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與人性:當代數據藝術先鋒最深刻的第一手觀察,探索科學、人文、藝術交織的資訊大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用數據藝術說故事,解構資訊時代的暗黑力量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他們數據我們;我們數據他們。
~~我們全都數據在一起~~
  • 《紐約時報》首位駐點數據藝術家的嶄新書寫,收錄16幅珍貴數據藝術創作
  • 利用不同詞彙組合訴說視覺故事,思考數據是什麼、能做什麼
  • 什麼被蒐集、什麼沒被蒐集,數據蒐集絕非天真無邪
  • 數據的儲存結構如何影響它們被發現或遺失,故事如何敘述重現
  • 為事物排序、為是非分類,親睹演算法的神奇與失控
  • 深入麻省理工學院的Dataland,直擊推動四十年來資料科技的神祕地下室

▌各界好評推薦

  • 王柏偉 ∣ 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
  • 唐士哲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 曹筱玥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所專任教授
  • 許素朱 ∣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暨科技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 陶亞倫 ∣ 台灣新媒體藝術家、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程教授兼主任
  • 黃文浩 ∣ 在地實驗創立者
  • 楊士範 ∣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內容長
  • 劉士達 ∣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中心科技創新組組長
  • 劉光夏 ∣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副教授
  • 蔡遵弘 ∣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 駱麗真 ∣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 簡禎富 ∣ 清華講座教授暨美光講座教授、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主任

▌在數據中活出人性,從龐大的資料量中解讀出全新洞見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數據世界裡,就是不斷讓人搜尋、排序、分類、統計、出售與監控。他人會探勘與處理「我們」的數據,以求獲利、取得權力和政治利益。在本書中,著名數據藝術家傑爾・索普提出這個時代至關緊要的問題:活在數據世界裡的我們,如何才能不再處於被動狀態,而是成為積極主動的公民?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著作,書中提到河馬攻擊事件、造訪冰川和學校體育館的經歷,還參觀了龐大的米堆和仍危機四伏的地雷區,從中串起數據的故事。索普運用數據藝術家的身分,探索我們當前及未來與數據的關係,超越眼前的事實和數字,尋找更新、更具體的方式與數據互動。我們永遠可以創造出新的故事,訴說如何使用數據。
索普在書中運用創意十足、饒富詩意且資訊豐富的影像,不僅重新定義何謂數據,也重新想像數據能如何真正屬於公眾、誰能握有數據發言權,還有該如何運用數據的力量來創造更正義與民主的未來,造福個人和群體。
獻給在某天醒來,思考自己為什麼時時刻刻被手機、社群媒體平台和城市追蹤,並自問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人!

▌前所未見的數據思考角度,精采的視覺化圖像深入導覽

■ 活在數據裡
進行資料視覺化嘗試設定色彩計畫讓像素自由,利用不同文字組合訴說視覺故事,思考數據是什麼、能做什麼,希望創造以人為本的數據新世界
■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
探索data的詞源、意義、隨時
間的演變,從神學與數學到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從文字數據的呈現,說明詞與詞之間的親疏遠近,探討社會問題
■ 數據的暗物質
從九一一國家紀念博物館上的姓名排列演算分析,討論數據的社會網絡;深入分析數據蒐集的議題,探究缺失資料的成因與影響,數據蒐集絕非天真無邪
■ 搭獨木舟與跟隨車隊
學習蒐集數據的倫理原則,思考蒐集的數據會對誰有利、蒐集數據的好處是否多於潛在傷害;資料系統看似在雲端,其實是位於真正的地方並仰賴真正的人
■ 酒精飲料喝到醉
「資料是新石油」,從廣告投放的數據研究判斷你是哪種人,臉部辨識科技把數據整合起來,卻也增加每個資料集的系統不完備性
■ 剪過毛的成羊數
以駐館藝術家身分改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使用方式,探討數據的儲存結構如何影響它們被發現或遺失,以及故事如何敘述,甚至影響人們活在數據裡的方式
■ 動作/直到
演算法彷彿巫師的魔咒,為事物排序、為是非分類;演算法的神奇令人驚嘆,演算法的偏誤卻是更危險的暗黑力量
■ 破壞性的煉金術
任何數據呈現都是人類的行動,充滿人的選擇;資料視覺化能啟動溝通、幫助決策、增強人類的認知,從資料觀點來看世界
■ 米秀
活在數據裡的我們,每天都被要求思考大數據,但那些數字對我們的大腦而言都難以追蹤,如何以視覺化方式說服人腦精準估算數量?
■ Paradox核桃
一位生化藝術家在舊金山種了一千株無性繁殖的核桃副本,二十年後去觀察它們如何記錄了自身種植的社會變遷,探討數據如何與人類和地方連結
■ 聖矽醫院與地圖室
藉由1986年誕生於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免費網運動,探討數據的公共性,以及開放資料的種種問題
■ 毛利資料主權網
誰有權蒐集監控數據,又該受到哪個國家機構的法律管轄,資料存在一個有實體的所在地,到底該受蒐集地的法律還是儲存地的法律管轄
■ 以what為核心的網際網路
過去三十年來網際網路只關心where不關心what,伺服器是核心,其實應該重新打造一個以what為核心的網際網路
■ 這裡是Dataland
麻省理工學院的地下室有個暱稱Dataland的地方,圍繞著靠遠距資料運作的概念建構,操作者坐在椅子上,推動了接下來四十年的資料科技

▌對本書的讚譽

唐士哲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傑爾•索普超越「數據經濟」或「數據監控」的窠臼,從歷史、日常生活與環境生態出發,重新探討數據如何始終與我們同在。本書化繁為簡、舉重若輕;作者透過優美的散文,提示在數據無所不在的當下,我們為何要重拾對數據的主權,讓數據真正為人類社會最大的公益服務。
陶亞倫 ∣ 台灣新媒體藝術家、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程教授兼主任
當代科技極權主義、科技資本主義,單向性的收集、分析我們的意識、慾望、行動,將肉身化為「數據」。「人」已成為新世界的「生產原料」與「消費商品」,我們已徹底失去成為「自由人」的可能。數據所餵養的人工智能化控制機器,已成為世界的主體,「人」則退位成了客體。面對無所不在的數據機器,我們能否化被動為主動,是否可以再度成為真正的「自由人」,本書將徹底擾動您的大腦,將我們從高度工具理性的世界中拯救出來。
黃文浩 ∣ 在地實驗創立者
這本書提供了我們資訊社會所該了解的自身處境,人類透過數據希望建構更好的社會卻反過來被數據所束縛。當我們了解「他們數據我們」時該如何以對?本書處處發人深省卻又令人不安。身為數位藝術的工作者最令我感到興趣的部分無疑是書中那些以數據為中心的藝術計劃,一種「具有人性的新表演」,正可以給國內的相關藝術工作者借鏡與參考。
蔡遵弘 ∣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傑爾•索普以「所有數據都是建構出來的,它們是人類行為的結果」為主軸,「資料是新石油」的價值觀,闡述我們存在於數據無所不在的當下,在資訊視覺化的爬梳過程中,雖能觀測不易發掘的真相,但亦同時深受這些結果的影響。本書以感性而生活化的角度詮釋數據的影響力,讓讀者們能對如何面對數據主宰的世界有所省思。
史都華・巴特菲爾德(Stewart Butterfield)∣ Slack科技公司執行長
若是由自然寫作高手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撰寫關於數據的主題,或許就會像這本書。本書見解精闢,讀來愉快,是科技高手之作,又充滿人性關懷。任何曾懷疑我們究竟如何踏進數據的凌亂環境,並思索該如何把自己挖掘出來的人,務必閱讀這本重要著作。
寶拉・安東涅利(Paola Antonelli)∣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設計資深策展人
傑爾・索普鎮日埋首於數據中,早已學會如何感受每一次震動。他希望大家都能如此,而非接受數據看似美好的表面價值,或更糟的,以數據當成擋住現實的盾牌。本書並未提供簡單的解套方式,而是說明改變的可能性就在我們身上:在我們具有人性、會犯錯,卻仍抱著希望的內心當中。
艾尼爾・戴許(Anil Dash)∣Glitch軟體公司執行長
每天都會聽人說數據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但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第一次感受到這點。傑爾・索普有程式設計師的技術專業,更有說故事者的靈魂,於是提出如此易懂,甚至讓人激動的觀點,以檢視通常看不見卻形塑我們生活的系統。
邱南森(Nathan Yau)∣美國統計學家《視覺化說故事》(Visualize This)作者
無論是從個人或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我們都該思考如何與新的資料流及統計數字共存。接下來幾年,索普的觀點只會越來越重要。

作者介紹

傑爾•索普Jer Thorp

藝術家,作家,教師。全世界最重要的數據藝術家之一,提倡需要道德使用大數據。
《紐約時報》首位駐點數據藝術家,國家地理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任駐點創新者。以數據為靈感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覽,並刊於《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紐約客》(The New Yorker)、《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連線》雜誌(Wired)等媒體。
紐約大學著名的互動電信計畫(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兼任教授,同校創意研究中心(The Office for Creative Research)創辦人之一。目前與家人及超棒的狗兒Trapper John, MD住在紐約曼哈頓大橋下。本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官網:https://www.jerthorp.com/
twitter:http://twitter.com/#!/blprnt
vimeo:https://vimeo.com/user313340
TED Talks:https://www.ted.com/speakers/jer_thorp
城邦花園│https://bit.ly/3mayKip
博客來│https://bit.ly/3F20DSv
讀冊│https://bit.ly/39PDZyh
金石堂│https://bit.ly/2ZKhfxZ
誠品│https://bit.ly/3iiWnUV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5會員
421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臉譜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Netflix熱門好評動畫影集《馬男波傑克》主創首部短篇小說集 成人卡通的厭世幽默X 艾加‧凱磊的奇想創意X《正常人》的揪心觸動 每一篇故事裡,都藏著一道傷口, 隱隱作痛但仍渴望被觸碰, 害怕與人互相傷害卻更恐懼寂寞。
獲亞馬遜書店編輯精選「最佳非文學選書」 一本全球超富階級VIP派對圈的民族誌研究 跟著社會學家臥底美女、美酒組成的「美妙」夜生活圈,看富人豪宴與奢華派對中,勞動交換、性別權力與金錢的綿密關係 如何建構出全球超富階級複雜而隱微的社交潛規則,又怎麼讓女性在其中被層層剝削而不自知,甚至樂於如此?
這個社會上「人命有價」,但我們從不知在背後撥打算盤的是誰、又如何盤算?  哥倫比亞大學頂尖統計學家、衛生經濟學家、聯合國首席統計模型專家弗里德曼,從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保費、生兒育女到法律獎懲、政策制定,甚至是恐怖攻擊的賠償金,探究人命究竟如何在這個社會被定價,並帶我們思辨──這樣的定價方式合理嗎?
從古城中心到現代大都會,城市如何主宰人類的命運? 第一本從古今對照角度探索城市出現以來6000年演化的專書 從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奈良、築地到曼哈頓,重返最接近遠古的那一刻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德•戴蒙盛讚 「莫妮卡•史密斯是最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人!
我以前認為,會對學數學感到焦慮的學生分兩種: 1. 學得很吃力的學生,純粹是因為數學學不好所以感到焦慮。 2. 聰明的學生,他們會說對數學焦慮,但私底下完全沒問題。 我發現,第一種學生比第二種容易應付,因為我懂他們的焦慮。
做為電機背景,半路出家投入數學科普,甚至有機會開始嘗試數學教育,老實說,很多時候我都有些心虛。畢竟,比起坐在教室的學生,我對邏輯閘的了解更多。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做了很多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自我充實,像是跟專家請教、去上課累積經驗,或是最簡單的⸺讀書。
Netflix熱門好評動畫影集《馬男波傑克》主創首部短篇小說集 成人卡通的厭世幽默X 艾加‧凱磊的奇想創意X《正常人》的揪心觸動 每一篇故事裡,都藏著一道傷口, 隱隱作痛但仍渴望被觸碰, 害怕與人互相傷害卻更恐懼寂寞。
獲亞馬遜書店編輯精選「最佳非文學選書」 一本全球超富階級VIP派對圈的民族誌研究 跟著社會學家臥底美女、美酒組成的「美妙」夜生活圈,看富人豪宴與奢華派對中,勞動交換、性別權力與金錢的綿密關係 如何建構出全球超富階級複雜而隱微的社交潛規則,又怎麼讓女性在其中被層層剝削而不自知,甚至樂於如此?
這個社會上「人命有價」,但我們從不知在背後撥打算盤的是誰、又如何盤算?  哥倫比亞大學頂尖統計學家、衛生經濟學家、聯合國首席統計模型專家弗里德曼,從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保費、生兒育女到法律獎懲、政策制定,甚至是恐怖攻擊的賠償金,探究人命究竟如何在這個社會被定價,並帶我們思辨──這樣的定價方式合理嗎?
從古城中心到現代大都會,城市如何主宰人類的命運? 第一本從古今對照角度探索城市出現以來6000年演化的專書 從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奈良、築地到曼哈頓,重返最接近遠古的那一刻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德•戴蒙盛讚 「莫妮卡•史密斯是最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人!
我以前認為,會對學數學感到焦慮的學生分兩種: 1. 學得很吃力的學生,純粹是因為數學學不好所以感到焦慮。 2. 聰明的學生,他們會說對數學焦慮,但私底下完全沒問題。 我發現,第一種學生比第二種容易應付,因為我懂他們的焦慮。
做為電機背景,半路出家投入數學科普,甚至有機會開始嘗試數學教育,老實說,很多時候我都有些心虛。畢竟,比起坐在教室的學生,我對邏輯閘的了解更多。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做了很多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自我充實,像是跟專家請教、去上課累積經驗,或是最簡單的⸺讀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數據分析與解讀 隨著數據的爆炸式增長,能夠分析、解讀和應用數據的能力變得至關重要。這包括熟悉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如統計學、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然而,僅靠短時間的數據分析並不足以提供深入見解。 要熟悉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如統計學、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基礎知識的學習
Thumbnail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在面對變化時的應對策略,包括數據分析的重要性,科技趨勢對工作形態的影響,以及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討論。透過工程師職涯教練Yi姐豐富的經驗,分享如何運用數據進行更好的決策,探討寫作和自媒體創業的投資報酬率,以及對未來的靈活規劃。
1.5 Date Techonlogy DT時代的特徵是體驗,體驗就是感受。顧客要的不是服務,顧客要的是體驗。 2.4 在大數據時代,企業必須運用DT技術從資料收集至中探索巨大的價值,因為它能夠讓企業比顧客更懂顧客。DT技術運用方式 一、自動預測趨勢和行為 二、關聯性分析 三、分群
Thumbnail
寫出更好的文章 最近平台改版,許多人討論如何寫出更好的文章。大家紛紛分析自己的數據後台,並提出來分享和討論。在這裡,我也想藉此機會,從文化創意的角度來談談創作者的數據思維應該是什麼。 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活自己 首先,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活自己。要養活自己,就必須讓自己的文章賣得出去,吸引
Thumbnail
關於這本書,我認為......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優質好書。 自從社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陸續問世,對於科技如何快速進展,進而滲透人類生活的相關研究已屢見不鮮。原以為這類主題大概是敘述科技對人類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一些老生常談的方法來杜絕。 但這本書卻提供另一個
Thumbnail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數據分析與解讀 隨著數據的爆炸式增長,能夠分析、解讀和應用數據的能力變得至關重要。這包括熟悉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如統計學、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然而,僅靠短時間的數據分析並不足以提供深入見解。 要熟悉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如統計學、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基礎知識的學習
Thumbnail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在面對變化時的應對策略,包括數據分析的重要性,科技趨勢對工作形態的影響,以及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討論。透過工程師職涯教練Yi姐豐富的經驗,分享如何運用數據進行更好的決策,探討寫作和自媒體創業的投資報酬率,以及對未來的靈活規劃。
1.5 Date Techonlogy DT時代的特徵是體驗,體驗就是感受。顧客要的不是服務,顧客要的是體驗。 2.4 在大數據時代,企業必須運用DT技術從資料收集至中探索巨大的價值,因為它能夠讓企業比顧客更懂顧客。DT技術運用方式 一、自動預測趨勢和行為 二、關聯性分析 三、分群
Thumbnail
寫出更好的文章 最近平台改版,許多人討論如何寫出更好的文章。大家紛紛分析自己的數據後台,並提出來分享和討論。在這裡,我也想藉此機會,從文化創意的角度來談談創作者的數據思維應該是什麼。 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活自己 首先,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活自己。要養活自己,就必須讓自己的文章賣得出去,吸引
Thumbnail
關於這本書,我認為......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優質好書。 自從社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陸續問世,對於科技如何快速進展,進而滲透人類生活的相關研究已屢見不鮮。原以為這類主題大概是敘述科技對人類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一些老生常談的方法來杜絕。 但這本書卻提供另一個
Thumbnail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