命令的蔡倫沐浴更衣,正衣冠,飲藥,自盡了。 但漢安帝並沒有就這樣放過,仍是廢除了蔡倫的封國。 其實,《後漢書》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范曄在描述一個人的時候,用了類似陳壽的手法。 本傳隱惡揚善,他處再寫惡評。 既然是陳壽那套,何以特別? 陳壽所描述的三國時代,以軍功為先,私德與政治面較少。 但《後漢書》的東漢,卻有很多這些方面。 那個感覺比較像司馬遷在寫韓安國:這人各種棒,只是有點貪財。 撇開蔡倫工藝大師的身分,其實他是權傾一時的劃時代宦官。 如果說鄭眾代表了皇帝跟宦官在東漢的首次結盟。 那麼,蔡倫代表的就是外戚跟宦官的第一次攜手合作。 絕妙之處在於,宦官跟兩邊的合作,幾乎發生在同一時間。 蔡倫雖然幫了竇后一把,但他的心中,只有國家跟百姓。 不論合作對象是漢章帝,竇皇后,漢和帝,鄧太后。 對蔡倫而言,都是一樣的。 說真的,把持朝政,不管有帶把沒帶把,做出的好事壞事,也差不多就都是那些了。 宦者為惡,女主為毒,這些事情原本並不是什麼社會共識。 也不是因為「男人執政」,而灌輸給天下百姓。 執政有關,性別無涉。 把這些有病的人,貼上「男人」、「儒教」的標籤…… 那麼,你也只是跟那些加害者一樣,成為新一輪迫害他人的角色罷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