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
基本上就是大賢良師張角,組織黃巾起義所依恃的《太平清領道》。
對,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到今天仍然留有不少篇幅。
由於是道教經典,所以有一套宗教說法,我大概介紹一下官史說法就好。
以下還是用今名:《太平經》稱呼。
《太平經》大約是在東漢順帝時,出現在歷史的軌跡上。背過《出師表》應該就知道,順帝再來就是桓帝,桓靈之後,董卓就來了。所以《太平經》問世跟黃巾起義沒有差很多。
一開始,是一位名叫「襄楷」的博士呈上朝廷。襄楷說,他是從琅邪人「宮崇」那邊得來的。而按宮崇的說法,這不是他寫的,是他整理的「干吉神書」。
甚麼毛線?原來宮崇是干吉的弟子,據說這是他老師在曲陽得天所授。
襄楷跟宮崇上書之後,經過國家學者審核,認為不可信就打了回票,於是《太平經》並沒有被朝廷收錄。
我以前覺得很正常,後來看了神仙傳才知道,不太正常。
像張道陵的修煉,其實是從太學開始的。若為真,那表示太學博士就有這類型的專門科。所以,《太平經》為何被東漢朝廷排擠?就來概略的看一下開頭,看看學術性的部份有沒有道理。
《太平經》甲卷,也就是第一卷,也是個神仙傳。跟佛經或莊子論語這些有點像,是一種對話錄的形式。對話錄是比較原始的寫作形式,莊子還算說故事,論語就有點玄,再早那些歌詞本更玄。
孔子的記事類型新一點,史記則真的是相對好讀的敘述文,所以太史公在文學上是很有地位的。
一開頭就是道教傳統的暴長法號,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不知道是不是唐代以後追加的(笑)。
總之就有個善知識在問這位帝君,過去無限劫中的神主名號……這真的跟佛經結構超級像的,有讀過的一定知道。
後聖是一個專有名詞,跟前聖一起:一個是先天聖君,一個是後天聖君。
每次看到這種都覺得很外星人。
這個名稱的結構是:「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
基本上跟其他對比起來,大概可以知道,只有「太平」是他的專屬稱號,所以如果是通俗叫法,可能會是太平真君之類的。
太平真君說故事,是為《太平經》。
封號這麼長已經可見太平真君地位之高,不過他第一個說的「長生大主」更高。
全名:「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感覺都出來了有沒有?我們還是簡稱長生大主吧。
長生大主姓李,當然姓李,不是李世民的李,是李耳的李。
姓李,名字曜景(不要笑)。李曜景三歲就展現修真的潛質,四十二歲受封為帝君。
我覺得很可愛,神仙傳的神仙也都是受封的,這才是道教的標準模式,什麼度天劫的並不是。
長生大主因為治理的範圍非常大,所以才有「九玄」帝君的稱號。
那我們就可以知道,現在說故事的太平真君不是「領主類」。
而長生大主也引用了商周的設定,不是商業週刊,而是「垂謨立典,施之種民。不能行者,非種民也」。
原始國家的建立,不在於血統、地域或文化,就是「能否遵守同一個規則」。
周朝稱之為「禮」。
接下來太平真君陳述唐堯以來的五行災厄變化,我們外行不用看進去。
這時候災禍很多,對應的修真者也逐漸多了起來,畢竟我們長生大主還在管事嘛。
這邊特別提幾個人,一個是大太平君,也姓李。另一個是他的老師,姓彭,「位為太微左真」,曾經輔佐人皇,天地人三皇的最後一皇。
大太平李君是新的「管理者」,從他開始出現了「天廷」的架構。
以「方諸宮」「青童君」為相。
「太丹宮」「南極元君」為保。
「白山宮」「太素真君」為傅。
「西城宮」「總真王君」為宰。
大家都好奇吧,大太平李君為什麼特別?
善知識也問了。
於是太平真君就放大絕了,講白了,整套《太平經》就是大太平的所學。
不過我們還是看看嘴砲的部分就好。
比方說,前面我們看到,長生大主跟太平真君都有「金闕」。這個就是天帝的單位,我覺得講住所或修行地很怪。大太平四輔也來自不同單位。
金闕有四天帝,哪四個沒說,不過長生大主應該算一個,太平真君很可能也是。附帶一提,後來道教認為長生大主也是「太上老君」。
那《太平經》有提到老子嗎?有。
太平真君表示老子是「得道之大聖」,是三界十方之師,李耳只是他在周朝顯現傳授人類知識的一個型態。
基本上是把老子當作「道」或者「真理」的一種人類型態而已。
第一部大概講了這些,據說有十部,不過維基也只有收錄兩部半。
第二部的修行法門我是真不感興趣,而且那些文字各人解讀不同。
第三部有點趣味,其實在表現出《太平經》的價值觀,那基本上非常有可能……
就是黃巾賊的價值觀。
以下就當這麼回事來敘述更帶感。
首先,黃巾賊嚴禁「殺傷女性」。
「今天下失道以來,多賤女子,而反賊殺之,令使女子少於男,故使陰氣絕,不與天地法相應。」
陰氣絕會怎樣?旱災,旱災就是因為你各位「賤女」。
所以他們很女權嗎?沒有,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就像草原民族的女性非常貴重,但是貴重的物資,不是偉大的人。
黃巾賊認為陽數一,陰數二,所以應該要二女共事一男才符合天道。
加入曹操軍送老婆,加入黃巾賊你可以討兩個老婆,黃天當立了啦!
不是,《太平經》不是戲文,不是搞笑來著的。
它其實還說明了,人之所以會賤女傷女,就是因為童年沒有得到好的照養。人求自食其力,忘卻根本所致。
要附帶一提的是,根據我自己讀的情況,兩漢確實以「成年分家」為主流價值,你看那種哥哥照顧弟弟的,都是偉大故事。
也就是說,這個理論本身的重點是心理分析,但張角可能剛好就用來作為「價值觀對抗」。
輕賤女性是不對的,而這是人們自私自利所導致的,所以我們應該起來反抗。
喔喔喔上軌道了糟糕。
這邊我們就可以注意到,黃巾體系講求互相幫助,男女平等(?)。接著又加強「一男二女法」,黃巾賊認為,守貞是狗屎。
「陰陽不交,乃出絕滅無世類也」。
男女不交合是天誅地滅的事情跟你說。
我腦中的黃巾賊開始戴上墨鏡彈吉他了怎麼辦?
下一題,教你「興善止惡」。
神祕學的部分一樣跳過,簡單說,一開始要管理群眾時就要先分四大類,想成四等人好了。
上等人你就打賞他,下等人你就教育他。那不論是來領賞還是來領課本的,你都要送他們一句話。
這主要是說,一開始的分類是「自行分類」,有些下三濫會偽裝成上等人。把他們的應對記起來,之後再行驗證,才能得出真正的分類。
還不錯,接著又是「我是張角怎麼玩」。
「上等的善人之中,經常混著下三濫的傢伙,我們要把他們揪出來,興善止惡!」
老天鵝啊,果然是革命寶典。我都懷疑這版本是不是被毛澤東校訂過了(並沒有)。
繼續往下看。
「真人上來。」
「唯唯。」
字詞:唯唯,釋義:恭敬應諾之詞。所以我們接電話都要先「唯唯」。
要說明一下,真人是「問話的善知識」,我們太平真君是「神人」。
太平真君今天要來解說,天下凡人的「要務」。
第一大事是吃喝,第二大事是交合,對,說穿了不值錢,正是所謂「飲食男女」。
但無三不成禮,還有一件小事,就是要穿衣服。
黃巾賊不是跟你講風化,真君開示是說,不穿衣服,熱天曬死,寒天冷死。也就是如何在天道之中「活下去」,是人們應該要付出的努力。其他則不是人生所必須的。
補充一下,當時穿衣原則是「髒了就丟掉」的快時尚,所以古人織布做衣的需求量跟食物相同,甚至更高(食衣住行跟衣食住行都有說法)。
這種約法三章等級的教條,非常適合「吸引」販夫走卒。
實際上《太平經》還陳述了植物如何進行這三要務,天地陰陽運行的法則,不過這裡就略過吧。
下一回是「事死不得過生」。
都是簡單說,孝親很重要,不能孝「子」大過孝親。
忠君很重要,不能忠「臣」大過忠君。
不是次序,是萬事萬物有其陰陽,陰陽不是五比五,而是陽大於陰來獲得平衡。一旦陰大於陽,那就要出事。
抱歉我看到這種學說就來勁,它其實隱含了「陰」的本質強於陽的意義。
在《太平經》注重女性的原則下,是相符合的概念。
但這邊有個可以讓張角偷雞的地方就是,陽為天,天最大。
天不言語,天師授之。
《太平經》是太平真君在當天師,太平道?當然是大賢良師在當天師。
雖然前面有各式各樣的思想在其中,足以激起群眾跟從跟信仰,但如果沒有辦法「集中」信仰之力,那事情就會完全不同。
《太平經》什麼都幫張角準備好了。就連質疑者的聲音跟應對都有喔。
原文是真人對內容有質疑,神人就跟他說:「不然你去找古時候的人事來對應看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這句話能運用起來,你就不能不佩服張角的聰明才智了。
「理論無上限,實例破綻多。」
說是說沒有上限,其實上限就是你本身的聰明才智。這就不舉例了,舉例就是會被吐槽,事情講得越虛無縹緲越好。
而張角的聰明,在接下來更加明顯。
太平真君舉了一個例子:「今一師說,教十弟子,其師說邪不實,十弟子復行,各為十人說,已百人偽說矣;百人復行,各為十人說,已千人邪說矣;千人各教十人,萬人邪說矣;萬人四面俱言,天下邪說,又言者大眾,多傳相征,不可反也,因以為常說。」
這是在說現今世道渾沌不明的部分,但你我都很清楚,張角學會了。即使不是真理,也可以透過行銷傳播的方式,讓它變成正確的。
我也感受到了,張角應該沒有讀完《太平經》,也沒必要讀完。
到這裡的部分,已經足夠他成大事立大業了。
剩下的,他只要「自我解讀」就可以,也就是影響東漢至深,所謂的「讖文」。
例如這段:「吾字十一明為止,丙午丁巳為祖始。四口治事萬物理,子巾用角治其右,潛龍勿用坎為紀。人得見之壽長久,居天地間活而已,治百萬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紿,樂莫樂乎長安市,使人壽若西王母,比若四時周反始,九十字策傳方士。」
「四口治事萬物理,子巾用角治其右」。有看到關鍵字「巾」跟「角」了吧?
太平真君有說,「潛龍勿用坎為紀」的潛龍,就是歲在甲子,冬至之日。
就算這段偏玄乎,也可以看到一些「壽長久」、「治病」等等的敘述。
所以真人就問啦,病怎麼治?
神人回答:「用我的召信之符:真券。」
有沒有?輕鬆簡單,黃巾起義的要素湊一湊就有了。現在都還在《太平經》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耶。
後面殘篇也沒多少了,跟黃巾賊的概念也不太有關係,撿著講一些。
《太平經》認為天下有九種人,神人、大神人、真人、仙人、大道人、聖人、賢人、凡民、奴婢。
高下有點難分,當然也許是我們被後代分類困住了。
神人是無形的,大神人是有形的。大神人屬天,真人屬地。仙人屬四時,大道人屬五行,聖人又屬陰陽……嗯,大致說起來除了神人,前五種感覺是不分高下,最後三種則是不用太深究差不多就是那樣。
特別說一下就是因為這邊跟儒教系統有疊合,這很重要。
如果道教在兩漢建立系統時就去考慮到納入儒教,那麼,唐朝的佛道合一,應該也是道教系統主動開啟的「融合」。
對了,太平真君是無形屬氣的神人,難怪真人每次上來都要先「唯唯」。因為根本看不到神人在不在喔。
才說著呢,後面真的就展開儒教祭天地那一套,真的,考試沒有要考。
老天的諫言,老天的刑德,判斷上也是走陰陽五行天文曆法那一套,欸,應該沒有人以為陰陽五行是道家發明的吧?
但道教什麼都吃。
設定了道家的哲學,包含了陰陽五行,帶上了儒教,未來連佛都是這套中華最大IP的一部分。
真有人說得清,道教對中國人的影響深?還是儒教對中國人的影響深?
想想,這種把既有體系包容在其中的概念,不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華文化」嗎?
五胡進來了,被融合了;金人進來了,也被融合了。
一開始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對於東漢政府來說,《太平經》是一本充滿改革思想的書。襄楷跟宮崇獻書的原因,也隨之顯露。
這個政府必須改變!
但政府能接受改變嗎?改變迎來的動盪,是政府能夠負荷跟承擔的嗎?
不要說王安石變法,商鞅變法同樣為秦國帶來重大的動盪。
特別是內部的既得利益者:當秦國轉變為「客卿與利益至上」的政治形態,對原本的貴族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沒錯,商鞅變法的完成,不在於他被五馬分屍,而在於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議。
只要國家強,萬事皆可拋。
而我們也非常清楚,當秦國繼續,繼續的強大下去之後,招致的卻是毀滅。
不強大?迎來的肯定也是毀滅。
難題不是生存還是毀滅,結局永遠都是毀滅。
怎麼活,怎麼死。
史書的每一個傳記,都在述說這樣的故事。
這次我只挑選合用的部分講《太平經》,其實就是兩漢知識分子解讀「讖文」的方式。
我們也再次可以看出,張角確實是當代知識分子,有著這樣的邏輯,自行取用了《太平經》小小的一部分,引發顛覆全國的浪潮。
正常行文接著要說,可見《太平經》多麼博大精深,不過我只想說,洪秀全在作的事情應該也差不了多少。
毛澤東亦然。
他們是野心家。
事實上有更多不是那麼巨大,也能透過「曲解」這些龐大知識庫來謀取利益的人。
存在於歷史當中,存在於我們身邊,存在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