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易不易?京房救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京房,字君明,本姓李。

師從梁人焦贛,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

好鍾律,知音聲。初元四年以孝廉為郎。

這是漢元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東漢認可的最後一個前漢皇帝。

漢武以降,昭宣之治,元成哀平,更新。懂了之後超好記的,可惜考試不會考。

不要看漢宣帝才過去四年,大漢朝的頹勢,其實已經浮現了。

無他,天災頻仍,民自不聊生。

其實,漢宣帝真的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皇帝。

氣候的異變跟山崩地震,他那時候已經開始了。怎麼辦?曾爺爺那套拿出來辦:平服四夷。又要平服四夷又要拯救災民,內部政爭更不缺席。漢宣帝到底怎麼撐過來的,改天再聊。

漢元帝可不是寶寶皇帝,而是小三太子,跟著老爸十幾年。

都說了,漢宣帝就是武帝翻版,這邊強調他治國的方式,其實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儒皮法骨」。

不過,身為巫蠱之禍的受災戶,我們有足夠理由相信,漢宣帝在天文學這塊做了一些收斂。溫馨提示,西漢的天文學者,主要屬於「儒教」,這是一群早年在魯地拜孔子的人所組成,跟熟讀經典學兼詩書的「儒家」,還是稍微分開一點看好。

漢元帝年輕時就跟老爸靠腰過,他覺得應該要重用儒生。這不但讓他被老爸臭了一頓,還差點丟點太子寶座。

背景大概介紹到這裡就可以,我們要知道的是,京房就是在這樣一個天災頻傳,新皇帝對於「真正的儒」更有興趣的時代,進宮當了郎官。

毫不意外的,京房開始對各種已發生未發生的反亂、異族入侵、災害、異變上書。異變包括我們覺得沒什麼但漢元帝會覺得很有什麼的日蝕啦,大風啦。

一年下來,京房的預言多次命中(不是每次,還真的神仙逆),漢元帝龍心大悅,自然要找他來好好聊聊。

京房說:「古時候的帝王,以功勞來任命臣屬,所以能找出賢者,使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亡國之世,往往只因一個人在他人口中的評價來任用臣屬,所以難以建立功業,導致災禍。我們現在想平息災異,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賢者!」

看到吧?這就是韋小寶說唬爛的秘訣。

撇開天人感應,你不得不承認京房的言論有道理在:可也不是全對。

特別要強調的是,京房的說法,正好符合察舉的精髓。

察舉制的敗壞,確實是在於評價的權重大過考試--還是要強調,那是漢朝敗壞的原因,事實上單純偏重考試一樣會產生問題。

可漢元帝,正好就是對於前朝任命官員很有意見的皇帝,有此良機,還不賭上一把?

元帝下詔,要京房提出新的考核辦法,並且要朝廷公卿百官,一個個去接受京房的考察。

結果大家出來都說,京房有夠囉嗦,而且要部門上下交相監督管理,哪有這種事呢?

這種事連諸葛亮都反對啦,不過一樣,是有好處在的。

大家都非常不推薦擴大辦理,重點是,漢元帝那是一個聞言大喜啊。為啥?京房老師一出手就證明你各位有問題嘛。

漢元帝馬上召集了回京述職的各州刺史,要他們拿了京房的考核辦法,推行到州郡鄉里。

刺史們一樣搖頭如嗑藥。

當時,只有御史大夫鄭弘跟光祿大夫一開始反對,後來改變主意。

這擴充出去一定有事,不過事情也不忙在一時,繼續京房傳就是。

再次溫馨提示,這是《漢書》的內容,作者班固在五行志裡面大量採用京房的學說。就算班固再怎麼客觀寫史,立場也是不言自明。

沒錯,當京房開始推行新版考核方式時,朝中就是有那麼個些壞分子。

中書令,石顯。

這名字我有印象,麒麟閣政爭之王蕭望之就是敗給了他。

而石顯的友人「五鹿充宗」,時任尚書令,這時也是強烈反對京房理論的主角。

會這麼靠腰,自然是京房也考核過他們。

京房只是想做大事業,不是傻子,考完也不敢直接說他們有問題,就是找機會去探漢元帝的口風。

「皇上啊,你知道古人說『幽厲之君』為什麼會導致國家滅亡?他們用的都是些甚麼人?」

幽厲之君你可以當形容詞看,也可以擬人化看成周幽王跟周厲王。諡號本來就是這麼個意思。

漢元帝說,「他們都親近巧言令色的臣子。」

京房又說:「那麼當時他們是認為這些臣子不好,還是認為很好呢?」

漢元帝笑道:「當然是認為很好啦。」

京房點點頭,「今天的我們,為什麼又會認為這些人只是巧言令色並非真正的賢人呢?」

漢元帝道:「簡單,因為歷史說了那個時局,國家都亡了,這些人怎麼可能會是賢者。」

京房又道:「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假設:任用賢明的人,國家就會昌盛,反之必亂?既然道理如此明白,幽厲之君為什麼不能覺悟呢?」

漢元帝又笑啦:「碰到危亂的君王,就像溺水的人一樣會抓住身邊的稻草,相信稻草也可以救自己一命。若是人到那時還能保持理智,天下豈有亡國之君?」

京房淡淡道:「我聽說齊桓公跟秦二世當年聽了幽厲之君的故事,也覺得很好笑。結果他們一樣放任豎刁、趙高亂政,為什麼他們不能以幽厲之君為誡呢?」

因為黑格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不能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其實黑先生是個哲學家,這句話比起「有感而發」,更像是一個哲學議題:迴圈嘛,你唯一能得到的就是你什麼也得不到的認知,那你到底是有得到還是沒得到?

漢元帝連忙正色道:「有道之人,才能看懂過去未來。」

元帝終於明白,老師要秀了。

京房於是摘下帽子,磕頭。

看過古裝戲吧?京老師這是準備「死諫」的意思。

「春秋記錄了兩百四十二年的災異,救是為了讓未來的帝王能夠警惕。陛下您即位以來,下略各種災情四十四字,都與春秋的記載相符。臣斗膽,敢問陛下此為治世,還是亂世?」

漢元帝汗顏:「亂世,很亂的世。就問老師我該如何返回正道?」

京房答:「就看陛下現在用的是什麼人。」

漢元帝一愣:「我們現在的狀況,應該已經比前朝改善了,我想過失不是在他們身上。」

京房又是一個頓首:「以前的帝王,大概也都是這麼想的。我就怕以後的人看我們這個時代,就像陛下在看過去一樣。」

我們比之前好了吧?問題不在我們吧?

漢元帝沉默了。良久,方道:「造成現在亂世的,是誰?」

京房不敢抬頭:「明智的君王應該自己知道答案。」

漢元帝嘆了口氣:「窩不知道,知道就不會用那個人啦。」

京房這才說:「問題必然出在您最信任,跟他討論一切任他執掌天下的那個人。」

楊蓮亭嘛這題我會。

然後漢元帝就表示他會處理。

故事是這樣。

從京房入朝廷,到石顯伏誅,我看看,前後大約是十二年的時間。一來是明確的時間點只有這兩個,二來在京房入朝廷後,有兩次關於「雞」的異象。

《京房易傳》曰:「雞知時,知時者當死。」

劉向的解讀是:「雞者小畜,主司時,起居人,小臣執事為政之象也。言小臣將秉君威,以害正事,猶石顯也。

順著這個思路就是說,京房很早就知道問題在石顯,不論是靠占卜還是自己的宮廷觀察。而他也一直都想要除掉石顯。

從京房跟漢元帝的這段小故事,你可以看出京房是一個非常懂得進退應對的人。而且他能解易,定然不是死讀書認死理的類型。

京房就是要除掉石顯,原因不是為了天下太平那麼簡單,事實上除掉石顯也救不了大漢。

政治鬥爭的局裡,可沒有這邊壞人,那邊就是好人的二分法。

事實上,接下來被逐出朝廷的,就是京房自己。

為了避免錯誤期待,也不要怕劇透。京房既然成為了後世易學的追捧對象,意思就是大家覺得他算很準。

而我們知道,沒有人成功拯救西漢。

其實想想就明白了:京房生前肯定沒能成為官方認定大漢第一神算子。

曹操之所以為大奸臣,劉備之所以為大英雄。

不外如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6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儒就是讀書人,俠是什麼?
Thumbnail
2025/01/16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儒就是讀書人,俠是什麼?
Thumbnail
2024/04/02
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司馬相如再次回到漢武帝身邊。 真的就是身邊而已。 他本身有消渴症,經常請病假。 由於卓文君已經分到父親的家產,他們在長安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豪。司馬相如對於當大官封高爵沒有興趣,也從不參與政務國事的討論。 沒,他沒有轉性。他的人生目標仍然是藺相如。
Thumbnail
2024/04/02
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司馬相如再次回到漢武帝身邊。 真的就是身邊而已。 他本身有消渴症,經常請病假。 由於卓文君已經分到父親的家產,他們在長安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豪。司馬相如對於當大官封高爵沒有興趣,也從不參與政務國事的討論。 沒,他沒有轉性。他的人生目標仍然是藺相如。
Thumbnail
2024/03/30
司馬相如領了中郎將一職,要往西南置縣。司馬相如蜀郡出身,又滿腹智計,可不會就這樣傻傻的去。他先派了副使者前去通傳,收了禮金。進而讓人前去西南邛莋,向各部落展現大漢朝的誠意。 此行既順利,也不順利,但無論如何都是漢武帝天威中重要的一筆。
Thumbnail
2024/03/30
司馬相如領了中郎將一職,要往西南置縣。司馬相如蜀郡出身,又滿腹智計,可不會就這樣傻傻的去。他先派了副使者前去通傳,收了禮金。進而讓人前去西南邛莋,向各部落展現大漢朝的誠意。 此行既順利,也不順利,但無論如何都是漢武帝天威中重要的一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京房,本姓李,西漢末期元帝時的官員。其著作《京房易傳》,影響了接下來近兩千年的易學研究。而且不是死後幾百年才給人挖出來。 京房在當代就是知名的學者,通過對災異的預言,很年輕就進到了政治權力中樞。 他對當時的皇帝,漢元帝提出建言。 要解決國家當前面對的災害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官員體制的改革。
Thumbnail
京房,本姓李,西漢末期元帝時的官員。其著作《京房易傳》,影響了接下來近兩千年的易學研究。而且不是死後幾百年才給人挖出來。 京房在當代就是知名的學者,通過對災異的預言,很年輕就進到了政治權力中樞。 他對當時的皇帝,漢元帝提出建言。 要解決國家當前面對的災害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官員體制的改革。
Thumbnail
京房,字君明,本姓李。 師從梁人焦贛,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 好鍾律,知音聲。初元四年以孝廉為郎。 這是漢元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東漢認可的最後一個前漢皇帝。 漢武以降,昭宣之治,元成哀平,更新。懂了之後超好記的,可惜考試不會考。
Thumbnail
京房,字君明,本姓李。 師從梁人焦贛,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 好鍾律,知音聲。初元四年以孝廉為郎。 這是漢元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東漢認可的最後一個前漢皇帝。 漢武以降,昭宣之治,元成哀平,更新。懂了之後超好記的,可惜考試不會考。
Thumbnail
本班車要繼續開往沒人感興趣的地方。 現在叫做「撼動歷史的學者」系列。 雖是通儒,卻被純儒當成經學大師的鄭玄,絕對影響了之後的三國。 那麼,蜀地學者(沒忘記出發點是他們吧?)必修,管輅也經常提到的「京氏易」,就更是撼動東漢的重要學問了。 京氏易,一直到今天都還是易學的經典。一起來認識這最熟悉的陌生人。
Thumbnail
本班車要繼續開往沒人感興趣的地方。 現在叫做「撼動歷史的學者」系列。 雖是通儒,卻被純儒當成經學大師的鄭玄,絕對影響了之後的三國。 那麼,蜀地學者(沒忘記出發點是他們吧?)必修,管輅也經常提到的「京氏易」,就更是撼動東漢的重要學問了。 京氏易,一直到今天都還是易學的經典。一起來認識這最熟悉的陌生人。
Thumbnail
10年後,時任宰相的公孫弘,上書請為博士設弟子。 這個看似非常平常的上書,但卻影響了後世上千年。 博士並不是現在的最高級別學歷,而是秦漢時期的皇帝顧問。 他們並沒有決策權和行政權,常常列席禦前會議,就是一幫提意見的。 不過這幫提意見的卻很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畢竟總在皇上身邊嘚嘚,誰知道哪句話稀裏糊塗就
Thumbnail
10年後,時任宰相的公孫弘,上書請為博士設弟子。 這個看似非常平常的上書,但卻影響了後世上千年。 博士並不是現在的最高級別學歷,而是秦漢時期的皇帝顧問。 他們並沒有決策權和行政權,常常列席禦前會議,就是一幫提意見的。 不過這幫提意見的卻很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畢竟總在皇上身邊嘚嘚,誰知道哪句話稀裏糊塗就
Thumbnail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但是管理政策,更是是治國理念,不但鞏固漢室統治,更塑造了整個中國政治與文化傳統。 漢武帝為甚麼
Thumbnail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但是管理政策,更是是治國理念,不但鞏固漢室統治,更塑造了整個中國政治與文化傳統。 漢武帝為甚麼
Thumbnail
西元549年,來自北方的降將侯景,攻破了南京城。在南梁宗室與大將的包圍下,侯景進入了皇宮,控制住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的包圍網解除,該回家的回家,該入宮聽候分派的入宮。發號施令的,自是手持蕭衍諭令的大丞相侯景。
Thumbnail
西元549年,來自北方的降將侯景,攻破了南京城。在南梁宗室與大將的包圍下,侯景進入了皇宮,控制住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的包圍網解除,該回家的回家,該入宮聽候分派的入宮。發號施令的,自是手持蕭衍諭令的大丞相侯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